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姜尚暮年遇文王

作者:Lrb一诺千金

姬昌虽说笼络了不少人才,但都不具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干,他梦寐以求能够得到这样的军师。姜尚获悉姬昌求贤若渴,不顾已八十高龄,毅然决然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到渭水之滨的周国领地,似乎之前度过的年华,都是为此一搏而活。

姜尚,字子牙,东吕人(今山东日照),先祖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以封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可悲的是,到了姜尚这代已家道中落,先祖的荫蔽已荡然无存,不得不自谋生路,先后干过宰牛卖肉和开馆子卖酒等营生,大半生都过着寒酸卑微的日子。庆幸的是,他人穷志不穷,通过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通晓了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和治国之道,并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抱着这样的信念,天天坐在河边垂钓,静待机会来临,终于同到此游猎的姬昌不期而遇。

那天,姬昌是循着渔夫的歌声来到渭水河畔,他是被意境不凡的唱词所吸引,很想弄清是何人作词,听渔夫说是个行为怪异的老翁,便沿着河边找到了垂钓的姜尚,果不其然,这老头还真是个怪人,明知用不带弯的直钩钓不上鱼,嘴里却不停地念叨"鱼儿鱼儿愿者上钩“,他很快领悟到,这是老者在试探,看他是否真心实意礼聘大贤,于是赶紧向姜尚拱手施礼,虚心讨教治国兴邦之策。

姜尚不愧有经天纬地之才,当即论述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也就是把重视和举荐人才常态化;二曰,君以任贤为常,也就是把选贤任能常态化;三曰,君以敬贤为常,也就是把尊重和信任贤能常态化。接着,又讲了番兴邦强兵的文韬武略。姬昌听罢,欣喜万分,顿时认定这位老者正是求之难得的大贤,连忙诚聘姜尚就任周国军师,还尊称其为渴望已久的"太公”,由此诞生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