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地理
益陽,洞庭湖畔的一塊翡翠。它位于湘中偏北,西部以山地為主,中部為丘崗地帶,東北為為洞庭湖平原。地理位置在東經110度43分至112度55分、北緯27度58分至29度31分之間,東西寬217.5公裡,南北長173.3公裡,土地面積12144平方公裡,占全省總面積的5.83%。它東與長沙嶽陽毗鄰,南與婁底地區相接,西和懷化接壤,北與常德為鄰。全市轄沅江一市、資陽、赫山兩區湖南縣、桃江縣、安化縣以及大通湖行政區。全市共有406萬人,有漢、回、藏、苗、土家、瑤、維吾爾、彜、侗、北韓、高山、滿、壯等20多個民族。除漢族以外,以回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市總人數的1.4%。全市地貌有山地、丘陵、崗地、平原、水面5個類型。其中以山地和平原為主體,整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是由雪峰山餘脈和湘中丘陵向洞庭湖畔沖擊平原過渡的傾斜地帶。它突出特點是西南部山高坡陡,中部丘崗起伏,東北部平坦開闊,自西南向東北遞降,朝洞庭湖傾斜。地面最高點為安化縣九龍池,海撥1622米;最低點為沅江四季紅鄉,海撥24米;水域最低點在南縣淞澧河道馬泗腦深潭,海撥-3米。
益陽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寒流頻繁、仲夏多雨易澇、夏末秋初多旱、冬寒期短”的特征。年平均氣溫16.2至16.9攝氏度,年降雨量在1237.7至1775.7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為1378.8 到1775.7小時
1)資源豐富
獨特的地貌格局和良好的氣候條件,适宜于多種動物,植物的生成繁衍和礦物資的形成。據農林部門調查,全市木本植物有103科、338屬、1021種其中珍稀樹種就有41種,是全省重要林業産區之一。已知的動物群種有:鳥類90種,分屬地14目30科,其中候鳥57種;魚類115種,分屬12目23科70屬,主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鲢、鳙、鯉、鳊、鳜、鲫等30多種其中銀魚、鳗魚、白鲽、中華鲟是名貴特産魚種;甲殼類7種,主要是蝦、蟹;軟體類8種,主要是螺、蚌,其中三角帆蚌皺紋冠蚌等可以插片養殖珍珠;家養動物和馴養動物有68種,主要有牛、豬、雞、鴨等。物種資源有55科、142種、1314個品種。其中水稻、油菜、苎麻、黃麻、茶葉、柑橘、蘆葦等物産在全國和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已初步建成了糧食、牲豬、茶葉、甘蔗、柑橘、苎麻、蘆葦、水産品八大商品生産基地,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益陽又是“有色金屬之鄉”。全市已知礦點(床)140處,大部分分布在桃江、安化縣和赫山區。主要礦種有錳、鎢、銻、金、釩、鐵、鉛、鋅、煤等20多種。其中錳、釩、金、鋅、鎢、石煤、硫鐵礦、花崗石、高嶺土等儲量十分豐富,開采前景遠大;銻礦儲量約占全國的1/5,而且品位很高。
全市工業以紡織、食品、機械為主,電力、化工、建材、冶金、電子、采礦業等初具規模。水竹涼席、小郁竹器、松花皮蛋、金花腐乳、湘中鐵鍋、達字牌襪子等一些傳統名産,早已馳名國内外;苎麻制品、針織内衣、床單、黃麻地毯等紡織品及“東風牌”自卸汽車、小馬力柴油機、“标準牌”縫紉機、電梯、變壓器等機械産品,“船牌”湘蓮罐頭、味蛋、肉類等各類食品皮革、塑膠等輕工産品,硫酸、農藥、有機玻璃等化工産品以及水泥、花崗石闆材、銻、錳等建材和礦産品,許多産品曾獲省以上優質産品稱号。
2)勝迹星羅
益陽境内秀山逶迤,湖水茫茫,勝迹衆多。城區會龍山麓,群山起伏,如蛟龍骧首;裴公亭,亭亭玉立,頗具江南園林風味;秀峰湖、梓山公園,堪稱初具規模的旅遊娛樂新景觀。赫山區有形似匡廬的青秀山。桃江境内除有屈原古迹天問閣遺址外,桃花江更是聞名中外,楚南名山浮邱山峰巒突起,婀娜多姿的修山能喚起人們美好的回憶。在安化縣,浏覽陶澍故居和風景如畫的柘溪庫區,則别有情趣。到沅江市境,登上雄偉壯觀的淩雲塔、鎮江塔,洞庭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若上赤山島,亦可探尋範村、西施舊址。繼往南縣,有桂花園、赤松亭、武口寨等衆多古迹。
3)交通友善
益陽是湘中、北有物資集散中心和省會長沙疏散迂回的重要地帶,也是湖南省通往大西南的必經之路。國道319線、207線分别穿越益陽、桃江、安化等縣,可達全國各省地。省道有湘北幹線,從赫山區、資陽區經沅江市、南縣至湖北石首湘西幹線,從赫山區經桃江、安化縣通往溆浦。包括縣、鄉公路在内全市已有公路3500公裡,形成了幹支相連、縣鄉相通、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益陽地處洞庭湖濱,一市三區三縣均依河靠水,水運條件十分優越。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00多條,其中通航河流(航段)49條,通航總裡程1347公裡。發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北廣福山,全長674公裡的資水由西南往東北蜿轉流淌,穿越雪峰山,經經安化、桃江、赫山、資陽,從湘陰縣臨資口注入洞庭湖。益陽航運外聯江漢,并與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七省市及沿海貫通。全市八家水運專業企業,載重噸近10萬噸,年貨運量400餘萬噸。鐵路運輸方面,湘黔鐵路跨越安化縣境,長石鐵路穿越資陽、赫山兩區和桃江縣。
益陽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資水流經市區長常公路、湘經幹線、湘西幹線穿越其境。益陽城始建于秦,因城邑位于益水(今資江)之北,古謂水南為陰,水北大西為陽,故名益陽。曆史上是以地水陸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繁榮興旺,人稱“金湘潭,銀益陽”素有“銀城的美譽。
二、 曆史變遷
益陽,湖南曆史上一個重要行政區域名稱。據文史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鄧石橋、洌江漉湖等地,就已經形成原始部落。青石器時代,在灰山港、蓮子塘、赫山廟、羊舞嶺一帶均有密集的居住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地區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代表人物當屬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認定,他的不朽名篇《天問》作于今桃江縣城關鎮。
