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靈童話16 捉迷藏(分離焦慮)

作者:求實生活

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王國裡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頭房子,房子裡生活着快樂的熊貓一家,家裡有魁梧健壯的爸爸,溫柔善良的媽媽,和兩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啦啦是姐姐,唻唻是妹妹。啦啦和唻唻是雙胞胎,她們長得一模一樣,爸爸媽媽都分不出來。

啦啦和唻唻兩歲了,吃完晚飯,孩子們纏着爸爸媽媽和她們玩遊戲,今天玩什麼呢?媽媽想出了一個好玩的遊戲——捉迷藏。

媽媽說:“媽媽閉上眼睛,數10個數,你們和爸爸一起藏起來,等媽媽數完就來找你們,看誰藏得最秘密,最後被找到。”

“太好了,我們快點玩吧!”啦啦和唻唻很想玩捉迷藏的遊戲迫不及待的說。

“好!”媽媽答應一聲,轉過身去,閉上了眼睛,開始數數了:“1、2、3、4、5!”

就在媽媽數數的當口,爸爸和啦啦唻唻趕緊各自去找可以躲藏的地方,啦啦鑽到被窩裡,用被子蒙住了頭;唻唻躲在床底下;爸爸躲在浴室的浴缸裡。

媽媽大聲地數着數:“6、7、8、9、10!好了,媽媽數完了,你們藏好了嗎?”

啦啦唻唻回答說:“藏好了!”

爸爸沒有回答,一聲不吭地躲藏在浴缸裡,一動不動。

媽媽說:“好,我來找你們了!”

媽媽睜開眼睛,開始尋找啦啦唻唻和爸爸。說來也奇怪,媽媽一下就發現了啦啦唻唻躲藏的地方,啦啦唻唻心裡暗暗稱奇,媽媽是怎麼發現自己躲藏的秘密的呢?

可是媽媽找爸爸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找了好多地方媽媽都沒有發現爸爸。媽媽問啦啦唻唻:“孩子們,你們的爸爸躲到那裡去了?

啦啦唻唻神秘的笑着說:“我們不告訴你!我們要保守秘密!”為了防止媽媽發現爸爸藏身的地方,啦啦唻唻還用身體擋住浴室的門,不讓媽媽進去。

可奇怪的是,媽媽竟然又看穿了啦啦唻唻的心思,撥開孩子,直奔浴室發現了躲在浴缸裡的爸爸。

“媽媽,你太厲害了,怎麼快就發現我們了!”

媽媽笑着說:“其實是你們告訴媽媽你們躲藏的位置的!”

“是嗎?” 啦啦唻唻覺得很奇怪,“我們沒有告訴過媽媽呀?”

現在輪到啦啦唻唻來找爸爸媽媽了,她們閉緊了眼睛,開始數數,爸爸媽媽躲藏了起來。啦啦唻唻大聲地數完了10個數,問:“好了,我們數完了,你們藏好了嗎?”

隻聽到從窗簾的後面傳出媽媽回答的聲音,“我躲好了!”爸爸依舊沒有回答,啦啦唻唻尋着媽媽聲音的方向找了過去,一點不費力氣就發現了媽媽。

“哈哈!我們抓到你了!” 啦啦唻唻高興的說。

“你們勝利了,你們是怎麼發現媽媽的秘密地方的呀?”

啦啦唻唻說:“是媽媽的聲音帶我們找到你的!”

“對了!”媽媽微笑着說:“那你們知道媽媽剛才怎麼發現得你們的了吧?”

啦啦唻唻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聲音暴露了自己,“媽媽也是通過我們回答的聲音發現我們的!”

“是的!”

“可是,媽媽又是怎麼知道爸爸躲在哪兒的呢?”

媽媽沒有回答,微笑着站在了餐桌旁用身體擋住了餐桌,說:“我不告訴你們,你們自己猜猜吧?”

啦啦唻唻馬上知道了答案,成功地從餐桌底下抓住了爸爸。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答案了嗎?你們也猜猜,啦啦唻唻是在哪裡發現的爸爸!

