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姜尚暮年遇文王

作者:Lrb一諾千金

姬昌雖說籠絡了不少人才,但都不具備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才幹,他夢寐以求能夠得到這樣的軍師。姜尚獲悉姬昌求賢若渴,不顧已八十高齡,毅然決然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到渭水之濱的周國領地,似乎之前度過的年華,都是為此一搏而活。

姜尚,字子牙,東呂人(今山東日照),先祖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呂,以封地為姓,故又稱呂尚。可悲的是,到了姜尚這代已家道中落,先祖的蔭蔽已蕩然無存,不得不自謀生路,先後幹過宰牛賣肉和開館子賣酒等營生,大半生都過着寒酸卑微的日子。慶幸的是,他人窮志不窮,通過發奮讀書和刻苦學習,通曉了天文地理、軍事謀略和治國之道,并且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抱着這樣的信念,天天坐在河邊垂釣,靜待機會來臨,終于同到此遊獵的姬昌不期而遇。

那天,姬昌是循着漁夫的歌聲來到渭水河畔,他是被意境不凡的唱詞所吸引,很想弄清是何人作詞,聽漁夫說是個行為怪異的老翁,便沿着河邊找到了垂釣的姜尚,果不其然,這老頭還真是個怪人,明知用不帶彎的直鈎釣不上魚,嘴裡卻不停地念叨"魚兒魚兒願者上鈎“,他很快領悟到,這是老者在試探,看他是否真心實意禮聘大賢,于是趕緊向姜尚拱手施禮,虛心讨教治國興邦之策。

姜尚不愧有經天緯地之才,當即論述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也就是把重視和舉薦人才常态化;二曰,君以任賢為常,也就是把選賢任能常态化;三曰,君以敬賢為常,也就是把尊重和信任賢能常态化。接着,又講了番興邦強兵的文韬武略。姬昌聽罷,欣喜萬分,頓時認定這位老者正是求之難得的大賢,連忙誠聘姜尚就任周國軍師,還尊稱其為渴望已久的"太公”,由此誕生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