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率先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 生态環境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佳水準

作者:海報新聞

視訊加載...

Volkswagen.com 海報記者杜紅曉從濟南報道

10月8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記者從會見中了解到,山東地處黃河下遊,瀕臨渤海和黃海,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暖溫帶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國内水系較發達,河流徑流較少,植被類型以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 形成複雜多樣的自然生态系統,孕育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山東的生态系統多樣性包括森林、灌木叢、草地和濕地等陸地生态系統,以及沿海地區、島嶼、河口和近海地區等海洋生态系統。

陸生物種的多樣性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栖動物、淡水魚等602種野生脊椎動物,鴕鳥、蚊子、雙足昆蟲、雙鳍蠅蟲等235種昆蟲,1868種苔藓植物、蕨類植物、裸蕨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350多種野生大型真菌。海洋物種多樣性包括浮遊植物125種,動物燈籠105種,底栖動物199種,潮間帶生物60種,魚類108種,甲殼類動物47種,頭足類8種,爬行動物6種,鳥類66種,哺乳動物14種。遺傳生物多樣性也豐富,具有多種地方畜禽品種、農作物品種、中藥、藥用菌等。

近年來,山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紮實的進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帶頭更新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2021年5月,山東省更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其中概述了八項戰略任務,包括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建構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劃定15個陸基優先區和15個海洋優先區,确定10個優先領域和16個優先領域。 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這一行動處于該國的最前沿。

地方保護和搬遷保護制度逐漸完善。在地方保護方面,努力建構科學完善的自然生态空間,形成了"雙屏三帶"("兩屏"是陸中南山、魯東低山生态屏障,"三帶"是沿海,沿黃河,沿京杭運河生态帶)生态安全戰略格局,劃定了陸地面積、海洋生态保護紅線, 建立了不同層次的自然保護488,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統保護網絡。在搬遷保護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動物園40個,植物園38個,大型水族館9個;

生物體賴以生存的環境品質繼續改善。2020年,全省國家控制段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3.5%,83個國家評估該區段消除劣質V.類,近岸水域水質好比達到91.5%,全省生态環境品質明顯改善,生态環境品質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佳水準, 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良好的生态環境保護。

對執法情況的監測是有效的。一、自2017年以來,連續五年對"綠盾"自然保護場所加強監管工作,發現違法行為現已完成。二是開展一系列聯合執法行動,嚴格落實"一法一決定",有效打擊和威懾了非法獵殺、交易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和其他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犯罪。三是科普宣傳教育深入發展。結合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植樹日、世界地球日、鳥類周等專題活動,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大大提高了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記者了解到,自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以來,全省已出現黃河三角洲、昆玉山、長島、南湖等保護成效明顯、典型代表性的地區。

其中,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黃河口,總面積15.3萬公頃,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準許,是保護黃河口新濕地生态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要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是中國暖溫帶最大、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态系統。多年來,黃河三角洲錨定養殖衍生物種,堅持保護優先,先後頒布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和條例》,頒布并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2014-2020年)》,建立了國内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建立巡視監控系統,實作對重點區域和保護區重要節點的實時監控。自2010年以來,連續實施浥口河路生态引水工程,年均調水2000-30萬立方米,黃河公路經過34年的中斷恢複全線供水。35萬畝濕地的恢複,有利于促進濕地生态系統的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目前,保護區内有野生動物1627種,鳥類數量從建立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12種,國家級保護鳥類51種,38種鳥類種群占全球人口的1%以上;其中,東方白鹳從2巢2005年繁育了7隻雛鳥,到2019年105巢繁殖了306隻雛雞,共成功繁殖了1639隻雛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東方白鹳繁殖地,2010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東部白垩紀小鎮"榮譽稱号。今年5月22日,我們建立了黃河流域首個生态監測站,為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同時,經國務院準許,昆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8年成立,總面積15416.5公頃,主要是為了保護中國赤松市紅松闊葉林物種形成的紅松闊葉混交林生态系統。位于山東半島東部,橫跨煙台和威海,環海暖溫帶的地理特征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生态系統,具有很高的生态地位和巨大的保護價值。在暖溫帶,昆玉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記錄的野生動物2523種,其中56種動植物受到國家I級和II級保護,12種樣闆動植物,是珍稀的自然生态博物館和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多年來,昆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創新确立了"昆廬山模式",以破解生态保護與發展之間的沖突。一是建立社群共同管理體系。昆廬山保護區外的20平方公裡保護區、36個村莊和1.2萬人将納入重點保護範圍,鼓勵當地人民參與保護工作。二是創新考核的制度機制。"嚴治"作為核心任務和最大的政治成就,明确提出不評估GDP、投資等經濟名額,主要考核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森林防火、林業病蟲害防治等生态名額。第三,狠抓生态保護。嚴格控制森林火災和害蟲,實作"零火災""蟲害不災害"目标。我們将打擊濫挖礦、偷獵、砍伐森林等違法活動,并提議禁止所有陸生野生水生野生物種。開展保護森林、野外滅火等特殊行動。昆廬山市生态環境保護巡回法院成立,審理生态環境和資源保護相關案件,廣泛宣傳生态保護法律法規政策。

多年來,昆玉山記錄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從2234種增加到2429種,東部遺留的狗蛞蝓數量穩步增加,靈芝、天馬等珍貴的野生中草藥種群逐年擴大,消失多年的本土河蟹等濕地生物在河流中重新出現, 和野生李子鹿在野外監測中被重新發現。研究表明,昆玉山森林生态系統在節水、水土保持、放氧、二氧化碳凝固、二氧化硫分解、殘留大氣塵塵和科研等七大生态服務功能中創造的直接生态價值,每年超過12億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