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上司和上級消防部門的正确指導下,淮陰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狠抓消防安全責任落實,不斷加強城鄉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隊伍建設,持續開展火災隐患排查整治,社會火災防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火災起數同期相比下降了53.8%,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火災及亡人火災事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
一是堅持“一個率先”,探索基層消防監管路徑。淮陰區積極探索基層消防監管新模式、新路徑,推動力量下沉、關口前移、體系延伸,率先在各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設立消委會辦公室,配備2名在編專職人員,實行實體化運作,結合基層網格力量,統籌推進消防監管工作,基本形成了“1+1+2+N”基層消防監管模式(“1”:鎮、街道消委會,“1”:鎮、街道消委辦,“2”:2名在編專職人員,“N”:鎮、街道網格員和志願者)。同時,為解決基層消防監管執法權限問題,該區按照“先行先試、梯次鋪開”原則,選取徐溜鎮試點開展委托消防監督執法工作。
二是強化“兩個保障”,夯實基層消防監管基礎。一是強化資金投入保障。近年來,淮陰區累計投入5000萬元,在淮安國家高新區和徐溜鎮、漁溝鎮兩個國家重點鎮建立3個專職消防站,新購置消防車5輛,配備了登高車、消防特種車等專業車輛和水域救援、地震救援所需特殊器材裝備。全面啟動13個鎮(街道)消防專項規劃修編工作,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消防設施,全區基層消防硬體水準得到切實提升。二是強化人員配備保障。除了将必要的專職消防員配備到位,淮陰區還按照“一員多用”原則,加強村(社群)消防網格化管理,切實打通基層消防安全監管最後“一公裡”,全區13個鎮(街道)、2個園區共劃分為739個消防安全管理網格,增設消防安全網格員1280名。2021年上半年,基層消防安全監管力量及時有效處置的警情239起,占全區接警48.95%,有效破解鎮(街道)、村居兩級消防工作“不設防”的被動局面。
三是對标“三個到位”,落實基層消防監管責任。一是確定區級上司責任落實到位。區上司定期帶隊采用“四不兩直”方式,深入企事業機關開展檢查、調研、督導等工作,及時會辦解決各類消防安全問題,確定消防安全上司責任全面落細落實。二是統籌部門監管責任落實到位。按照“三管三必須”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層層簽訂《消防安全責任書》,明确各有關部門消防安全工作職責,進一步厘清消防安全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職責和界限。區消委會實行消防安全權力和責任清單制度,先後向住建、教體等12個部門下發工作建議函80餘份,向工商、質監移交消防産品案件線索85個,對校外教育訓練、養老院等重點領域進行專項整治,教育訓練各行業消防人員6萬餘人次,統籌推動部門履職盡責。三是推動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到位。強化企業對本機關消防安全工作的主體責任,建立企業全過程消防管理和日常巡查制度,做到安全責任、管理、投入、教育訓練和應急救援“五到位”;健全企業生産經營全過程消防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完善企業自我限制、持續改進的機制,落實消防安全風險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責任。目前,全區163家工業企業消防安全主體責任已全部落實到位。
四是破解“四個難題”,築牢基層消防監管防線。一是破解基層“無機構”問題。淮陰區印發《關于強化鎮(街道)、園區消防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以鎮(街道)綜合執法局為依托,成立13個鎮(街道)消委會及消委辦,強化鎮街消防安全監管組織上司,從制度上填補了基層消防監管“無機構”問題,為後續開展消防監管工作理順了機制。二是破解基層“無隊伍”問題。加強村(社群)消防安全監管力量,充分利用網格員、老黨員、退休人員,積極吸納退役軍人、社會志願者、企業專業人員等消防力量,形成村(社群)、企業關聯組織體系,切實解決基層消防監管“無隊伍”的問題。每個村居選拔2名消防網格員志願者,由區消防救援大隊進行業務指導和考核考評,鎮(街道)、園區進行屬地綜合管理;每個村(社群)建立一支集應急救援、安全巡查、消防宣傳于一體的聯勤隊伍。目前,全區共選拔546名消防網格志願者,組建了13支應急救援分隊,切實增強了基層消防救援力量。三是破解基層“不會管”問題。由區消委辦統籌組織,深入鎮(街道)、園區開展消防救援專業技能教育訓練1352場次,教育訓練基層消防業務骨幹382名;組織消防專業人員974人,開展現場救援演練活動282次。另外,創新開展基層消防人員跟班技能學習,印發《防火業務學習指導手冊》,對跟班學員采取面對面指導、一對一服務,全方位進行消防業務指導,今年以來,已開班學習教育訓練6個月、15期,累計教育訓練基層消防安全監管人員140人。四是破解基層“不願管”問題。加大榮譽激勵,将基層消防監管人員表彰獎勵納入區級表彰獎勵體系,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和重大事項表彰獎勵制度,通過送獎到家、走訪慰問等形式,提升消防人員職業榮譽感。完善考評晉升機制,将基層消防監管考評結果與個人年度提拔晉升、跨鎮(街道)調動相結合,打破人才發展和地域限制壁壘,實作人才交流互通,最大限度提升工作積極性。
(來源:淮安市人民政府網站) 【投稿、區域合作請私信或發3613378752#qq.com24小時内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