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今敏這個名字,光芒閃爍。在動畫界人才輩出的日本,他也堪稱天才中的天才!

今年8月24日,是日本動畫電影大師今敏導演去世十周年的日子。台灣最近也會在影院重新上映今敏導演的長片處女作《未麻的部屋》,作為紀念。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作為卡通片導演,今敏作品不多,長片隻有《未麻的部屋》、《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紅辣椒》四部,還有一部劇集《妄想代理人》。然而這四部動畫長片,每一部都是極具天才性的經典之作!

今敏的卡通片,與大友克洋、押井守、宮崎駿等日本動畫宗師都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全都是面向成人的,角色或者在詭異的夢境與模糊的現實之間穿梭(《未麻的部屋》、《紅辣椒》),或者化身不同的影視形象穿越千年追尋舊夢(《千年女優》),又或是幾個奇怪的邊緣人抱着一個嬰兒行走在迷離的東京大都市(《東京教父》)……其想象力之奇崛,對現實批評之大膽深刻,對世界本質與人心之挖掘呈現,讓觀衆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這些卡通片精緻細膩,叙事流暢,故事峰回路轉;懼的是其主題深邃,直指人心,于無聲處聽驚雷,看完影片,往往覺得現實世界的青天白日忽然變得陰晴不定,恍惚中不知是莊生夢蝶還是莊生即蝶……卡通片有此抽骨拔髓、驚心動魄魅力的,實在沒有幾部!

所謂出道即巅峰,今敏的處女作《未麻的部屋》已經将其特質發揮得淋漓盡緻。影片前半段不過是個娛樂圈新人試圖從偶像轉型到演員,遭遇奇怪粉絲騷擾的故事。随着故事深入,主角未麻越來越陷入幻覺之中,似乎自己成了分裂的玩偶,一舉一動都被别人掌控着。

今敏自己都承認,《未麻的部屋》是一部艱澀的卡通片。它的主題和意向都非常豐富。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首先,影片通過藝人未麻、成為經紀人的過氣明星留美、未麻的粉絲馬臉怪人等人,展現了娛樂圈中偶像—粉絲的關系:留美通過扮演未麻,控制了極端粉絲馬臉人;經紀公司又通過“培養明星”的名頭,讓未麻接大尺度的強奸戲,拍裸體寫真——這實質上是對藝人的消費和控制;極端粉絲則以跟蹤、威脅、建網站曝光藝人隐私等等手段,對藝人進行精神上的控制和道德綁架。經紀公司/制作方、藝人、粉絲之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環,互相依賴,互相控制。其結果,就是人的本性迷失、扭曲,變成了某種社會符号,成為了資本或他人的附庸。作為一部23年前的動畫作品,不得不說其認識深刻、超前。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影片還涉及到了多重人格以及人的扮演性問題。留美曾經是個偶像藝人,年老色衰隻能當起經紀人,她内心渴望扮演未麻的角色,重新體驗一次當紅偶像的感覺。于是,留美人格分裂,自以為自己是真正的未麻,而現實裡的未麻已經放棄了偶像的身份,慢慢成為留美想要消滅的對象。同時,轉型演員的未麻也面臨着雙重生活的困擾:她内心裡還是想唱歌,但在現實中卻隻能不斷接大尺度的影視作品,精神世界不斷受到擠壓和侵入,最終接近崩潰的邊緣。在娛樂行業中,明星/偶像本來就是扮演出來的,具有虛拟性的形象。未麻正是不斷在虛假的外表和真實的内心之間糾結,無所适從。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未麻的部屋》以大量戲中戲的形式來展現角色的多重性格。比如影片一開始,就是一段影迷見面會:電視劇《電腦戰士》的現場表演,有的影迷認為現場跟電視上演的完全不一樣。這就帶出了表演與現實的關系、觀衆對角色的想象等等話題。另外,未麻在影片中拍攝的影視作品名為《Double Bind》(下面簡寫做《DB》),這個片名來自心理學上的概念“雙重束縛”,指的是一種無所适從的兩難境地,例如母親一邊對孩童說“我愛你”一邊扭過頭去不理睬他,孩子就會感到“雙重束縛”。這也是造成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同時,《DB》這個片名也可以看作是對比利·懷爾德《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的緻敬,它也借此暗示着卡通片中角色的“雙重身份”(即《雙重賠償》的片名直譯)。在拍攝《DB》時,未麻及其他角色說出的台詞和故事情節,與影片本身的現實形成一種互文的關系:拍攝DB時,未麻的第一句台詞“你是誰?”即暗示出了她的迷茫心态,越來越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誰,在做什麼;《DB》中的未麻,飾演一個多重人格的女孩高橋陽子,殺死了自己的姐姐高橋裡美,取代姐姐變成了模特,自己的人格則消失了——而在卡通片中,未麻開始說的台詞,不是DB劇中名字,是自己的真名“霧越未麻”,交代的身份也不是劇中的模特,而是現實中自己的身份:演員。這種現實與虛拟模糊交織的手法,令影片産生了極大的驚悚吸引力,也令影片資訊量劇增。今敏的作品,影片中的内容往往隻是冰山一角,隐藏其後的背景、線索、角色的真面目等等,才是令人癡迷的内容。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在今敏的訪談中,他曾提到過,自己非常喜歡對立性的概念,比如黑與白、幻想與現實、真與假等等。《未麻的部屋》用到了很多鏡像的手法,去展現這種對立和統一。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鏡像畫面,比如鏡子中的自己、凝望窗外的角色、車窗中映出的倒影、魚缸前的自言自語等等。這些鏡像,往往同時意味着真實和虛幻的存在:它即是未麻内心時刻的真實投射,是她孤獨的自我;同時也是幻想中能夠擺脫束縛的另一個我:更本真的“本我”能夠釋放出來的機會——更有意思的是,未麻的本我,同時也是留美扮演的人格角色。原本應該更真實的本我,就這樣在鏡像中被留美的邪惡與瘋狂取代,導緻未麻“自我”痛苦不已,“本我”又被篡改和污染。影片的結尾轉折有些過快:留美瘋狂地想殺掉未麻,失敗後準備投向開來的汽車尋死,卻被未麻所救。影片結尾,映射在車子反光鏡中的未麻對着觀衆說:“我可是真的喲。”今敏通過又一個鏡像鏡頭,去提醒我們,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大團圓結局。未麻并未因為抛棄過去的自我,變成真正的大明星,就得到了救贖。這也是本片英文片名的多重寓意所在:《Perfect Blue》既可以了解為“完美的藍色”——影片結尾出現了全片中唯一一次晴朗完美的藍色天空;同時,它也可以被翻譯成“非常憂郁”,象征着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分辨自己是身在現實還是情陷幻境!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未麻的部屋》寫的是鏡中之鏡,夢中之夢,窺視中的窺視,幻想中的幻想。這是今敏導演留下的偉大遺産。然而,我們真的能從夢中醒來嗎?從鏡中窺見真實嗎?影片中有句台詞“幻想是不可能變成現實的”,這難道是今敏的真實想法嗎?

鏡中之鏡——解讀《未麻的部屋》及紀念今敏去世十周年

PS.達倫·阿羅諾夫非常喜歡本片,他把未麻泡澡的片段以同樣的鏡頭用在了自己的影片《夢之安魂曲》中。但今敏曾在節目中表示,他并未收到過達倫付給他的版權費。達倫後來拍攝的《黑天鵝》也與本片有着諸多的相似之處:未麻的英文是Mima,黑天鵝主角的名字是Nina;兩部影片都涉及到多重人格、幻想與現實的模糊、表演舞台與真實等等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