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谷畫像
李谷(903年-960年),字惟珍,颍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市)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
李谷早年讀書刻苦,天資聰慧,讀書隻需浏覽一遍,便如長久積累一般的熟習。年二十七歲中進士,仕後晉、後漢兩朝,累官權判三司,後周建立後,加戶部侍郎,旋即升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宰相)。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加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從周世宗伐太原,班師後,進位司空、門下侍郎。次年,召為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兼知盧、壽州行府事,率軍讨伐南唐,
得淮南等地。後因病還朝,改授司空。
周恭帝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趙國公。
李谷為官期間,厚重剛毅,果敢任事,時"樸(王樸)能薦士,谷能知人",以知人善任著稱。後周時,李谷出征淮南,記室李昉随行,掌管軍中章奏。李谷看其所拟奏章,明暢理辭,聰穎卓見,做事穩重全面,遂對他說:"你來日的官爵祿位應當像我一樣"。回朝後,李谷遂将李昉推薦給周世宗,世宗曰:"吾久知有此人矣"。 擢為主客員外郎,後來,李昉果然成為了宰相。
李谷與名人韓熙載相善。韓熙載欲事江南,兩人在正陽分手時,舉杯痛飲。韓熙載對李谷說:"吳國如果用我為相,我必将長驅以定中原。李谷知其"年少放蕩,不守名檢",雖有才華,但非宰相之才。遂笑着回答說:"中原如能用我為相,我取吳國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說這些話是他們後來在書信來往時說的。後來,周世宗果然用李谷為相,采用他的謀略,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韓熙載在南唐,卻終老無所作為。 李谷身為宰相,不僅能知人善任,而且是一位忠君愛國,關心百姓疾苦,富有政治才華和改革精神。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李谷任戶部侍郎。不久遷任中書侍郎、平章事。當時官府禁牛皮法甚嚴、違者處以死刑。李谷則從實際需要出發,計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數後,決定對舊制度進行改革,規定每十頃田每年要向官府交牛革一張,多餘的皮革,允許百姓自己使用和買賣。這一措施既保證了官府的征集,又給了老百姓一定的自主權,受到官府和老百姓的支援和擁護。
李谷還在農業政策上進行改革,他向朝廷奏請廢除戰争時間長期推行的屯田制,實行以州縣納稅、服役的制度。這一政策措施給了州縣行政以一定的自主權,調動了官府和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即利國又利民。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黃河決口泛濫,李谷則奉朝命率數州的軍民搶險治水,經過數月奮戰,終于堵住了黃水泛濫,按時複堤完工,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産安全,赢得朝野一片贊譽之聲。
李谷一生為五代時三朝的重臣,厚重剛毅,效命忠心,武可安邦,文可治國,知難擔當,功略濟世,為世人所重。于建隆元年(960年)病卒,贈侍中,享年57歲。
司馬光 (《資治通鑒》) :李谷沉毅有器略,在帝前議論,辭氣慷慨,善譬谕以開主意。
《宋史》列傳李谷為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