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邢少山

敬亭山在曆史上,生态環境與人文環境都是非常好的。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敬亭山的生态環境呈原始狀态。明劉應箕說敬亭山,“清商曲奏,敬亭可餐。”(《敬亭山翠雲庵賦記》,下同)“蔽岡軸衍,回巒麗絕,峤覆玄岩......霮霨彌漫。固幹施而坤造,紛萬疊以千盤。若乃皎虛赤霄,碧空睛昊,霙氣斂迹,彤雲炫藻。開平野之光霁,幌衆峰而同照。” 這是說,在敬亭山上行走,萬山重疊,千壑盤旋,山岡被遮蔽,人旋轉在山巒絕壁之間,看見霧氣恍惚,雲兒密聚,靈光不可捉摸。這是劉應箕對當時敬亭山生态的環境具體描寫。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由于敬亭山有優良的生态環境,是以那時山中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生存着,曆史上的敬亭山還有猿之類的動物,“玄猿啼陰,祥鸠呼雨,反舌習禽,金衣求友,千态萬狀,載嗚載止,此則城市所未常聞也。”(明•王思任《遊敬亭山記》,下同)這段文字是說,黑色的猿在陰天啼吼,吉祥的斑鸠呼喚着雨,飛禽學舌,反過來說給人們聽,一種黃色的鳥尋找求好友,千姿百态,一會兒嗚叫,一會兒停止,這也是在城市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而向之所謂鳥啼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聲在何處?”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鑒于這些叙述,當時敬亭山上的生态、生物的環境現在可以想見是何等美麗、優雅、純真,“惟敬亭之靈巘,迤茲山之蝤崪。旱麓而直上,幹雲霄之崛屼......乃有紫氣栖岩,岚光罥樹,绛霧浮嶱,螭文映戶,時不見山,惟見煙霧。”(《敬亭山翠雲庵賦記》)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曆史上的敬亭山不但有優美的生态環境,而且還有獨特的人文環境,這環境一開始就是當時在宣城任太守的謝朓造就的。謝朓在南北朝時期,即南齊建武二年(495),謝朓就任宣城太守。謝朓到任以後,自欲抒襟懷而展抱負,“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他來敬亭山被敬亭山的自然風光感動了,随即寫下《遊敬亭山》一詩,詩中說:“茲山亘百裡,合沓與雲齊。隐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栖。上幹蔽白日,下屬帶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聳複低。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渫雲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雖纡組,兼得尋幽蹊。”由于這首敬亭山的詩,此山從此出名了。“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嶽。”(劉禹錫在《九華山歌》)是以明高維嶽說:“玄晖(謝朓)發其藻”,(《敬亭山記》)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繼謝朓之後,唐代李白先後7次登臨此地,且留有“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的千古絕唱,敬亭山逐漸名揚海内外,而且李白在敬亭山還安了家“我家敬亭山,辄繼謝公作。”(《遊敬亭寄崔侍禦)。是以明高維嶽又說:“太白楊其晖”。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繼謝李之後,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堯臣、湯顯祖、施閏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曆代吟頌敬亭山的詩、文、畫達千數,敬亭山遂被稱為“江南詩山”,飲譽海内外。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抗日戰争時期,陳毅将軍率部東進,途經宣城即興吟《由宣城泛湖東下》七絕一首:“敬亭山下橹聲柔,雨灑江天似夢遊。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敬亭山下有廣教寺雙塔,亦稱敬亭雙塔,位于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紹聖三年(109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了。