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瓜書記”的“大棚經”

記者 程長春 劉慧洋

實習生 劉夢迪

“今天毛豆賣了兩萬六, 蘆蒿苗賣了一萬二。前段時間賣蕃茄和豆角掙了9萬多元,其中村民工錢近4萬元。”7月23日下午,在灌雲縣南崗鎮張興村的田頭,74歲的老黨員張明忠笑着對記者說。老張以前是村會計,現在是張興村監事會的成員,這些數字對他來說了然于心,脫口而出。“多虧丁書記建起了蔬菜大棚,村集體和經營戶各有一半的收入。村裡和經營戶各有一本賬,清清爽爽。”

張明忠口中的丁書記,就是現任張興村第一書記丁先鋒。去年3月,剛從部隊轉業到省委老幹部局的丁先鋒,還來不及和新機關的同僚們處熟悉,便響應省委、省政府号召,到張興村擔任“第一書記”。

“以前張興村黨組織渙散,是有名的信訪村,發展一直搞不起來。”南崗鎮副鎮長沈學松說,丁先鋒到村後,首先花了近半個月走村串戶調研。

如何實作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是丁先鋒上任後首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張興村地處灌雲飲用水源叮當河上遊,既不能發展大的工業,也不能發展養殖業,常年種植玉米、小麥,連水稻田都比較少。隔壁的許相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但張興村多年缺少緻富帶頭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鄉村振興的瓶頸難以突破。

“那我就自己先幹給村民看!”丁先鋒決定搞蔬菜大棚,先種西瓜。多年沒有人牽頭流轉土地,這個外地口音的村書記行不行?村民都在看。張明忠說:“丁書記自己家裡墊上8萬元,我們這邊點錢,村民那邊簽字!”2020年4月初,丁先鋒自籌8萬元啟動資金,流轉土地37.5畝, 買來了搭大棚的材料,建立“黨員示範田”,帶着村“兩委”幹部和老黨員們先幹起來。張明忠、孫立忠、溫勝年……幾個平均年齡大約70歲的老黨員,跟着省城來的“第一書記”義務勞動3個月,最終西瓜賣了41.7萬元,丁先鋒也是以被冠上“西瓜書記”的稱号。

西瓜賣了“第一桶金”,對争取扶貧資金大有好處。目前張興村高标準的集體日光溫室已經發展到16個,占地大約 80畝,另外還有相對簡陋的弓棚。蘆蒿、蕃茄、毛豆、西瓜,種植采摘都需要用工,村民可以進大棚裡打工擷取收入,村集體、村民一起受益。

不到兩年時間,一個成功的扶貧樣本已經出現,但是“西瓜書記”并不滿足。“我是‘第一書記’,不單純是一個種植大戶,我得把這個村的組織帶起來,才是稱職的書記。”丁先鋒說。西瓜在大棚裡長,村莊的面貌也在悄然變化。就在這3個月裡,路燈豎起來了,溝渠清理了,水泥路也鋪上了。“你先做事,再講話群衆才信!”曬得黝黑的丁先鋒,除了一口安徽廬江口音,連外貌都跟村民、村幹部完全“打成一片”。

扶貧蔬菜大棚為他樹起了威信,丁先鋒着手摸索基層組織治理,培養村幹部民主意識和村民自治能力。“路燈怎麼裝、花草怎麼種,村裡以後怎麼發展,我們一個組一個組召開村民會聽建議。大家氣順了,村支部在老百姓心裡也慢慢有了力量。”

村集體逐漸建起來的蔬菜大棚,怎麼避免“人去樓空”,做到長效運轉?丁先鋒又引進種植大戶沙衛國,搞公司化營運。“去年我去許相村看西瓜,看中了這個年輕人,就問他願不願意合作。這對他來說也是雙赢啊——大棚是現成的,他負責管理和營運,收入一家一半。”一年下來,來自許相村的90後農民小沙,受到張興村老黨員們的一緻認可:“他知道種什麼、什麼時候賣。我們現在是公司化營運,種植成本和收入,小沙和村集體各占一半。今後大棚規模搞大了,還可以讓村民來承包,小沙當總經理!”

丁先鋒考慮得更長遠:“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黨員,要把小沙培養起來!作為扶貧書記,我希望給村裡帶來的不僅是幾十個蔬菜大棚,而是希望能開一個好頭,讓今後的張興村,靠當地的幹部群衆走上鄉村振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