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河區林和街花生寮社群的蔥茏綠樹掩映下,有這樣一尊雕像:身着樸素的飛行服,頭戴一頂飛行帽,身姿昂揚挺立,目光炯炯有神,堅定地望向遠方……來來往往的行人,總要在此駐留片刻,細細端詳,緬懷偉人以及那段波瀾壯闊的航空曆史。在雕像旁邊,有座石碑,碑文用渾厚的楷體刻着:馮如墜機處。提起飛機的發明者和制造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美國的萊特兄弟,殊不知與他們生活在同時代的一位中國留學生也設計、制造和駕駛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架飛機,他就是中國航空之父——馮如。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公開進行飛行表演。馮如駕駛自制飛機淩空而上,高約36米,東南行約8幹米。當時飛機運轉正常,操縱自如,掌聲和歡呼聲不絕于耳。突然,他望見遠遠地跑道上有兩個兒童在嬉鬧,不幸的事件即将發生。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緊急時刻,馮如猛拉操縱杆,腳踩加速器,飛機像一隻發瘋的雄鷹,猛然沖上天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發生了,由于馮如用力過猛,飛機失去了平衡,在抖動中,部分零件損壞,飛機突然墜落在草地上,機毀人傷。
醫院搶救無效,馮如以身殉國,年僅29歲。在彌留之際,馮如猶勉勵助手:“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這位航空先驅至死還念念不忘祖國的航空事業。他短暫的一生像流星一般在天河這裡墜落,但他的英魂像旭日在這裡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前路。那段高懸天空的曆史,是中國民族航空事業走向世界最初的模樣。心懷崇敬,讓我們共回首馮如那短暫卻又壯烈的一生,看那熱情少年是怎樣無畏無懼地引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鷹擊長空。
馮如是漢族廣府人,1884年生于廣東恩平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當時的中國正遭西方列強淩辱,中國的勞苦大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深火熱中艱苦度日。他從小心靈手巧、機智靈敏,還喜歡制作風筝和車船等各種小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向往。左鄰右舍都誇他将來一定會很有出息。1894年,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親,見馮如一家生活困頓,故将馮如帶到美國去謀生(一說為其父),不久即到達美國的西部城市舊金山。
1880年舊金山爆發反華遊行
到了舊金山後,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英文。先後在船廠、電廠和機械制造廠當過學徒工,并在工作中學習到一些制造及科學技術知識,更領會到機械制造對國家強大和崛起有着重大意義。6年後,馮如轉往紐約,在那裡攻讀機器制造專業。他學習非常刻苦,為探讨一個問題,經常研究到廢寝忘食。盡管生活條件窘迫,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發展的狀況,經常把節省下來的食宿費用購買報紙書刊。為了交納學費,馮如還要利用課餘的時間去兼職打工。即便是如此,馮如的學習成績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學校見馮如學習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績出衆,決定免去他的學費。學習結束,馮如果然具備了廣博豐富的機械制造知識,他通曉36種機器,還制作了一些抽水機和打樁機,他設計制造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由于性能良好深受使用者的歡迎。在當時馮如已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機器制造家。
19世紀末期的美國處在一個技術和資本井噴的時期
此時的美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在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進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産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另一件是1904年日俄戰争爆發,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争奪在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場狗咬狗的戰争。在美國的調停下,1905年9月,兩國訂立了《樸茨茅斯和約》,和約規定将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
日俄戰争中的日軍
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卻對此置之不理。馮如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感到羞恥,為祖國的不幸而感到痛心。馮如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這兩件事的發生,更加激發了馮如的拳拳愛國之心,也使他更加明确自己未來奮鬥的方向。1906 年,馮如發誓說:“是(指制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飨祖國。苟無成,毋甯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馮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并為之奮鬥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馮如堅定地說:“我發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研制成飛機。苟無成,毋甯死!”
