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李瑞环从全国政协主席的职位上卸任。细算下来,他已经整整工作了49年。退休后的李瑞环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放下了日理万机的国事,重拾青年时期的爱好和兴趣,他要让自己的晚年在无限美好的夕阳中度过。为此,李瑞环做了三件事:改编和修订京剧剧本、读书和写书以及创办了桑梓助学基金会。
京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许多老一辈领导人都是京剧的铁杆戏迷。当时,与李瑞环一起退下来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与李瑞环一样,对京剧艺术十分喜爱和痴迷。朱镕基不仅是戏迷,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票友。朱镕基从小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拉得一手好京胡,高兴的时候还会和夫人劳安一起登台献艺,他的唱腔字正腔圆,颇有京剧名家的韵味;李瑞环也是个老戏迷,与朱镕基不同的是,李瑞环对传统的京剧剧本颇有研究心得,他潜心研究京剧台词的改编和修订。李瑞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修订传统剧目《西厢记》、《韩玉娘》、《刘兰芝》、《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和《楚宫恨》五出大戏剧,特别是对《韩玉娘》的改编就曾被京剧界评价为“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读书是李瑞环一生的爱好,少时由于家贫他读不起书;工作期间由于大量的繁重工作他没有时间去读书。退休以后,李瑞环把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他特别喜欢读哲学类的书籍,在别人眼里,哲学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在李瑞环眼里,哲学是指导人生和工作的法宝。他往往能够把哲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在退休后的几年时间里,李瑞环一边潜心读书,一边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写成了《学哲学用哲学》、《看法与说法》等四本实用价值极高的书籍。李瑞环曾经感慨地说:“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哲学。”
李瑞环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因为家庭贫穷,他只读过六年书。对于一个渴望读书学习的孩子来说,李瑞环饱尝了因没钱读书而带来的痛苦。因而,他工作后先后拿出个人稿费、奖金及收入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匿名资助了天津市19所高校中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48名贫困大学生。2004年,他亲手创办了桑梓助学基金会,对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实施助学。2006年,李瑞环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三年内每年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2009年,他还将自己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画作《北国风光》的拍卖款2700万元全部捐出。这些年来,李瑞环累计助学捐赠3183.3万元。
1934年,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霍各庄镇陈家口村的一户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李瑞环家就是这种情况。到了上学的年纪,饱尝了没有文化痛苦的父母东拼西凑总算凑足了学费把李瑞环送进了学堂。可是,由于农民的收入是靠从地里“刨食儿”,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李瑞环家的日子还能过的去。要是碰到旱情、涝情,李瑞环一家就得节衣缩食,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甚至有的时候,李瑞环交不上学费,就得暂时中断学业。就这样,李瑞环断断续续地只上了6年学。
即便是在上学期间,李瑞环也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每当春耕时,个头矮小的李瑞环总是让父亲在后面扶着木犁,而他自己却抢着替父亲在前面拉犁耕地;秋收时,李瑞环也和大人一样,顶着炎炎烈日,光着膀子挥舞着镰刀在土地上收割麦子……
农闲时,李瑞环也闲不住。他除了为家里担水、劈柴外,还经常跟随村里的叔叔、大爷赶着马车去城里运送粮食、蔬菜。起初,李瑞环只是作为一名小装卸工跟车,后来,他学会赶马车的手艺。李瑞环站在马车上,扬起手里的马鞭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随着“啪”的一声清脆的“鞭哨”,马儿扬起四蹄奔跑起来……
艰苦的生活没有压垮李瑞环,反而却磨炼他的意志、锻炼他的身体。同时,作为一个农家的孩子,李瑞环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非常喜欢看书,但是,由于家中贫困,李瑞环没有余钱购买书籍。聪明的李瑞环想到了“蹭书”看的办法,他利用每次进城送货的机会,经常跑到书店里翻看各种书籍,时间久了,书店的老板都认识他了,老板看出来他没有钱,他很同情这个“只看不买”的小伙子。于是就假装不知详情,每次李瑞环一进书店,老板都会热心地帮他推荐一些新书,供他免费阅读。
一次,快过春节了,母亲让他进城卖货,顺便割些肉回来包饺子过年。李瑞环卖完货后又去了书店,在“蹭书”看的时候,他被一本新出的书籍给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忘记了母亲的叮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当时,书店老板很是惊奇地说:“小伙子,你在我这一直都是‘蹭书’看,今天你总算是让我开张了!”李瑞环听了脸一红,他腼腆地一笑没有说话。
李瑞环揣着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完全忘记了母亲让他买肉一事。一进门,母亲看着李瑞环空空如也的手问他:“儿子,你买的肉呢?”李瑞环这时才想起了买肉的事,他支支吾吾地解释了买书的事情。母亲听后大怒,她抄起了门后的笤帚就要打他,李瑞环一见,吓得他撒腿就跑。当时是十冬腊月天,李瑞环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在冰天雪地里,他冻得瑟瑟发抖……
