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作者:彩雲起

2003年,李瑞環從全國政協主席的職位上卸任。細算下來,他已經整整工作了49年。退休後的李瑞環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放下了日理萬機的國事,重拾青年時期的愛好和興趣,他要讓自己的晚年在無限美好的夕陽中度過。為此,李瑞環做了三件事:改編和修訂平劇劇本、讀書和寫書以及創辦了桑梓助學基金會。

平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許多老一輩上司人都是平劇的鐵杆戲迷。當時,與李瑞環一起退下來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與李瑞環一樣,對平劇藝術十分喜愛和癡迷。朱镕基不僅是戲迷,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票友。朱镕基從小受家族長輩的影響,拉得一手好京胡,高興的時候還會和夫人勞安一起登台獻藝,他的唱腔字正腔圓,頗有平劇名家的韻味;李瑞環也是個老戲迷,與朱镕基不同的是,李瑞環對傳統的平劇劇本頗有研究心得,他潛心研究平劇台詞的改編和修訂。李瑞環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親自修訂傳統劇目《西廂記》、《韓玉娘》、《劉蘭芝》、《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和《楚宮恨》五出大戲劇,特别是對《韓玉娘》的改編就曾被平劇界評價為“既繼承原劇精華又脫胎換骨的一出新戲,為傳統平劇的改編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讀書是李瑞環一生的愛好,少時由于家貧他讀不起書;工作期間由于大量的繁重工作他沒有時間去讀書。退休以後,李瑞環把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讀書。他特别喜歡讀哲學類的書籍,在别人眼裡,哲學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在李瑞環眼裡,哲學是指導人生和工作的法寶。他往往能夠把哲學理論和實際工作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新觀點、新思路。在退休後的幾年時間裡,李瑞環一邊潛心讀書,一邊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寫成了《學哲學用哲學》、《看法與說法》等四本實用價值極高的書籍。李瑞環曾經感慨地說:“我這一生最感興趣的一門學問是哲學,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學,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哲學。”

李瑞環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苦孩子,因為家庭貧窮,他隻讀過六年書。對于一個渴望讀書學習的孩子來說,李瑞環飽嘗了因沒錢讀書而帶來的痛苦。因而,他工作後先後拿出個人稿費、獎金及收入53.3萬元,以“一位老共産黨員”的名義,匿名資助了天津市19所高校中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48名貧困大學生。2004年,他親手創辦了桑梓助學基金會,對品學兼優的特困大學生實施助學。2006年,李瑞環又捐出一筆稿費,委托天津市教委三年内每年資助100名貧困大學生。2009年,他還将自己珍藏30年的吳冠中先生畫作《北國風光》的拍賣款2700萬元全部捐出。這些年來,李瑞環累計助學捐贈3183.3萬元。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1934年,李瑞環出生于天津市寶坻縣霍各莊鎮陳家口村的一戶普通的農家,他的父母都是淳樸善良的農民。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李瑞環家就是這種情況。到了上學的年紀,飽嘗了沒有文化痛苦的父母東拼西湊總算湊足了學費把李瑞環送進了學堂。可是,由于農民的收入是靠從地裡“刨食兒”,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李瑞環家的日子還能過的去。要是碰到旱情、澇情,李瑞環一家就得節衣縮食,過着忍饑挨餓的日子。甚至有的時候,李瑞環交不上學費,就得暫時中斷學業。就這樣,李瑞環斷斷續續地隻上了6年學。

即便是在上學期間,李瑞環也經常幫家裡幹農活。每當春耕時,個頭矮小的李瑞環總是讓父親在後面扶着木犁,而他自己卻搶着替父親在前面拉犁耕地;秋收時,李瑞環也和大人一樣,頂着炎炎烈日,光着膀子揮舞着鐮刀在土地上收割麥子……

農閑時,李瑞環也閑不住。他除了為家裡擔水、劈柴外,還經常跟随村裡的叔叔、大爺趕着馬車去城裡運送糧食、蔬菜。起初,李瑞環隻是作為一名小裝卸工跟車,後來,他學會趕馬車的手藝。李瑞環站在馬車上,揚起手裡的馬鞭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随着“啪”的一聲清脆的“鞭哨”,馬兒揚起四蹄奔跑起來……

艱苦的生活沒有壓垮李瑞環,反而卻磨煉他的意志、鍛煉他的身體。同時,作為一個農家的孩子,李瑞環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他非常喜歡看書,但是,由于家中貧困,李瑞環沒有餘錢購買書籍。聰明的李瑞環想到了“蹭書”看的辦法,他利用每次進城送貨的機會,經常跑到書店裡翻看各種書籍,時間久了,書店的老闆都認識他了,老闆看出來他沒有錢,他很同情這個“隻看不買”的小夥子。于是就假裝不知詳情,每次李瑞環一進書店,老闆都會熱心地幫他推薦一些新書,供他免費閱讀。

一次,快過春節了,母親讓他進城賣貨,順便割些肉回來包餃子過年。李瑞環賣完貨後又去了書店,在“蹭書”看的時候,他被一本新出的書籍給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忘記了母親的叮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當時,書店老闆很是驚奇地說:“小夥子,你在我這一直都是‘蹭書’看,今天你總算是讓我開張了!”李瑞環聽了臉一紅,他腼腆地一笑沒有說話。