研制飛機,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資金。馮如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金銀玉器以及一些值錢的家當,但仍不能解決問題。于是,他到當地華人華僑中去募集資金。當地同胞們聽說馮如要造飛機以救國,都非常感動和支援,但是,絕大多數人覺得光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制造出飛機的。馮如并沒有放棄,加緊了在同胞中的宣傳工作。最後,隻有黃杞、張楠、譚耀能三人願意提供援助。馮如籌集資金1000多美元,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制造公司。
第二大困難是技術薄弱。1907年9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愛國華僑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一起,在屋侖地區租了一間廠房,開始了研制工作。當時萊特兄弟的飛機剛剛起飛沒有多久,為了保持壟斷地位,他們把所有資料全部封鎖起來,導緻外界沒有任何資料和資訊。馮如他們隻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氣動力學的知識,白手起家繪制設計圖紙。為了了解當時各國研制飛機的情況以及吸取别人的長處,馮如把自己生活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購買了報紙和雜志,以便收集到最新的資料和資訊。他們起早貪黑,沒晝沒夜地研究着,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難關。經過半年的努力奮鬥,第一架飛機終于制作出來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飛機,馮如興奮得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馮如一号
1908年4月,馮如在奧克蘭市的麥園進行試飛,随着轟轟的馬達聲,飛機離開了地面。當升至數丈高的時候,一個傾斜,飛機突然墜落在地上。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但馮如并沒有氣餒,反而鼓勵他的助手們:“看來我們還要再一次從頭開始。”馮如一行人回到了屋侖(奧克蘭),誰知此時他們的廠房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他們幾個月來辛辛苦苦繪制的圖紙資料被大火燒得幹幹淨淨。面對飛來橫禍,馮如毫不動搖他的初心,他堅定地對助手們說:“還是那句話,苟無成,毋甯死!”正當此時,他接到了父母遠隔重洋寄來的家書,信中寫到母十分思念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希望馮如能夠立即回國和全家團聚。馮如看過信後,面對大洋彼岸的祖國,他卻毅然選擇了為祖國航空事業舍棄小家。馮如千辛萬苦又一次募集到一點資金,重新購置了工具器材,在奧克蘭的麥園支起了帳篷,又不分晝夜地研制起來。他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将它們彙集裝訂成冊。經過嚴謹地計算,再次設計了零件制作圖,精心生産出機翼、方向舵、螺旋槳、内燃機等部件,經過周密組裝,一架全新的飛機誕生了!
1908年9月21日,馮如在哥林達市再次駕機試飛。飛機在他的操縱下,騰空而起,飛行了2600多英尺以後緩緩降落在草坪上。經測定,這架飛機的飛行距離達2640英尺,比萊特兄弟的首飛紀錄還要遠1788英尺。幾天後,舊金山的一家報紙發文大肆報道了這次試飛的消息。标題是:《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飛機從設計到試航成功,僅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馮如以他卓絕的天才、豐富的創造力和不懈的努力,為中國人赢得了無上的榮譽。馮如的成就,極大地鼓舞了正在遭受西方列強奴役的中國人民,使他們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力量,樹立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
首飛成功後,馮如名聲大噪。1910年,馮如在美國又設計和制造了一種性能更好的飛機。這架飛機機翼長29.5英尺,翼寬4.5英尺,内燃機30馬力,螺旋槳每分鐘轉動1200轉。同年10月,舊金山舉辦國際飛行比賽,馮如駕駛着他新設計的飛機參賽,以700多英尺的飛行高度和65英裡的時速分别打破了1909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飛行比賽的世界紀錄,榮獲優等獎。彼時的馮如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飛機設計師、制造家和飛行家。随着馮如的名聲越來越大,不惜重金聘用馮如的外國公司越來越多。當時各國都認識到空軍對國家的重大意義,為了争奪制空權,歐美各國都在如火如荼地發展航空事業,同時也在拼命地網羅航空方面的專業人才。但馮如一心想的是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是以他斷然回絕了各國的聘請,接受清政府的邀請為祖國的空軍做貢獻。
1911年2月,馮如和他的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和司徒璧如,攜帶着他們自制的兩架飛機以及制造飛機的機器,踏上了歸國的航程。但随着革命高潮的即将來臨,清政府對馮如越來越不放心,他們不僅取消了飛行表演的計劃,而且還派人監視馮如的行動。反動政府的昏庸和腐敗,使馮如非常失望,感到報國無門。正當馮如陷于極度苦悶迷茫之中,辛亥革命爆發。
馮如毅然參加了革命軍,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洪流中。革命軍委任馮如為陸軍飛機長,授權馮如準備組織飛行偵察隊,配合北伐軍對駐守北方的清王朝進行空襲。孫中山就任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以後,非常重視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孫中山先生的重視和全國群眾的支援,給了馮如等人極大地鼓舞,他深感肩上的責任更艱巨了,因為他看到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在1912年2月舉行中國第一次航空飛行演習以後,馮如又一如既往地與他的同僚們埋頭設計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飛機。
1912年8月25日馮如因意外事故逝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下令褒揚馮如始創中國飛行的貢獻,将其事迹宣付國史館,并撥款1000元撫恤其家屬。馮如後人及其飛機助手等遵照他的遺囑,将其遺體葬于黃花崗。
北航校園裡的馮如像
馮如的一生,雖短暫,是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輝煌一生,他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航空事業。在贊頌他的挽聯曾寫道:“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埋偉士;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他創造了“六個第一”,提出了航空戰略理論,對中華民族航空事業和人民空軍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将“中國航空之父”冠名給馮如這位偉大的愛國者以及中國航空事業的先行者,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