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儿子久久未回家便出来寻找他,在村头的小树林里,母亲找到了已经冻成一团的李瑞环。母亲拉着他的手,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儿子呀,妈知道你喜欢书,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1949年,全国解放了,劳动人民终于翻身做主过上了好日子,李瑞环一家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过上了新生活。
1951年,李瑞环在劳动锻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棒小伙子了,他萌生了一个要到外面“闯一闯”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于是,年仅17岁的李瑞环和同村的几个小伙子结伴来到了北京城,在一家营造厂(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公司)做起了没有技术、只出力气的小工。李瑞环从小就参加劳动,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因而,他从不怕苦、怕累。而且,李瑞环有个优点,那就是他聪明机灵、干活有“眼力见儿”。
一次,李瑞环下班后路过木工车间。他看见车间的地上堆积着许多刨花和木屑,如果不及时清理就有可能影响到明天的正常作业。于是,李瑞环二话没有,他拿起笤帚扫了起来。正赶巧,木工队长王锡田回来取工具,他看见这一幕后,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聪明勤快的李瑞环。王锡田是大工匠,在北京木匠行里的大名鼎鼎。他告诉李瑞环:“小伙子,今后你就跟着我干了!”就这样,李瑞环开始了他的木工生涯。
1954年,全国工商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 李瑞环所在的营造厂被编入了北京第三建筑公司,他从此正式成为了一名国营企业的建筑工人。为此,李瑞环兴奋地好一宿没有睡好觉。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学好木工技术,为祖国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瑞环的师傅王锡田干一辈子木匠,他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特别是王锡田有一个“绝活”,他能准确地“放大样”,而且毫厘不差。
“放大样” 就是做实物的模板。过去,很过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特别是房子的上檐全部是木质结构,木工在建造房屋时要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小样,再依葫芦画瓢将图纸上的小样等比例放大,绘制到一张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上,这个过程就是“放大样”, 是木工的传统技法。“放大样”看似简单,但这项传统技法却很少有人会,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掌握。
王锡田非常欣赏李瑞环,每次“放大样”的时候,他都会带着李瑞环,并且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李瑞环的许多师兄弟都很羡慕他,都说师傅王锡田“偏心眼”。
很快,李瑞环就掌握了这项木工的传统技法。但是,李瑞环在实践中发现,“放大样”占用场地大,而且工作效率太低。为此,他多次请教公司的土建工程师,工程师告诉他,国外的建筑行业早已经采用了数学计算公式代替了传统的“放大样”技术,但是,要想学会用数学计算比例尺,就得要学习三角、几何、代数这些数学知识。李瑞环虽然没有学习过数学知识,但他决心要攻克这道难关。
1958年,李瑞环报名参加了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骑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学校上课。就这样,几个月下来,李瑞环初步掌握了一些数学的基本知识。
不久,李瑞环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参加了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工程,他们木工队负责“人民大会堂”内的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当时,工期只给了8天。李瑞环心想:如果按照老规矩“放大样”,现有的施工场地是不够用的。于是,他采用了刚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利用三角、几何、代数等换算公式,直接在施工现场制作完成,而且只用了三天的时间,李瑞环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青年劳动标兵。
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以李瑞环的先进事迹专门拍摄了电影《青年鲁班》,影片中的“男一号”李三辈的原型就是李瑞环。从此,李瑞环成了全国闻名“青年鲁班”。由于能力出众、成绩突出,李瑞环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从1965年起,李瑞环先后担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等职务。
1981年,年仅47岁的李瑞环被任命为天津市副市长,一年后升任市长。不久,李瑞环又担任了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成为了天津市的主要负责人。
李瑞环是从基层走上来的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对老百姓更是有着很深的感情。因而,他主张在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一次,时任天津任市长李瑞环与天津各界人士座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作为群众代表向在场的煤气公司的领导反映:我家的煤气灶常点不着火,三天两头出问题,经常耽误做饭。
这时,负责相关部门的局长接过话筒,他滔滔不绝地向老太太讲了许多数字和煤气灶不能点火的客观原因和道理。老太太越听越着急,越听越糊涂了……
