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文治與無錫國專

無錫國專,是指無錫國語專修學校,是由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唐文治先生在無錫建立。無錫國學國專培養大批文化人才,包括馮其庸、唐蘭、王蘧常、吳其昌、蔣天樞、錢仲聯、蔣庭曜、夏君虞等文化大師。

唐文治與無錫國專

國專校長唐文治先生,江蘇太倉人,酷愛讀書,7歲立志要成為商代賢相伊尹。14歲讀完五經四書,17歲中清代舉人,27歲進士及第。

唐文治與無錫國專

在清朝為官期間,出國考察發現中國急需辦的三件事是教育,商務和路礦。他先後主持或創辦了10所學校。1907年,唐文治先生擔任上海實業學堂(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校長。1920年,唐文治先生回到無錫定居。施肇等人捐資建立無錫國學專修館,唐文治先生任館長。在雙目失明的前提,仍然為國學館授課。1927年,國學專修館改為私立國語專修學校。

唐文治與無錫國專

抗戰爆發後,國語專修學校師生南遷,在桂林落腳。沒有随學校南遷的唐文治先生,建立上海國學補習班。1946年,專修學校遷回無錫。1949年後,無錫國專經過改名,合并,最後成為蘇州大學的一部分,最終無錫國專消失。1954年,唐文治先生逝世。

唐文治與無錫國專

以下是從百度百科摘錄的“無錫國專名人錄”

校長唐文治,太倉人,著名教育家。18歲中舉人,曾任上海交大校長,無錫三中校長,理學不如馬一浮,樸學不如章太炎,其主要貢獻在教育。

錢基博,字子泉,别号潛廬,無錫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初二日生,與弟基厚孿生。曾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務主任,不過對唐文評價不高。兒子錢鐘書,著名學者。侄子錢鐘韓曾任東南大學校長。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國小、曆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章太炎初到無錫國專講學,對校訓“作新民”三字大肆譏諷。

鮑鼎(1898-1973)鎮江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兼擅詩文書法。1941年,鮑鼎任大夏大學兼無錫國專教員。主要著作有《張夕庵先生年譜》《目錄學小史》《金文略例》《<鐵雲藏龜>釋文》《<鐵雲藏龜之餘>釋文》。

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著名曆史學家。

周谷城,曆史學家,教育家。曆任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複旦大學教授,代表作《中國通史》上、下冊,《世界通史》一、二、三冊。

胡曲園(1905-1993)複旦大學哲學系的創始者。1937年胡曲園赴上海,先後擔任上海政法學院、上海法商學院、上海無錫國學專科學校、上海法學院教授。

郭紹虞(1893-1984)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文學批評史家。郭紹虞主要緻力于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語言學、音韻學、訓诂學、書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甚豐。為建立中國文學批評史體系做出了貢獻。

周予同(1898—1981)複旦大學教授。1959年起,他恢複了經學史的系統研究,開設課程“中國經學史”。六十年代初,他和湯志鈞合撰了七篇論文,推動了全國學術界重視經學史的研究。

陳衍(1856~1937)中國近代詩人。陳衍是晚清宋詩派的重要詩論家,陳衍是同光體詩人、儒學家、經學家、史學家,也是政治家、經濟學家,在清末民初文壇上享有盛譽。與鄭孝胥同為閩派詩的領袖,著有《石遺室叢書》《石遺室詩話》《石遺室論文》《史漢文學研究法》等。又選有《近代詩鈔》24冊。

陳柱,字柱尊,廣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國學家。他1912年畢業于南洋大學堂(即交通大學前身)附屬中學,是唐文治的得意門生,稍後肄業于交通大學電機科,1929年任交大預科國文教員,1930~1939年擔任交大國文系主任、教授,為南社社員,曾任無錫國學專門學院教授,大夏大學、暨南大學國文系主任等職。陳柱以詩詞擅長,,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國内頗具影響。西安交大校歌歌詞據說來源于其手筆。

朱東潤(1896 一1988)泰興人,當代著名傳記文學家、文藝批評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早年留學英國,歸國後曾任教于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無錫國學專科學校。1952年調複旦大學中文系任系主任,直至去世。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永嘉縣城區(今屬鹿城區)人。著名詞學家,被譽為“一代詞宗”。先後任瓯海公學、溫州中學和甯波、嚴州中學教師,之江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太炎文學院和浙江大學教授。建國後任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

饒宗頤,字選堂,潮州人,擅曆史地理,主要成就在甲骨文,敦煌學,楚辭。在人文科學方面,有“北錢南饒”之說(“北錢”,指錢鐘書,主要成就中西方比較文學)。在甲骨文方面,饒宗頤被稱之為第五堂(甲骨四堂主: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

馮其庸, 無錫人,早年畢業于無錫國專,人大教授,著名紅學家,著有《論庚辰本》《春草集》《曹雪芹家事新考》(PS:新紅學由胡适開創,周汝昌對新紅學貢獻最大)。

錢仲聯(1908-2003)原名萼孫,号夢苕,江蘇常熟虞山鎮人。蘇州大學教授,新中國第一批博導。

錢偉長,在國專待了一年,後插班至縣立國中。18歲考入清華大學時,身高隻有1.49米,成“清華曆史上首位身高不達标的學生”,曾以13秒4的成績奪得全國大學生對抗賽跨欄季軍,曾代表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

範敬宜,畢業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滬校,曾任經濟日報總編輯、人民日報總編輯,現任全國人大常委、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首任院長。

唐蘭(1901~1979)嘉興人,曆史學家,中國古文字學家。就讀于無錫國學專修館3年,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記》《古文字學導論》《天垠閣甲骨文存》《中國文字學》等。

王蘧常(1900-1989)嘉興人,中國哲學史家、曆史學家、著名書法家。曾任無錫國專老師,教務長,出版有《禮絕大義》《王蘧常章草藝術》《秦史》等。

吳其昌(1904-1944)嘉興人,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曆史學家,他的名字多跟梁啟超聯系在一起。吳其昌亦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多情詩人徐志摩之從表弟,其弟吳世昌是著名紅學家。

吳其昌與王蘧常、唐蘭合稱“國專三傑”。

陳中凡(1888-1982),原名陳鐘凡,字覺元,号玄。中國古典文學家。曆任東南大學國文系主任,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等職。1927年所著《中國文學批評史》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史。

蔣天樞(1903-1988)字秉南,江蘇豐縣人,著名文史大家,複旦大學教授。他的名字多跟陳寅恪聯系在一起,是他整理了陳寅恪文集。

馮振

王紹曾(1910-2007)字介人,号介盦,又号霞客鄉親。1927年考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師從國學大師唐文治、錢基博兩先生,研治中國古典文獻學。我國著名古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九三學社社員。

馮振(1897~1983),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廣西北流縣山圍鄉山圍村人。1927年至1947年曆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務長、代理校長,并兼任江蘇教育學院、正風文學院、上海 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大學和交通大學教授。1949年任國立南甯師院中文系主任。解放後,曆任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大學前身)中文系主任、教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政治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桂林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無錫國專30年,一以貫之的校長是唐文治先生。誰是第二人?也絕無争議:馮振。抗戰最艱苦的八年,馮振先生任國專代校長,帶領南遷的國專在廣西堅持辦學,寫下抗戰教育史上難能可貴的一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