公元前223年,秦統一中國後,廢諸候,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初置益陽縣,轄地包括今益陽、桃江、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沅江、甯鄉、湘陰、漣源、新邵縣的部分地方,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湖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的版圖之内。自此至今,綿延二千餘年,益陽轄地雖變異頻繁(元代曾升格為州),但益陽之名一直沒有更易。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并行。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剌史部。
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郡、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立,吳蜀分荊州。今益陽分屬衡陽郡、長沙郡、武陵郡和南郡,統隸荊州。這一時期,荊州處于魏、蜀、吳逐鹿争雲雄的疆場。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争奪荊州展開了一場錯綜複雜的鬥争。孫權索取荊州未成,仍派呂蒙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甯傳》載:“甯随魯肅鎮益陽拒關侯,侯擇精銳士五千投縣上流十餘裡淺濑,雲欲夜渡。肅先兵益甯,甯乃夜往,侯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率程普、甘甯據城東南龜山屯駐,于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
280年,晉來吳,分全國為20州。今益陽地區分屬衡陽郡、長沙郡、武陵郡、南平郡,統隸荊州,西晉懷帝元年後,分隸湘州、荊州。
宋(南朝),今益陽 地區分屬衡陽内史、武陵太守、巴陵太守、南平内史,分隸湘州、郢州和荊州。
齊(南朝),改内史、太守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衡陽郡、南平郡、武陵郡和巴陵郡。各郡分隸湘州、郢州、荊州。
梁(南朝),今益陽地區分屬衡陽郡、藥山郡(治藥山,今沅江一帶)、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各郡分隸湘州、郢州、荊州。
隋朝,今益陽地區分屬潭州、嶽州、郎州和澧州。
唐朝,貞觀元年分全國為十道。開元中分為十五道。今益陽地區分屬潭州總管府,隸江南西道和山南東道。道下州郡并稱,又分屬潭州長沙郡、嶽州巴陵郡、澧州澧陽郡、郎州武陵郡。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曾浪迹行吟于今沅江市境。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今益陽地區分屬潭州、郎州、嶽州、澧州等域。
宋朝,初分天下為15路,後分23 路,南宋為16 路。路設宏觀世界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今益陽地區分屬潭州長沙郡、嶽州巴陵郡、鼎州武陵郡、澧州澧陽郡。分隸荊湖南路(治潭州)、荊湖北路(治江陵)。
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立元朝,置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立湖廣行省。今益陽地區絕大部分地方屬天臨路。
明朝分全國為十三省,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稱布政使司)省下設府、州、司。今益陽 地區分屬長沙府、常德府、嶽州府。統隸湖廣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漢市)。
1636年,愛新覺羅氏改國号為清。采用“省”、“道”、“府和直屬廳、直隸州”、“縣和三廳、三州”四級制。初分全國為18省,後為23省,省設總督、巡撫,駐布政使司。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府、常德府、南州直隸廳,分隸長寶道,嶽常澧道,統隸湖南省。
1852年,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爾後,太平軍從水路揮戈武昌,占領南京,定都天京。太平軍功長不克,繞道取益,在益陽蛇山(甘甯壘)大敗清兵。
民國初分全國為22省和四個特區,後增至35省及西藏。1914年(民國3年),湖南省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轄益陽。1922年,撤銷道制,縣為省轄。1938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今益陽地區分屬第一、二、六行政督察區。
1940年,湖南省行政區劃由9個行政督察區,調整為10個。同年4月,第五行政督察區建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這是益陽建置地區一級行政區劃之始。全區轄益陽、安化、湘鄉、沅江、漢壽縣(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成立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益陽城關學門口,轄益陽、甯鄉、安化、湘鄉、沅江、漢壽6縣。1950年3月,益陽縣改為益陽城關區,為縣級;同年10月,益陽城關區改為益陽市,屬益陽專區。1951年4月置藍田縣(後改名為漣源縣)、永峰縣(後改名雙峰縣);同年7月置桃江縣。至此全區共轄9縣一市。
1952年11月,撤銷益陽專區。甯鄉劃歸湘潭專區管轄,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管轄,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管轄。
1962年12月,恢複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全區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甯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以及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共6個國營農場。
1964年華容縣和錢糧湖相繼劃歸嶽陽專區管轄。
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同年2 月,組建益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益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7月,甯鄉劃歸長沙市管轄。1988年11月,撤銷沅江縣,成立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