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提爾森:為《天使愛美麗》配樂的法國音樂才子

2001年,法國名導讓-皮埃爾·熱内(Jean-Pierre Jeunet)開始為新片《天使愛美麗》(Amelie)尋找作曲家。這是一部色彩缤紛、奇幻異思的電影,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是“鮮脆欲滴”的巴黎風情畫,熱内想要找一個能夠寫出純正巴黎情調的人。

一天夜裡,熱内和助理坐車傳回住所,助理告訴他說,最近巴黎有一個叫楊·提爾森的小夥子,音樂寫得很棒。說罷,便将一張CD放進車載音響。缤紛的手風琴響起,伴着巴黎的夜色,精緻優雅的音符傾瀉而出。車還沒有駛回住所,熱内突然興奮地說:“這就是我要的巴黎!”

熱内很快找到提爾森,誠懇地邀請後者為《天使愛美麗》譜曲。可此時的提爾森正在加緊制作專輯《缺席者》,根本無暇抽身為整部電影配樂。于是他讓熱内從自己的舊作裡挑選合适的曲目放進電影裡,自己則用15天時間趕制出幾首新樂段。《天使愛美麗》的音樂就這樣誕生了。

楊·提爾森:為《天使愛美麗》配樂的法國音樂才子

熱内在電影中不停地重複使用那些提爾森的舊作和少數新樂段,而受到廣泛喜愛的那幾首主題旋律,大多來源于他的成名作《水瀑之路》(Rue Des Cascades)。

在很多人眼中,楊·提爾森是個孤獨的隐士,他的創作方式十分怪癖,從作曲、演奏、錄音到制作,幾乎一人包辦。

通常,他會一連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巴黎的家中獨自錄制專輯。他的才華令人稱奇,音樂中的樂器演奏,很多都是由他自己完成的。他将自己擅長的各種樂器:玩具鋼琴、鐘樂器、班卓琴、曼陀鈴、吉他、大鍵琴、三角鐵、手風琴、口風琴一軌一軌地錄制下來,然後合成為完整的曲子,提爾森對這樣的煩瑣工作樂此不疲。

在這個随性而為的作曲家眼裡,制作音樂專輯就像是在玩一場遊戲,“我不會詳細計劃音樂從哪裡開始,用什麼樂器,我覺得做音樂就是一種本性,我隻會去思索什麼樣的音樂是合适的。”

楊·提爾森:為《天使愛美麗》配樂的法國音樂才子

事實上,這個蠻聲國際的音樂才子一點也不喜歡做電影音樂。在當代所有知名配樂家中,提爾森的作品産量也許是最少的。且不說那些職業配樂家,就算和那些從古典音樂廳走出來,偶爾在電影裡玩票的作曲家相比,提爾森的創作頻率都顯得太低了,十年間,他竟隻生産出寥寥數部電影音樂。

對此,他有自己的解釋:“限制太多,得按别人的要求來做,很痛苦。”

不過,和那些作品産品巨大、品質卻參差不齊的配樂家相比,樂迷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但凡楊·提爾森出品,必屬精品。這個輕易不接配樂的才子,一旦出手,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以品質相對而言較為穩定。

人們不但喜愛他的音樂,也欣賞他的個性。當年,《天使愛美麗》的成功令提爾森非常意外,他沒有想到這部無心插柳、大部分靠舊作支撐的配樂能夠迅速獲得全世界的認可,原聲碟迄今為止已售出超過百萬張。

楊·提爾森:為《天使愛美麗》配樂的法國音樂才子

雖然《天使愛美麗》的音樂沒能獲得當年的金球獎提名,但對各種獎項一向不感興趣的提爾森并不為此煩惱,他曾經明确表示:“不喜歡這種儀式化的東西,人們從世界各地趕來,聚在一起慶祝,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會讓我想起禁困在學校裡的生活。”

《天使愛美麗》後,提爾森原本安靜的生活被打亂了,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和制片人捧着大疊鈔票找上門來,但大多被他婉拒。直到沃爾夫岡·貝克(Wolfgang Becker)拿着《再見,列甯》(Good bye, Lenin)的劇本找到他時,他才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覺得這個劇本“很有意思”。

嚴格來說,《再見,列甯》才是楊·提爾森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原創配樂。這部作品依舊充滿了提爾森式的旋律線條,但編曲形态沒有那麼五花八門,全篇都是鋼琴與弦樂的交織,他那迷幻搖滾般的個性色彩在音樂中收斂了許多。

楊·提爾森:為《天使愛美麗》配樂的法國音樂才子

不過,《再見,列甯》其實把這位音樂才子折騰得夠嗆,他深深體會到了給電影配樂的“痛苦”。過去的提爾森習慣自由的環境,在創作音樂時腦海裡從沒有過特定的主題概念,習慣有感而發,情緒來了就寫上一小段,而電影配樂好比是一道命題作文,題目限制了他的靈感,反而讓他無所适從,不知從何提筆。

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提爾森的配樂作品如此稀少了。痛苦歸痛苦,《再見,列甯》還是為他赢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音樂成就獎。他在電影界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然而這個讨厭框束的作曲家始終沒打算把事業的重心放在電影音樂上。

楊·提爾森的音樂很少動用大規模的管弦樂隊,他的音樂形态更像是搖滾樂和民族音樂的混合體,并且,提爾森的早期音樂總是由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樂器來完成的,怪異的樂器組合造就了識别度極高的音響風格。

而這恰好是他的标志性特征,也是他的音樂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