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禅想的是挺好,遼東公孫淵反抗曹魏,魏國内部多少會受到影響,可沒想到的是,魏明帝派出了能幹的司馬懿,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不影響魏國内部的前提下,平定了遼東,那麼蜀國北伐的良機也就沒有出現。

雖說公元238年蜀國沒有大軍北伐,可蔣琬也根據劉禅的訓示做出了行動,他同前任諸葛亮一樣,離開了成都,親自來到漢中駐軍,就是為了日後北伐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可此時蜀魏兩國的對比形勢已經不比從前了,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魏國明顯是越來越強,蜀國經過前期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國力消耗了不少,還有一點,蔣琬跟諸葛亮比起來,那還是有些差距的,諸葛亮還在草廬種地的時候,胸中就已經有了天下各處進軍的路線圖了,蔣琬跟他比還算是後知後覺的人。
對于自己跟諸葛亮的差距,相信蔣琬心裡比我們還要清楚,是以他采取完全不同的對魏态度。蔣琬主動出擊的次數不是很多,就是有那麼幾次讓姜維率領一部分人馬向西北方進軍,算是做出了一種進攻的态度,可是目的性不強,收獲也不大。蔣琬在駐守漢中的那些年裡,主要還是擺出了防禦的架勢,收效也是比較明顯,魏軍也不敢主動前來進攻。
很多人看到蔣琬防禦多進攻少,就以為他缺乏進取心,沒有打算延續諸葛亮北伐的遺願,其實并不是這樣的,經過了多年的研究和思考,蔣琬打算走一條跟諸葛亮不同的北伐之路。
蔣琬認為,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基本都是走陸路,從秦川出兵,那條路非常不好走,進軍和退軍都很不友善,北伐沒有成功,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蔣琬就轉變了一下思路,他覺得可以考慮一下水路,蜀軍可以沿着漢水、沔水向東而行,去襲擊魏國的魏興和上庸兩個郡。
主意拿定以後,蔣琬就開始行動了,他指令屬下建造了很多船隻,打算從水路向東讨伐魏國。可事情偏偏不湊巧,就在大軍還沒出發的時候,蔣琬生病了,還病的挺嚴重,這出兵的事情就給耽擱了下來。
本來啊,蔣琬打算出兵之前,蜀國内部的很多人就不認可他這個做法,覺得人家諸葛亮沒有從水路進攻,那是有考慮的,主要是水路出兵這個事情,出發的時候很容易,不管是裝載士兵還是運輸糧草,船的容量都足夠大,可萬一出兵不利,你也要是想從水路撤退,那就麻煩了,實在不是一個好辦法。
如果蔣琬這次不生病,以劉禅對他的信任,以及他個人權力控制的範圍,水路出兵伐魏基本上能成為事實,現在蔣琬生病了,事情耽擱了,朝廷裡的反對聲音就越來越大了,最後劉禅也沒了主意,他派出了尚書令費祎和中監軍姜維趕到漢中,去勸蔣琬打消水路出兵的念頭。
這時候是公元244年,蔣琬感覺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大好了,不太可能完成率軍水路東進的計劃,就抱病給劉禅上書一封。大概意思如下。
自從我奉命來駐守漢中,前後已經有六年了。作為君主厚望的臣子,恢複漢室天下,是我應該盡到的義務,可我這個人天資愚鈍,身體又一直不好,是以事情到現在都沒有進展,我心裡十分慚愧,寝食不安。
現在曹魏占據了廣闊的地盤,而且經營多年,想一下子把他們擊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同吳國齊心合力,形成掎角之勢來一起發力,還是有希望的,就算不能迅速把魏國吞并,也可也慢慢的蠶食它的地盤。可這幾年吳國有點猶豫,每次想跟他們約定出兵,最後都得不到一個明确的答複,是以這條路,不太好走了。
我之前同費祎等人商議,既然吳國靠不住,那就要自力更生另謀良策了。西部的涼州一帶,地勢十分險要,那裡的羌胡人對漢室還是有感情的,沒有死心塌地的依附魏國。之前我們發兵攻打羌地,就趕走了魏國的将軍郭淮,根據目前的形勢分析,占據涼州應該是頭等大事。
是以任命了姜維為涼州刺史,把涼州作為前方根據地,以後姜維率兵從西北出發,攻擊魏國的河右一帶,我可以統軍在後方作為他的支援保障。涪縣那個地方交通十分友善,水路、陸路四通八達,哪裡有緊急情況都能很快趕到,我就去涪縣駐軍好了。
上書給劉禅之後,蔣琬就開始進駐涪縣,在這前一年,姜維就已經升任為鎮西大将軍,外加涼州刺史,為日後讨伐魏國,做積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