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護黃河 讓生态展新顔、發展高品質

作者:光明網

【專家點評】

作者:崔寶敏(山東财經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十四五”時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期,面對尚存的突出沖突和問題,實作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要準确把握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突出發展和安全的統籌性,強調整體和個體、全局和局部、目前和長遠的關系,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全過程。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要充分考慮上、中、下遊的差異,堅持生态優先的原則,秉持“上遊源頭涵養、中遊生态治理、下遊生态保護”一條龍精神,取長補短,協調解決,共促大保護。

黃河上遊重在維護天然生态系統完整性,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三江源、祁連山、甘南等地是黃河上遊重要的生态功能區,要着力保護生态,涵養水源,推進實施一批生态保護修複和建設工程,肩負起保護好“中華水塔”的神聖使命,以保護促開發。同時,嚴守生态保護紅線,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注重保護自然和文化旅遊資源。

黃河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黃河中遊糧食主産區,應以水質改善為重心,抓好蓄水保土,實施退耕還林、經濟林提質等生态工程;對于汾河等污染嚴重的支流,要下大力氣推進小流域綜合整治,有條件的地方要着力開展旱作梯田建設,增強中遊地區抵禦地質災害的能力,提高人口承載能力;大力發展節水産業,提高節水技術和能力,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全面提升沿黃防洪水準,規模化推進農業綠色一體化精準高效灌溉技術,提高農産品品質。

黃河下遊要圍繞濕地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下遊灘區要實施濕地修複和生态保護工程,構築循環互濟的水系格局,處理好生産、生活、生态的關系;要推進生态廊道建設,充分利用黃三角保護區獨特的河海交彙和灘塗景觀資源,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面對沿黃各省區産業低質低效、缺乏新興産業叢集的現狀,應充分發揮各省區在交通區位、資源禀賦、産業基礎、功能定位、科教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首先,找準優勢,科學定位,确立發展目标。沿黃各省區要從實際出發,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限制,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立足各地發展基礎和實際,充分發揮地區資源禀賦優勢,分區域打造生态旅遊基地、農産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航空航天生産發射基地等,根據地區特色準确定位發展目标。

其次,抓好功能分區,合理布局沿黃生态經濟帶。以重大項目為抓手開展重點區域建設,用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帶動黃河防汛、鄉村振興、灘區遷建等各項具體需求,因地制宜編制産業集聚區和産業鍊工作方案,打造若幹特色鮮明的産業叢集,構築沿黃特色生态文化旅遊帶、高效農業隆起帶、濕地生态保護帶。

再次,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空間載體,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心城市要進一步提高能級,周邊城市要進行差異化定位,推進蘭州-西甯城市群發展,推動黃河“幾”字彎都市群協同發展,強化西安、鄭州、濟南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揮沿黃城市群龍頭作用,重點打造初具實力的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半島城市群。

最後,流域内外交通互聯互補,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線上線下聯通局面。開展“河陸關聯、河江關聯、河海關聯”,打造陸地、江河、海上交通經濟帶,建構區域共享共治共建的網絡資訊平台,助力黃河流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馮帆、王建宏、張文攀、楊珏、崔志堅、宋喜群、王冰雅、張勝、李曉、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張佩佩)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9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