“雙塔如兩翁,頹然比肩立”,它們東西對峙,俨如華表,巍峨挺秀,令人矚目,曆代文人也留下許多詩文。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甯國府志》記載:廣教寺之肇基者,為晚唐大禅師希運。希運系曹溪六祖之谪孫,初居高安的黃蘖山,故又稱黃蘖禅師。據傳唐宣宗登基前為逃避武宗迫害,曾師從希運,就隐匿在宣城泾縣的水西寺中。唐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知宣州,任宣歙觀察使,迎黃蘖禅師來宣,駐錫城内開元寺,第二年,建立廣教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宣城縣志》卷二稱:廣教寺規模宏大,有廟宇千間,僧人數百。佛殿前有千佛閣、慈氏寶閣,寺後有金雞井,寺内有法堂日雨華。方丈為寶華,住室笑華、園照,軒稱松月、雪屋。亭有數座曰:懷李亭、碧蓮梵花亭、律海亭、遲賢亭、江東亭、福地亭等,還有藏經閣、觀音閣。宋太宗賜禦書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閣貯藏,郝允李建觀音殿,有著名宣城詩人梅堯臣為記。元帝賜廣教寺住持榮佑崖法師金絲袈裟。廣教寺自建成後,高僧大德輩出,名僧名流盤桓不已。希運禅師曾在此說法,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失利後,也曾在此駐錫。其中駐錫時間最長的當屬畫僧石濤,前後達17年之久,與宣城畫家梅清等共同創立了 “黃山畫派”。石濤居住廣教寺時,當年的“敬亭山麓,梵宇琳宮,鱗次栉比,浮屠寶刹,鸱吻相望”的輝煌景象。一峰庵,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唐大中年間(847年)建,初為教寺茶亭,後毀。明正德年間(1506年)重建。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籬邊尚菊英。岩雲沉梵影,林霭落鐘聲”詩句。 擁翠亭,系李白獨坐題詩處。此處碧山千層,青翠欲滴,敬亭風光,擁落身前,故名擁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詩:“探奇曾不厭,一榻擁昭亭,坐愛雙溪碧。” 雲根石, 一峰之巅有奇石若枯橛,四周常有雲霧缭繞。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敬亭山南有昌黎别業,嘉‘靖己亥(1518年),白坡何侯建。他“乃擇敬亭之勝,遂捐俸、鸠工、相地、瓷基而南岡。” (明•鄒守益《昌黎别業碑記》,下同)“後曹侯适來,協圖厥成,為堂、為門、為垣匾曰:'唐昌黎伯韓先生之祠。'祠左,一徑夾竹而行,盲然出祠; 祠後構亭其上曰: '敬亭仰止。 '門右,循山麓而上,松泉迂曲,甫半裡許,設綽楔于橋,大書曰:'昌黎别業。'郡之人士來遊來歌,恍然若韓也。” 雲齊閣,取謝朓詩“合沓與雲齊”而命名。遊人把酒憑欄,江城在目,盡覽敬亭風光。清順治年間(1644)郡守業重建,道光年間(1821年)重修。 翠雲庵,位于敬亭山腰,唐大中年間(869年)建,初名蔔靜室,元末毀,明宣德年間(1420年左右)重建。明人貢安國曾賦詩曰:“小閣虛岩畔,回蹊古桧端。朝暈開錦眺,秋色在雕闌……”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敬亭山的生态與化内含往往融為一體,如 額珠樓、最高亭、敏應廟、穿雲亭、十賢祠、太白樓、古昭亭坊、勒詩石、裴公井、綠雪井、夢珠泉、龍首亭等。這些曆朝曆代由文人大儒的裝飾 也為提高敬亭山的知名度,作了烘雲托月的作用。我們說敬亭山被譽為江南詩山,這是名符其實的。敬亭山光唐代有47人,留下259首詩作。到宋、元、清,詩人們更是紛至沓來,敬亭山先後348多位詩人登上敬亭山,先後留下1549多首詩作,包括文、畫達數千數。凡是文人都熱愛敬亭山,清代有個叫柳敬亭的說書人,他本名叫曹永昌,通州人,因他熱愛敬亭山,幹脆改名叫“柳敬亭”。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

敬亭山是一座詩山,我們應該多在詩文化發掘它的真正内涵,同時,做好生态環境的保護工作。宣城人首先自已要擺正對敬亭山的位置,有關部門更要根椐曆史的變遷,很好打造好敬亭山,不至于使許多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敬亭山現在是國家森林公園,宣城市如今是我省唯一的詩詞之市,`宣城又有江南的名勝,是最好的旅遊勝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人文與生态上宣城人能建設好這座江南詩山的。

宣城記憶之十五:敬亭山的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