李瑞環揣着書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他完全忘記了母親讓他買肉一事。一進門,母親看着李瑞環空空如也的手問他:“兒子,你買的肉呢?”李瑞環這時才想起了買肉的事,他支支吾吾地解釋了買書的事情。母親聽後大怒,她抄起了門後的笤帚就要打他,李瑞環一見,吓得他撒腿就跑。當時是十冬臘月天,李瑞環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在冰天雪地裡,他凍得瑟瑟發抖……

心地善良的母親見兒子久久未回家便出來尋找他,在村頭的小樹林裡,母親找到了已經凍成一團的李瑞環。母親拉着他的手,一邊抹眼淚一邊說:“兒子呀,媽知道你喜歡書,可是咱們家哪有錢給你買書呀?”

1949年,全國解放了,勞動人民終于翻身做主過上了好日子,李瑞環一家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過上了新生活。

1951年,李瑞環在勞動鍛煉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棒小夥子了,他萌生了一個要到外面“闖一闖”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援。

于是,年僅17歲的李瑞環和同村的幾個小夥子結伴來到了北京城,在一家營造廠(相當于現在的建築公司)做起了沒有技術、隻出力氣的小工。李瑞環從小就參加勞動,什麼髒活、累活都幹過,因而,他從不怕苦、怕累。而且,李瑞環有個優點,那就是他聰明機靈、幹活有“眼力見兒”。

一次,李瑞環下班後路過木工工廠中的房間。他看見工廠中的房間的地上堆積着許多刨花和木屑,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有可能影響到明天的正常作業。于是,李瑞環二話沒有,他拿起笤帚掃了起來。正趕巧,木工隊長王錫田回來取工具,他看見這一幕後,就一下子喜歡上了聰明勤快的李瑞環。王錫田是大工匠,在北京木匠行裡的大名鼎鼎。他告訴李瑞環:“小夥子,今後你就跟着我幹了!”就這樣,李瑞環開始了他的木工生涯。

1954年,全國工商企業實行了“公私合營”。 李瑞環所在的營造廠被編入了北京第三建築公司,他從此正式成為了一名國營企業的建築勞工。為此,李瑞環興奮地好一宿沒有睡好覺。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學好木工技術,為祖國的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李瑞環的師傅王錫田幹一輩子木匠,他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特别是王錫田有一個“絕活”,他能準确地“放大樣”,而且毫厘不差。

“放大樣” 就是做實物的模闆。過去,很過建築都是土木結構,特别是房子的上檐全部是木質結構,木工在建造房屋時要按照設計圖紙上的小樣,再依葫蘆畫瓢将圖紙上的小樣等比例放大,繪制到一張幾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闆上,這個過程就是“放大樣”, 是木工的傳統技法。“放大樣”看似簡單,但這項傳統技法卻很少有人會,隻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掌握。

王錫田非常欣賞李瑞環,每次“放大樣”的時候,他都會帶着李瑞環,并且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李瑞環的許多師兄弟都很羨慕他,都說師傅王錫田“偏心眼”。

很快,李瑞環就掌握了這項木工的傳統技法。但是,李瑞環在實踐中發現,“放大樣”占用場地大,而且工作效率太低。為此,他多次請教公司的土建工程師,工程師告訴他,國外的建築行業早已經采用了數學計算公式代替了傳統的“放大樣”技術,但是,要想學會用數學計算比例尺,就得要學習三角、幾何、代數這些數學知識。李瑞環雖然沒有學習過數學知識,但他決心要攻克這道難關。

1958年,李瑞環報名參加了北京建工業餘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為了不耽誤工作,他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騎自行車去幾十裡外的學校上課。就這樣,幾個月下來,李瑞環初步掌握了一些數學的基本知識。

不久,李瑞環作為青年突擊隊隊長參加了首都“十大建築”的建設工程,他們木工隊負責“人民大會堂”内的一段200米長的屋頂外檐模闆。當時,工期隻給了8天。李瑞環心想:如果按照老規矩“放大樣”,現有的施工場地是不夠用的。于是,他采用了剛剛學會的數學知識,利用三角、幾何、代數等換算公式,直接在施工現場制作完成,而且隻用了三天的時間,李瑞環也是以被評為全國青年勞動标兵。

後來,北京電影制片廠以李瑞環的先進事迹專門拍攝了電影《青年魯班》,影片中的“男一号”李三輩的原型就是李瑞環。從此,李瑞環成了全國聞名“青年魯班”。由于能力出衆、成績突出,李瑞環被提拔到上司崗位上來。

從1965年起,李瑞環先後擔任北京建築材料供應公司黨委副書記兼北京建築木材廠黨總支部書記;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等職務。

1981年,年僅47歲的李瑞環被任命為天津市副市長,一年後升任市長。不久,李瑞環又擔任了天津市委書記、市長,成為了天津市的主要負責人。

李瑞環是從基層走上來的上司幹部,對人民群衆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對老百姓更是有着很深的感情。因而,他主張在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要“少講空話,多幹實事”。

