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葬禮越隆重,就表示這個人生前越得到大家的尊敬。而在葬禮上有一項特殊的禮儀,那就是下葬前要有“擡棺人”為他送靈,擡棺人身份越高越顯得尊貴。
比如香港導演劉家良去世後,大家可能不知道劉家良是誰,地位有多高。但是看看他的擡棺人,就知道他的地位了。

劉家良的擡棺人是鄒文懷、成龍、謝賢、楊受成、狄龍、林小明、張學友七人。其中鄒文懷和林小明在影視圈的地位大家不了解的可以自行查詢,其餘幾個人都不用介紹了。由此可見劉家良在香港演藝界的地位。
今天看一場,1936年最盛大的葬禮。
1936年,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年僅55歲。魯迅病逝後,全中國嘩然,在出喪的時候三十萬人為魯迅送行。其中治喪委員會由13人組成,擡棺人由16人組成,可以說是當時最高規格的葬禮。
治喪委員會由蔡元培、内山完造、宋慶齡、史沫特萊、沈鈞儒、蕭參、茅盾、胡愈之、胡風、周作人、周建人十三人組成,這是十三個人背景非凡。
蔡元培被稱為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是北京大學的老校長,是當時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也是當時民國的國母。
内山完造是日本人,也是著名的中日友好工作專家。史沫特萊是美國著名的記者和作家,在中國呆了12年,對中國的感情很深。
之後的蕭參、茅盾、胡愈之、胡風、周作人、周建人都是當時的文壇大家,也是當時文化界的大佬。
為魯迅16人分别是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肖乾、聶绀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蕭軍。
他們的背景也不小,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青年作家代表,後來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成為大家,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魯迅的葬禮一共有三十萬人參加,盛況空前。
在出殡時,宋慶齡将一個繡着“民族魂”的旗,覆寫魯迅先生的靈柩上。然後是十六人枱棺,從殡儀館到萬國公墓一共走了十公裡,所有人都步行送先生。
最後在下葬時,用了冼星海臨時譜寫的《安息歌》:願你安息,安息!願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裡……。
這首《安息歌》是冼星海在收到魯迅逝世後的消息後,臨時譜寫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冼星海就是寫出《黃河大合唱》的著名音樂家。
魯迅在臨終前寫下遺囑:不因喪事收取任何人一文錢。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
可惜事與願違,魯迅有着文人的風骨和傲骨,不喜歡熱鬧。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卻萬人空巷,成為當年最盛大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