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網上開始流行一個詞:“雞娃教育”,意思是說父母為了孩子能夠讀好書、考出好成績,給孩子“打雞血”,不斷的讓孩子努力、拼搏學習的行為。
于是孩子從還未出生開始就有胎教,出生後有早教,上了國小後更是,除了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外,孩子還有上不完的輔導班和興趣班,壓力可想而知。
對此,2021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意見》,其中明确的提出了“雙減”政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什麼是雙減政策?</h1>
簡單來說就是,全面減少學生作業總量,國小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國小三-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能超過60分鐘,國中生書面作業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并且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雙減政策一經推出,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支援,但其中不乏也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前段時間,來自貴州貴陽的一位媽媽就憤怒的曝光了這樣一件事。
這位媽媽有一個女兒,今年7歲剛上國小一年級,本來一切順利,但有一天女兒突然回家和媽媽說,不想上學了,因為在學校不開心,同學們全都不理她。
讓年僅7歲的孩子在校園遭遇校園暴力的原因是什麼呢?
事情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女兒所在的班級有一位“很負責”的班主任,雖然雙減政策明确的提出國小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不考試。但這位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依然希望繞過政策,給孩子們布置作業。
班主任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提前和家長溝通,希望家長都簽字同意自己的做法,這樣就不會被舉報。而這位媽媽,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家長群裡拒絕了老師的提議,并且表示其他家長有同意的權利,自己也有不同意的權利。
也許是其他家長都“雞娃”,也許是和老師缺少溝通,總之因為這名媽媽的反對,老師的“新政”無法順利推行,小女孩也是以在學校受到了同學的一緻排擠。
更讓這位媽媽不滿的是,随後其他37名學生的家屬另建了一個沒有這位媽媽的家長群,并且聯名向學校請願,希望這名7歲的小女孩能夠主動退學或者轉校。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強,這名媽媽聽到女兒的話後,心裡又是氣憤又是心疼女兒,小小年紀因為自己的不“雞娃”,在學校遭受排擠,導緻小女孩對上學産生了陰影。
于是這名媽媽選擇抗争到底,最後教育部門也介入調查了此事。
故事的後續是:這名老師因為公布考試成績排名、考前漏題、收家委會禮品等多項違規行為被撤職,這名7歲的小女孩最後也順利轉學,但小女孩心靈的傷痕卻需要時間來治愈。
其實縱觀這件事,除了老師的不當做法,更多的缺少的是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互相了解,和及時有效的溝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8">家長應該如何和老師正确溝通?</h1>
1、家長主動溝通
家長隻需要面對一兩個孩子,老師面對的卻是三四十、甚至五六十名的學生,老師畢竟精力有限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是以家長應該主動的和老師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配合好老師的工作。
2、控制好溝通頻率和時間
家長主動和老師溝通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控制頻率和時間,否則如果所有家長都頻繁聯系老師,老師也就不用休息了。家長可以控制在一個學期2-3次,每次過程盡量簡明扼要,不過多占用老師休息時間。
3、互相信任和尊重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尊重,無論家長的學曆和地位多高,在教育這件事上老師是專業的,家長應該給與老師充分的信任以及基本的尊重,即使對老師有疑問,也要盡量避開孩子溝通,不可當着孩子的面質疑老師。
4、客觀認知孩子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我的孩子沒錯,但是事實上,隻有家長客觀的認知孩子的優缺點才能和老師一起教育好孩子。
家長需要認識自己孩子的缺點,并且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改正,而不是一味美化孩子的缺點。此外,也不要對孩子報以過高的期望,哪怕孩子已經很優秀了,還是覺得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關于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機關無任何關系。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并更正。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删除。#雨滴醫生說育兒##秋季帶娃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