天天看點

他位列江表十二虎臣,立下汗馬功勞,卻成東吳敗筆,這究竟為何?

此人出身貧民,青年投軍,跟随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讨,在合肥之戰、兵敗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多次立下戰功。

因為戰功顯赫,位列江表十二虎臣,更是在演義中大敗荊州軍。一舉奪取荊州。但卻是江表十二虎臣的敗筆,更是東吳的敗筆。他就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将潘璋。而說他是敗筆的原因有哪些?真實曆史中的潘璋又是什麼樣的形象?

他位列江表十二虎臣,立下汗馬功勞,卻成東吳敗筆,這究竟為何?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幹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潘璋戎馬一生,戰功顯赫。參加過赤壁之戰、合肥之戰、兵敗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赤壁之戰中,更是率兵三千,打着曹軍旗号前往漢陽接應董襲,斬斷曹操西北退路。漢陽之戰更是力戰徐晃數合不分勝負,後董襲攻取漢陽後随即斷曹操西北退路,連斬曹魏戰将三名。

迫使曹操改變退軍方位路線。在合肥之戰中,由于李典張遼趁東吳大軍沒有防備,率領八百勇士突襲東吳大營。衆将沒有防備,陳武力戰殺數十人後力竭戰死,宋謙、徐盛都不敵而潰敗逃走。

他位列江表十二虎臣,立下汗馬功勞,卻成東吳敗筆,這究竟為何?

當時,潘璋就在宋謙、徐盛等軍隊的後面,便馳馬向前,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怒吼後退者死!士兵見此,原本往後退的敗軍看到這種情形,盡皆回到自己崗位戮力死戰。

雖然最後都要撤退,但孫權仍十分贊許他,拜為偏将軍,領有百校,屯于半州。而夷陵之戰更是潘璋帶兵作戰更為孫權倚重的時候,因為此時,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 陳武 甘甯、淩統相繼離世,東吳人才逐漸凋零。

而丁奉徐盛此時在北方邊境嚴防曹魏。是以,西部邊境能用的将才隻有了了數人,而潘璋就是其中的主要将領。在三國演義中,潘璋設計誘殺老将黃忠。後于猇亭戰敗,投宿于民宿時見到關興,逃走時為關羽顯聖所吓倒,被關興斬殺。

他位列江表十二虎臣,立下汗馬功勞,卻成東吳敗筆,這究竟為何?

當然這是演義杜撰的,而真實曆史中。潘璋為人魯莽勇猛,禁令嚴明,喜好建功立業,帶領人馬不過幾千人,但所到之處常常可以起到上萬兵力的作用。是以在夷陵之戰時,更是率領所部在陸遜火燒連營後突襲劉備中軍大營,接連斬七名蜀将。

數合斬劉備中軍護軍馮習。差點生擒劉備。而馮習何許人也。是劉備的護軍,曾在讨伐張魯之戰時接連斬張魯上将三名。一度逼得張魯高挂免戰牌,夷陵之戰前期更是大破江東宗室名将孫桓,而潘璋數合斬之,可見其勇。既然潘璋有如此戰績,又為何說他是江表十二虎臣敗筆,東吳敗筆呢?

他位列江表十二虎臣,立下汗馬功勞,卻成東吳敗筆,這究竟為何?

原因就在于潘璋人品低劣,其為人奢侈貪财。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富有的将士以獲得财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但是卻使得東吳将士怨聲載道。潘璋的品行東吳文武百官都看在眼裡但因為戰功顯赫沒辦法處罰。

終于潘璋死後,其兒子潘平因個性無賴,毫無成就,再加上潘璋生前也品行不端,是以朝臣将其子潘平剔除爵位繼承,并流放遠地。如此可見,即便是戰功顯赫的将軍,品行不端依舊不被看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