心靈童話16 捉迷藏(分離焦慮)

故事的啟示

在《和媽媽分離(依戀關系)》的故事中提到了幼兒的分離焦慮和依戀關系,本來今天這個故事是跟着《和媽媽分離》之後寫的,但後來考慮到依戀關系對戀愛和婚姻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我最後還是将其排進了“婚姻家庭篇”。

今天的這個故事是進一步解釋分離焦慮的,分離焦慮除了對父母的依戀,還有一個認知發展的原因——客體永久性。今天我講解一下這個概念,有助于大家對分離焦慮的了解,并用捉迷藏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因為很多家長都為孩子上事先串通的人所、幼稚園時的分離焦慮而苦惱,每次送孩子上學孩子哭得稀裡嘩啦,把媽媽的心都哭碎了。

客體是非本體(我)以外的事物。客體永久性是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概念,專業解釋是指我們關于客體基本性質的内隐的常識信念。通俗地說它是指兒童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比如:我(本體)獨自在家裡,也知道父母、别人、動植物等其他客體和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上,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系,形成一個地球圈。一個7歲的孩子獨自在自己房間裡,他雖然看不到父母身影,聽不到父母的聲音,但是他知道父母就在家裡某個房間,他是安全的。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的客體永久性概念發展要經過6個階段。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0~4個月。這一階段嬰兒的是努力用眼睛跟蹤一個運動的客體,直至客體從視野消失,而後嬰兒馬上失去興趣,轉向事物,或繼續短暫的注視客體消失的地方。

第三階段,4~8個月,嬰兒開始能夠根據客體目前的運動方向,預測客體将來的位置。

第四階段,8~12個月,兒童能用手尋找被藏起來的物體,開始知道物體雖然看不到,但仍然存在。比如,看到媽媽走出房間,但知道媽媽還存在。

第五個階段,12~18個月,兒童逐漸學會在最後看到物體消失的地方尋找物體,但他們還不明白物體在從自己視野中消失後仍可能發生位置變化。比如,看到媽媽走出房間,知道媽媽在門後面,隻會在門後面尋找媽媽。

第六個階段,18~24個月,兒童逐漸能夠利用視覺的線索,确定物體看不見的運動路線和藏匿位置。比如,看到媽媽走出房間,他知道媽媽就在門外,如果在門外找不到媽媽,他會到别的房間尋找。

有的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客體永久性發展水準的限制,隻要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媽媽的身影,耳朵聽不到媽媽的聲音,就會擔心媽媽消失,心生焦慮,甚至恐懼,直到媽媽再次出現才會安心。

和孩子玩捉迷藏遊戲就能加強孩子客體概念,促進孩子客體永久性發展,讓孩子明白雖然眼睛看不到媽媽,但媽媽還在,這樣就可以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也是孩子上事先串通的人所、幼稚園前必要的心理建設。

捉迷藏遊戲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訓練,比如遊戲環境先在房間裡玩,再發展到整間房子,然後可以室外;隐藏時間上從1分鐘到一刻鐘、半小時。

我舉一個例子,小時候你媽媽帶你去親戚家參加婚禮,媽媽因為有事情要去幫忙把你放在房間裡,讓你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時來了一個你媽媽的親戚,她看到你覺得你很可愛,捏了捏你的包子臉,惡作劇地說:“小明,你怎麼一個人在這裡啊,你媽媽呢?是不是你媽媽不要你了?”即便是一個安全型依戀關系的5~7歲的孩子,他們客體永久性已經發展充分,聽了這個親戚的話也要吓一跳,馬上會丢下遊戲和好吃的零食去找媽媽。如果長時間地找不到媽媽他們也會因為分離焦慮而大哭。如果是一個2歲以内的孩子,他們的客體永久性還沒有發展充分,即便他們之前是安全型依戀關系,也會被親戚這句話吓壞、吓哭,加重他們的分離焦慮,哭着鬧着找媽媽,甚至還會從安全型依戀變成焦慮型依戀。

在心理咨詢中我經常遇到一些無知的家長,他們在逗弄孩子的時候會說“我不要你了”、“我要把你扔到垃圾桶裡”等等,以看孩子緊張焦慮取樂,不管你是出于什麼心态,請千萬不要再跟小孩子開這種玩笑了!如果你已經這麼幹過,傷害已經産生,隻能彌補修複孩子受創傷的心理,你必須跟孩子認真道歉,收回你說過的這些話,并擁抱孩子告訴孩子你永遠愛他。以上道歉至少做三次以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