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棄疾,宋朝最硬核的英雄

辛棄疾現在被人們熟知,是因為他寫得一手好詞。他和蘇轼并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詞壇地位,可見一斑。

辛棄疾的一生:可以說英雄至此,何必英雄。一手卧劍,一手執筆。即可金戈鐵馬入夢來,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柔情。集剛猛與柔情,彪悍與細膩為一體。

辛棄疾,宋朝最硬核的英雄

他是南宋史上武力值最高的文化人,率鐵騎五十人突襲萬人金軍大營,生擒叛徒,一生傲骨長駐。靖康之難後,中原大部分被金人所占領。辛棄疾的祖父為族人所累,未能随宋室南下,出仕于金。辛棄疾因為父親早亡,幼年就随祖父辛贊讀書。但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時不刻不忘祖國,每逢閑暇之餘,就帶着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叮囑辛棄疾不要忘卻故國。同時,辛棄疾也從小親眼目睹北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從小便習文練武,飽讀詩書兵法。

辛棄疾,宋朝最硬核的英雄

1161年,金朝起兵南侵。22歲的辛棄疾組織了一支2000人的隊伍,投奔了山東抗金起義軍将領耿京,并擔任掌書記。當時他還帶來了一個懂些兵法的和尚——義端。誰料義端居心叵測,竟趁辛棄疾不備,偷走了起義軍大印。耿京大為惱火。辛棄疾當即立下軍令狀:“給我三天時間,一定将他捉拿回來!”話畢,飛身上馬,直奔金營。那義端還來不及到敵營領賞,就被辛棄疾半道截住,端掉了頭顱。

一年後,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辛棄疾大怒,當即帶五十名勇士日夜奔馳,直沖五萬人的叛軍大營。而再出來時,已經活捉了叛軍首領。這一戰讓辛棄疾名震天下。這樣的文武全才,如果遇上開明君主,可堪比霍去病封狼居胥,威震敵軍。可惜南宋君主隻想偏居一隅,享受臨安的暖風歌舞。此時23歲的辛棄疾,哪裡能想到,這場成名戰,竟成了他的最後一戰。

自歸宋後,辛棄疾一直主張北伐,多次寫建議書上報朝廷,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回應。由于“歸正人”的身份,也因為他的熱氣方剛和當局者氣場不和。終于有一天,皇帝受不了了,大手一揮,将他調任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一些地方官,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詞中的辛棄疾,是失意将軍。但現實中的辛棄疾,其實一直很上進。作為宋朝最硬核的英雄,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擔任湖南安撫使時,辛棄疾一手建立了地方精銳部隊——“飛虎軍”。作為少有經濟頭腦的将軍,建軍之初,一邊造營房,一邊抓緊招兵買馬,十幾天,招攬了2500名精壯勇武之士,他還派人到廣西産馬的地方,買回了500匹戰馬,并請廣西的安撫使司每年代買戰馬30匹,以作補充之用。兵馬到位後,辛棄疾親自坐鎮,對士兵進行嚴苛訓練,打造了一支軍紀嚴明的虎狼之師。

然而,辛棄疾的大動作,還是惹來了諸多議論。于是在長沙幹了兩年後,被彈劾了。此後四十年辛棄疾輾轉各地,不停地被朝廷起用、棄用、起用、棄用……但他那顆熾熱的心,卻始終沒有改變。他依然在等待着,等待着朝廷的召喚,等待着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

辛棄疾,宋朝最硬核的英雄

64歲那年,辛棄疾終于等來了一個機會。當時,蒙古崛起,金朝内讧,宰相韓侂胄主張趁機北伐,一血靖康之恥。他想起了北伐積極分子辛棄疾,于是起用他任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然而,就在辛棄疾積極備戰之時,他卻突然被同僚彈劾撤職了。其後辛棄疾不斷上書,卻始終不得朝廷的重視。後來,南宋在和金兵的對戰中,因為準備不足,全線潰敗。宋金再度議和。難以想象辛棄疾心中的郁結。他做了一輩子的北伐夢,臨到暮年,好不容易等來一次機會,卻轉眼破滅了。他登上鎮江北固山,寫下那首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宋朝最硬核的英雄

當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都城臨安府赴任時,辛棄疾已是病重卧床,氣若遊絲之際的兩句話:殺賊!殺賊!不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一生想做個忠君報國的将軍,奈何世事弄人,最終讓他名流千古的卻是因為的的詞。“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用一生的求而不得,為詞壇留下不朽的星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