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人是北部高加索山地民族中的一支,族人大多數為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他們素來以尚武、善戰而聞名。十九世紀中葉,沙俄通過“高加索戰争”将車臣納入自己的版圖,從此成為沙俄帝國的一部分。
但在蘇聯時期,車臣族遭到了不公待遇,直到1957年車臣人才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可以說,車臣人對沙俄和蘇聯的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因而在蘇聯解體前夕,當各個加盟的國家紛紛脫離蘇聯,要求獨立時,車臣也不例外。
1991年,杜達耶夫發動政變,當選車臣總統;11月,杜達耶夫宣布脫離蘇聯,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此時的蘇聯雖然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對于一個曾經的世界性大國來說,車臣的脫離無疑是公然挑釁,蘇聯斷然是忍不了的。

因而在蘇聯解體之後,接盤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警告杜達耶夫:“小心玩火自焚”,言語中表示的意思是,希望車臣自己乖乖回來。
但沒想到,杜達耶夫也很硬氣,半點屈服的意思也沒有。于是在1994年12月11日,雙方的摩擦演變成了戰争,第一次車臣戰争爆發。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傲慢與敵視</h1>
盡管當時俄羅斯國内許多軍中老将都不同意對車臣出兵,因為這次的軍事行動實在是太倉促了。但是葉利欽已經無法再忍受車臣的挑釁,他希望能在短時間内控制住車臣的局勢,一舉解決掉車臣問題。
對此,和他站在同一陣線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信心滿滿。出征前,格拉喬夫拍着胸脯跟總統說道:“隻要給我們一兩個傘降兵團,不出48小時,車臣就會乖乖投降。”
但俄羅斯政府過于自信,他們太低估了車臣的實力。杜達耶夫早就料到和俄羅斯的這一戰,是以早就做了準備。
對于即将到來的戰争,車臣政府給當地居民人手配備一副武器,杜達耶夫更是到處釋出演講,鼓勵當地人民“共同捍衛車臣主權。”而車臣主要使用輕武器,機動性較強,加上當時許多車臣的士兵都曾在蘇聯軍隊服役,不僅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相當了解對手的作戰方式。是以杜達耶夫胸有成竹,就等着俄軍步入羅網。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二、慘烈的突襲,路上的廢墟</h1>
戰争初期,俄羅斯空軍部隊迅速奪取制空權之後很是得意。之後在12月11日,俄軍派遣四萬人大部隊進攻車臣,浩浩蕩蕩的俄軍行列,光是坦克和步兵戰車就有2221輛,整個隊伍總長度超過200公裡。
然而軍隊還沒有完全進入格羅尼茲,就遭到了車臣武裝的攻擊。車臣部隊靈活性很強,他們通過“邊打邊跑”的戰術不斷侵擾俄軍士兵,加上俄軍行軍部隊過于冗長,裝甲部隊戰鬥力雖然強,但是卻十分笨重,在車臣的偷襲攻擊下根本發揮不了自己的作用。是以,在向格羅尼茲進軍的路上,被車臣擊毀的俄軍裝甲車輛随處可見。
此時,強攻部隊的情況也不甚樂觀,擔任主攻任務的俄軍部隊剛剛進入格羅茲尼,就遭到了車臣分子的頑強抵抗,部隊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和裝甲裝置,根本沒辦法如期推進進攻。
而俄軍之中,最慘的當數第131摩步旅部隊。當時他們負責攻打格羅茲尼北面,隻花了半天的時間就進入了城區,但因為城區的街道很窄,是以第131旅隻能排成一列縱隊向前行軍。
正當他們正走在街道上時,車臣武裝分子就向他們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他們先是用火箭筒擊毀隊伍前後的戰車,讓第131旅頓時無法動彈。接着,從四面八友善湧出大量車臣的武裝分子,他們用火箭彈、重機槍子彈、槍榴彈、沖鋒槍子彈掃射着俄羅斯軍隊,直接導緻數輛坦克和步兵戰車被擊毀。
當時由于通訊受損,第131旅根本沒法聯系到其他兩路部隊,整個隊伍完全被槍林彈雨所包圍,不久之後,格羅茲尼街道上全是被燒焦了的俄軍士兵的屍體。剩下的131旅的士兵拼命戰鬥了三天兩夜才沖出車臣的包圍圈,但是整個部隊已經幾乎是全軍覆沒了。
據統計,當時131旅1000多名官兵隻剩下一百多人,旅長薩文被炸死,78人被俘虜,146輛裝甲車輛隻剩下24輛。131旅部隊的人員和車輛損失占整個格羅茲尼戰争的60%和80%。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6">三、教訓滿滿</h1>
痛定思痛後,131旅的沉重教訓讓俄羅斯軍隊開始反思,并及時改變作戰方式。俄軍及時取消了大規模裝甲部隊,改成小組作戰,随後還做了戰術上的調整。終于在1月19日,俄羅斯軍隊完成了攻占格羅茲尼的任務。
在第一次車臣戰争中,雖然俄羅斯以微弱優勢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在兩年的戰争中,俄羅斯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軍事代價。
俄軍因為忽視敵情,盲目自信,在戰争前期吃了很大的虧,再加上此次出兵頗為倉促,軍隊準備不足,參謀部也沒有就戰争達成一緻意見,大大降低了俄羅斯部隊的戰鬥力。同時,後勤保障也遠遠沒有達到要求,許多特種裝備都沒有及時到位,極大程度上限制了軍隊的作戰。
但是第一次車臣戰争也給現代軍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首先,無論任何軍事行動,都需要以正常的心态去應對敵人,切不可因為表面上敵我實力的懸殊就對戰争的結果有超前想象,進而産生畏懼或者是大意輕敵的心态,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它這都會導緻軍方上司人在戰術決策上出現失誤。
第一次車臣戰争中,俄羅斯就是低估了車臣的實力,是以俄羅斯在取得小小勝利之後才會得意忘形,進而掉入車臣的包圍陷阱裡。如果當時第131旅沒有盲目進入城區内,或許最後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其次,軍隊一定要注意加強實戰化戰備訓練,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
第一次車臣戰争時,蘇聯剛剛解體不久,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軍隊和武器,但是因為社會動蕩,俄羅斯的軍隊戰備訓練受到了很多負面影響,軍費不足,軍隊不能開展正常訓練,上司人頻繁更換,軍心動亂,這些都是導緻俄羅斯軍隊作戰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俄羅斯軍隊在第一次車臣戰争的表現就展現了這一點,如果軍隊缺乏戰備訓練,一旦戰争爆發,必将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最後,必須要緊跟戰争形态的發展,及時更新軍隊的作戰理論。
戰争之前,俄羅斯不僅繼承了前蘇聯的軍隊,對于蘇聯的作戰理論,俄羅斯也照搬不誤。傳統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作戰方式已經不适應新式戰争,俄羅斯也是通過戰争才真正認識到這一點。
此後,俄羅斯軍方馬上加強了對局部戰争和武裝沖突作戰理論的研究,其中,俄羅斯軍方創新的特種戰役理論在第二次車臣戰争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此可見,根據國家安全和軍事鬥争的需要,及時創新作戰理論是不可忽略的軍事準備之一。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
1、《第一次車臣戰争:飽受争議的内衛作戰》,劉新雄、宋玉龍、李瑞華
2、《第一次車臣戰争:血戰格羅茲尼》,周一、劉練
3、《兵伐格羅茲尼——欲速不達的第一次車臣戰争》,王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