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宣城徐氏之追考

作者:luson

徐姓之祖若木。其父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竭盡全力而大功告成。禹帝尊崇德行,酬報伯益治水之功,典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國,世享諸侯爵位。徐國子孫以封地為姓,若木為徐姓始祖。(司馬遷《史記·秦本紀》)。傳至上古中葉,夏桀荒淫無度,成湯在伊尹、仲虺的輔佐和謀劃下,滅國夏朝,建立商湯,而徐姓封爵也頓失。

之後,徐姓子孫蔓衍於天下,為名臣賢輔者,無乏于世。周朝穆王(公元前976年-前922年)時徐國偃王,仁愛賢良而失徐國,徐姓子孫四散、播于徐、揚二州之間。

宣城徐氏之追考

若木、偃王像

在漢朝漢宣帝時,徐福公居家于茂陵。在漢獻帝時則有徐穉公居家于豫章郡。在唐朝中宗時,徐有功公居家山西蒲州。徐氏始祖若木的後代子孫,後先相照,聲猷之美大盛于世!

宣城徐氏先祖源蒲州(山西永濟縣境)。司法公子徐紹先,在唐中宗時(李顯,公元656年 一 公元710年,公元684 年 1 月 3 日至 2 月 26 日第一次為帝;公元705年2月23日至公元710年7月3日第二次為帝)為湖北江夏縣令,規為有度、政無苛刻,民懷之如父母。紹先公身體力行,勞累過度死于官任,葬于湖北武漢江夏縣左。其子欲叔安家在江夏竹牌門外(明嘉靖 14 年即 公元1536 年改建為文昌門),子孫相傳數世。除了耕讀外,别無它業。一直傳續到徐懿公時,他“棄本逐木、頗遠先志,客于江淮之間貿易,獲息甚賺”。當時懿公就有舉家南遷的意向。在唐朝僖宗時(公元873 一 公元888,在位 15 年,年僅 27 歲去世),因朱全忠之變而舉家遷江淮之意更甚。懿公于是買船攜全家沿長江南下,居海州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錦屏山側),也是為了貿易的便利。懿公之孫林山公生子淳、溫。淳早卒,溫大顯。

徐溫,字敦美,吳國大丞相,東海郡王。南唐烈祖高皇帝徐知诰追封溫公為義祖、忠武皇帝。徐溫生于唐懿宗鹹通三年(公元862年);卒于吳順義七年(公元 927 年)。

宣城徐氏之追考

武漢文昌門(江夏竹簰門)

溫公年輕時“以販鹽為盜,目不識丁”。唐乾符年間(公元874一公元879年),溫公16~18歲時與楊行密(後擁立為吳王)起事,号稱“三十六英雄”。溫公有六子,曰:知訓、知詢、知誨、知谏、知證(侄兒寄養)、知谔。及烈祖知诰開國,惟知證、知谔在,餘者皆前卒(源自:宋歐陽修的《新五代史》)。

南唐烈祖高皇帝徐知诰,徐溫養子,幼時“慧黠”能幹。公元 937年登南唐帝,國号“齊”。天福四年、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群臣數次上表南唐帝徐知诰,恢複姓“李”,建立12座唐宗廟社稷,“以号天下、唐室正統”。二十三日,南唐皇帝徐知诰許。公元939 年改國“唐”,複名:李昪。時年四月,義弟江王徐知證亦請姓“李”,帝李昪不許。烈祖高皇帝後傳位子李璟,元宗皇帝。璟明道崇德,尤尊禮江王知證公,“内宴用家人禮,起舞拜跪為壽,知證公亦以叔父自處,無所讓”。

徐知證(公元 903 年一 公元947 年),字義明,号東崗。南唐烈祖高皇帝徐知诰義弟,宣城徐氏一世祖。五代時海州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錦屏山側)人,其父徐淳早卒,時知證公尚在襁褓。叔父徐溫撫為第五子。及長,徐溫授其文武韬略。

公年輕時,“秀毓山嶽,氣蘊風雲。業隆于弱冠,英邁絕倫,立身制行,已有具瞻之望”。公初仕楊州吳王,為檢校太傅、相國,知甯國德勝軍觀察處置等使,後封江王,谥魏惠王。

公子二:長子思忠,次子:思孝(随駕遷金陵)。思忠徙居宣城郡東之大徐村,宣城徐氏為思忠後裔。

宣城徐氏之追考

徐知證墓

追考宣城徐氏,自若木封徐,徐氏族人輾轉奮鬥五千年,貫穿中華史冊,“家史亦國史”!溯一世祖知證公官宣州,譜記繁衍40餘世,亦千年有餘……宣城徐氏族人,曆經朝代,煌煌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