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非典型理工男,平時喜歡讀一些文史類書籍、名人傳記等,詩詞當中最喜歡的就是毛主席的詩詞。毛主席詩詞氣勢磅礴、慷慨縱橫。涉及面廣,涵蓋了自然、社會、人生。他的詩詞深深紮根于中國近現代社會實踐中,紮根于當時驚天動地的革命鬥争中,讀毛主席詩詞,就是在讀一部中國無産階級革命的壯麗史詩,是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形象的展現。

毛主席詩詞以時間為軸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青春時代、戰争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一、“年少峥嵘”“鲲鵬擊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青年毛澤東是在軍閥混戰和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加大侵略中國的沉重國難中成長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他從懂事時起就立下了救國之志。他關心的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命運。這個“志”也就是他所說的反帝、反封建。在當時最要緊的就是要反對對中國造成深重災難的階級根源,和壓迫最深的日本帝國主義。
毛澤東是一位詩人,青少年時代就展露了了不起的詩才。詩言志,毛主席年輕時就有濃烈的家國情懷,心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何命運。這才錘煉出來後來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毛澤東青年時期寫的詩詞大都是言志的,都與其反抗日本侵略、救國救民的志向有關。
毛澤東17歲那年,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據說這首詩仿自西鄉隆盛。很明顯,它表達了青年毛澤東的志向。青年毛澤東此時之志已表露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救國心迹,此時他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長沙求學。
在毛澤東求學那幾年,國内形勢混亂,先是有袁世凱倒行逆施、企圖複辟,接着南北軍閥混戰,山河破碎。毛主席将家國情懷轉變為救國救民的革命探索和實踐。1925年,毛主席途經長沙,寫下了著名的《沁園春*長沙》,書寫舊地重遊、撫今朔古的激情壯志。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怅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峥嵘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形象地概括出了青年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雄姿英發的戰鬥豪情和豪邁氣概。“誰主沉浮?”表現了毛澤東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舍我其誰”的豪情壯志!
二、戰地黃花分外香——馬背上的詩歌
從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開始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毛主席的詩詞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它反映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所見所想,而是翻天覆地、繼往開來的革命戰鬥生活。它表現的不是一般的心靈,而是囊括曆史、包容古今的時代巨人的心靈,是堅持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相結合,是不斷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具體實踐。這其中包括有反映軍閥混戰的《蔣桂戰争》、有反映兩次反圍剿的《漁家傲》、長征途中的長征組詩《婁山關》、《長征》、《六盤山》等。
風雲突變, 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 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 直下龍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這首《清平樂*蔣桂戰争》寥寥數語就簡明扼要的說明了軍閥混戰與土地革命二者的内在聯系,混戰的軍閥和革命的人民構成當時中國社會的沖突雙方。
正是由于這一客觀現實反映在詩人的頭腦裡,才形成了詞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對敵人的憎惡和對人民的熱愛形成鮮明的對比。“分田分地真忙”刻畫出一片歡欣活躍的景象,暗示出土地改革中翻身農民的高漲情緒。流露出毛主席對閩西解放的喜悅。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是毛主席在長征途中所作,全詞充分表現了堅定的革命意志和激昂的戰鬥精神,極富感染力。詞中充滿了樂觀主義情緒、遠大的預見性和堅強的自信,正因為毛主席不僅是詩人還是偉大的導師,親自參加并上司了長征。是以寫起來才會有如此宏大的氣魄!讓人讀起來如身臨其境。
三、一唱雄雞天下白、敢教日月換新天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主席提出要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任務,并為開辟适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他提出要在“一窮二白”的中國大地上繪出最美的圖畫。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阗,
詩人興會更無前。
讀這首《浣溪沙》,不禁使我們想到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一聲霹靂,震徹萬古千秋。
此詞正是這一曆史時刻的藝術總結概括。一首隻有42字的小令,包括了多麼豐富的内涵,塑造出多麼宏偉的形象。毛主席把百年苦難、萬方歡騰、整個祖國的風雲雷雨全收攝進了這42字中來了,正所謂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解放後,毛主席詩詞的壓軸之作是1965年5月所作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淩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顔。
到處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從1927年第一次到井岡山到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間跨度為38年,回憶當時工農紅軍把紅旗插上井岡山時,正處于國民黨四處包圍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在革命隊伍中也不時聽到這種悲觀論調。
最終,鬥争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從井岡山出發,“紅旗躍進汀江,直下龍岩上杭”;
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廣昌路上,“風卷紅旗過大關”;
龍崗之戰,“不周山下紅旗亂”;
六盤山上,“紅旗漫卷西風”;
直到“百萬雄師過大江”;“一唱雄雞天下白”。
從井岡山到天安門,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一條艱苦曲折的道路;一條勝利的道路!
本文圖檔來自于百度搜尋,侵權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