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過去,在工程建設項目領域,一個項目“上百個事項申辦、蓋數十個部門圖章、多頭跑辦事慢”等突出難題,讓工程建設企業和辦理人的申辦之路頗為曲折。

就職于包河區翡玉公館項目的李燦燦,這些年參與了不少工程建設,對此深有體會。以前,她要線下準備大量材料,然後帶着這些材料奔波于各個視窗機關之間,費時費力。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這個系統搭建完成後,設立了綜合視窗,非常友善!比如說,在施工證辦理過程中,原來必須攜帶各種紙質材料去相關視窗辦理,如果五方責任主體在外地的話,時間耽擱就比較長,現在,隻需要在家裡把原件掃描,就可以線上上辦理,基本實作了‘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這為建設機關節省了大量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李燦燦說。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環節多、部門多、層級多、耗時長……面對這些工程項目審批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2019年4月我市成立高規格改革小組,采取“一家牽頭、一個平台、并聯審批、限時辦結”高效機制,搭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平台,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平台涵蓋網上辦事大廳、中介服務大廳、審批管理系統、效能督查系統四個子系統,滿足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的各項需求。”

市城鄉建設局行政審批處三級主任科員吳炎說,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周期長、涉及審批部門多、專業類型複雜,特别是審批事項數量龐大的特點,我市通過“減、放、并、轉、調”五措并舉,壓縮精簡審批事項。

打破部門資訊壁壘,再造審批流程。我市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平台,打通了10個系統審批服務通道,讓申請人(建設機關)可以通過一個平台共同實作“申報材料協同、審批意見協同、審批計時控時、審批結果共享”。市直和13個縣(市)及開發區兩級的167個審批部門、568個審批事項實作在同一系統上申報、審批。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人在家中坐,證從線上來”

刀刃向内、自我加壓。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實作施工許可階段零表單一鍵辦,解決審批監管和業務監管的協同問題;完成竣工驗收階段參驗事項登記,解決企業申報驗收多頭溝通和預審問題;率先引入紀檢監察介入,解決審批監管難問題,形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合肥模式”。

此外,我市各項建設項目審批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原來的141項審批事項已精簡到60項,精簡率接近三分之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由200個工作日,精簡到70個工作日内,壓縮時限達65%;辦件量逐漸增加,逾期件不斷減少。至2021年6月,網上申報辦理超20000件,辦件量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