一次,時任天津任市長李瑞環與天津各界人士座談。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作為群衆代表向在場的瓦斯公司的上司反映:我家的瓦斯竈常點不着火,三天兩頭出問題,經常耽誤做飯。

這時,負責相關部門的局長接過話筒,他滔滔不絕地向老太太講了許多數字和瓦斯竈不能點火的客觀原因和道理。老太太越聽越着急,越聽越糊塗了……

李瑞環看到這種情況後,他打斷了那位局長的話說:“你講那麼多都沒用。老太太的要求的就是‘瓦斯點火就着’。”

接着,李瑞環嚴肅地批評了那位局長:“作為老百姓,他們不關心那些數字、原因或道理,老百姓隻關心如何解決問題。你明明知道老太太最想了解什麼,你能不打官腔實話實說嗎?你能不繞圈子實事求是地做嗎?”當時,那位局長慚愧地低着頭,眼淚順着臉頰流了出來。

這是天津電視台做的一檔直播節目,當時,很多天津市民都在電視機前觀看。局長隻是在強調客觀原因,而沒有正面回答老太太關心的問題,更沒有說到如何解決問題。而李瑞環一語中的,直接用一句話就說到了問題的關鍵,大家被李瑞環的睿智所折服。從此,這個片段在天津老百姓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事後,李瑞環說:“其實‘老太太哲學’,就是‘老百姓哲學’。

李瑞環主政天津8年,為天津老百姓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引灤入津工程,緩解了天津市民吃水難的問題;二是建設城市交通幹線,讓居民出行順暢。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天津老百姓有一句順口溜:“天津一大怪,自來水可以腌鹹菜”。

曆史上,天津有“九河下梢天津衛”之稱。也就是說,天津市位于九條河流的下遊。這些河流經的地方大多為鹽堿地,水中的含鹽量較高這,這樣的水滲入地下水層中就使天津淺層水也就變成鹹的。

1981年,天津遭遇了幾十年以來最嚴重的幹旱。作為水源地的海河的蓄水量一度僅夠維持一個星期的需求,天津的飲用水問題已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

為了解決吃水難、吃水鹹的問題,剛剛走馬上任副市長的李瑞環經過科學、細緻的調查研究,認為河北省境内的灤河水是解決天津供水問題的最近、最可靠水源。李瑞環主動向中央請戰,請求中央準許引灤入津并将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天津市來完成。

為了盡早地讓天津市民吃上“甜水”,作為工程總指揮的李瑞環日夜奮戰在工程一線,很多時候,他像小夥子一樣推着獨輪車運送挖掘出來的土石。李瑞環的這種不怕吃苦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工地上的廣大建設者們,勞工們争分奪秒、苦幹快幹,終于,引灤入津工程提前一年半完成了通水。從此,天津市民喝上了灤河的“甜水”,結束了喝“鹹水”的曆史。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天津是直轄市,人口增長快、人口密度大,由于曆史規劃的原因,現有的交通設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出行要求了。為此,幽默風趣的天津人形容交通困難是:“坐車沒有走路快”。

李瑞環聽到老百姓這樣的“順口溜”,心情是很沉重的。他認為一個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動脈,也是城市的門面和視窗。它的狀況如何,關系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關系到人民生活,對内對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于是,李瑞環召集有關部門人員,對天津的城市交通做了認真調研、科學規劃。在他的主導下,天津市城建和交通部門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在繁華的市區建成了中環線;用1年的時間,建成了外環線。就這樣,天津的行路難的問題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當時,城市的高架橋技術在國内還很少采用。天津市的這項創舉,在全國引起了高度的反響。

1988年,朱镕基當選上海市長。上海和天津一樣都是百年老城,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老化,人口密集度高,經常造成交通擁堵現象。當時,朱镕基在臨去上海赴任前夕,特意跑到天津向時任天津市委書記、市長李瑞環請教解決交通難的問題。在李瑞環的建議下,朱镕基下了決心,上海也要搞高架橋,形成環線建設,這樣做可以大大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的情況。

木匠出身的李瑞環:老百姓稱他“李大爺”,為老太太“罵哭”局長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

1989年,能力出衆、成績突出的李瑞環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了黨和國家的上司人。當時,消息傳到天津,全體市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是真心舍不得李瑞環這樣的好上司離開天津。李瑞環在天津工作了8年多,從副市長做到了市長、市委書記。一直以來,李瑞環的平民作風和“接地氣”的講話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和歡迎,很多市民親切地稱李瑞環為“李大爺”。 李瑞環在任期内對天津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以及民生工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老百姓非常信任他;另一方面,天津市民也都為李瑞環能夠榮升黨和國家的上司人而感到高興和自豪,在他們的心裡,李瑞環不僅是“大上司”,更是天津人的驕傲。

時至今日,廣大的天津市民對李瑞環風趣幽默的說話方式和他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踏實的工作作風還是記憶尤深、難以忘懷,他們衷心地祝願李瑞環身體健康、快樂長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本文原創,轉載抄襲必究</h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