李瑞环看到这种情况后,他打断了那位局长的话说:“你讲那么多都没用。老太太的要求的就是‘煤气点火就着’。”
接着,李瑞环严肃地批评了那位局长:“作为老百姓,他们不关心那些数字、原因或道理,老百姓只关心如何解决问题。你明明知道老太太最想了解什么,你能不打官腔实话实说吗?你能不绕圈子实事求是地做吗?”当时,那位局长惭愧地低着头,眼泪顺着脸颊流了出来。
这是天津电视台做的一档直播节目,当时,很多天津市民都在电视机前观看。局长只是在强调客观原因,而没有正面回答老太太关心的问题,更没有说到如何解决问题。而李瑞环一语中的,直接用一句话就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大家被李瑞环的睿智所折服。从此,这个片段在天津老百姓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后,李瑞环说:“其实‘老太太哲学’,就是‘老百姓哲学’。
李瑞环主政天津8年,为天津老百姓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引滦入津工程,缓解了天津市民吃水难的问题;二是建设城市交通干线,让居民出行顺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津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天津一大怪,自来水可以腌咸菜”。
历史上,天津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称。也就是说,天津市位于九条河流的下游。这些河流经的地方大多为盐碱地,水中的含盐量较高这,这样的水渗入地下水层中就使天津浅层水也就变成咸的。
1981年,天津遭遇了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作为水源地的海河的蓄水量一度仅够维持一个星期的需求,天津的饮用水问题已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为了解决吃水难、吃水咸的问题,刚刚走马上任副市长的李瑞环经过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认为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是解决天津供水问题的最近、最可靠水源。李瑞环主动向中央请战,请求中央批准引滦入津并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天津市来完成。
为了尽早地让天津市民吃上“甜水”,作为工程总指挥的李瑞环日夜奋战在工程一线,很多时候,他像小伙子一样推着独轮车运送挖掘出来的土石。李瑞环的这种不怕吃苦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工地上的广大建设者们,工人们争分夺秒、苦干快干,终于,引滦入津工程提前一年半完成了通水。从此,天津市民喝上了滦河的“甜水”,结束了喝“咸水”的历史。
天津是直辖市,人口增长快、人口密度大,由于历史规划的原因,现有的交通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了。为此,幽默风趣的天津人形容交通困难是:“坐车没有走路快”。
李瑞环听到老百姓这样的“顺口溜”,心情是很沉重的。他认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城市的门面和窗口。它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对内对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于是,李瑞环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对天津的城市交通做了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在他的主导下,天津市城建和交通部门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在繁华的市区建成了中环线;用1年的时间,建成了外环线。就这样,天津的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当时,城市的高架桥技术在国内还很少采用。天津市的这项创举,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反响。
1988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上海和天津一样都是百年老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密集度高,经常造成交通拥堵现象。当时,朱镕基在临去上海赴任前夕,特意跑到天津向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请教解决交通难的问题。在李瑞环的建议下,朱镕基下了决心,上海也要搞高架桥,形成环线建设,这样做可以大大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
1989年,能力出众、成绩突出的李瑞环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当时,消息传到天津,全体市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是真心舍不得李瑞环这样的好领导离开天津。李瑞环在天津工作了8年多,从副市长做到了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来,李瑞环的平民作风和“接地气”的讲话方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很多市民亲切地称李瑞环为“李大爷”。 李瑞环在任期内对天津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民生工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百姓非常信任他;另一方面,天津市民也都为李瑞环能够荣升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在他们的心里,李瑞环不仅是“大领导”,更是天津人的骄傲。
时至今日,广大的天津市民对李瑞环风趣幽默的说话方式和他一心为人民服务的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是记忆尤深、难以忘怀,他们衷心地祝愿李瑞环身体健康、快乐长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本文原创,转载抄袭必究</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