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劉禅按照他的臨終遺願,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執掌朝政,不久以後,又讓蔣琬領益州刺史,接着又升任他為大将軍,封為安陽亭侯,基本上享受了諸葛亮在世時的規格待遇。

劉禅之是以這麼做,除了尊重諸葛亮的遺願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層原因。你想啊,自從劉備去世以後,整個蜀國都把諸葛亮當做主心骨,諸葛亮剛去世的時候,蜀國上下都有一種不安全、沒有依靠的感覺,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集權的人物頂上來,劉禅心裡清楚,自己不是那塊料,那就必須盡快把蔣琬提到高位才行。
蔣琬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厚愛,也沒有讓劉禅失望。蔣琬本身人就長的儀表堂堂,沉着穩重,在諸葛丞相去世,舉國不安的時候,他既沒有憂傷的表情,也沒有歡喜的臉色,言談舉止和平常一樣,這時間一長,大家也漸漸心安下來,都對蔣琬有點服氣了。
可蔣琬畢竟不是諸葛亮,諸葛亮那是在劉備落魄時候就追随左右的人,屬于蜀國的開國功臣,再加上有劉備臨終前的托孤,是以地位非常牢固。蔣琬雖然基本坐到了諸葛亮的位置,可他是從基層被諸葛亮一步步提拔起來的,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蔣琬的能力可能隻有諸葛亮最了解,其他人并不知道,是以還是有些人在對他有點不同态度的。
蜀國的東曹掾楊戲,為人比較清高傲慢,不太愛跟别人說話,蔣琬有事找他聊的時候,他也是沉默不語。這也許并不能說明楊戲對蔣琬有意見,可蔣琬身邊的人卻不這麼看。有人就對蔣琬講了,您和楊戲說話,他居然一點反應都沒有,哪裡有用這種态度對待上司的,他這個人這麼傲慢,實在是太過分了。
你再看看人家蔣琬怎麼回答,蔣琬說,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就好比大家都長着不同的面孔。有的人表面上順從上級,可背後卻十分反對,這樣的人才是我們應該讨厭的對象。楊戲肯定是心裡有跟我不同的想法,他如果當面贊同我的意見,那會違背他的本意,如果他當面反對我,那又會覺得對我不夠尊重,是以他才沉默不語,我覺得他做的沒什麼不對的。
還有一個叫楊敏的官員,曾經在背後诋毀議論蔣琬,說蔣琬這個人做事糊裡糊塗,實在是比不上前人。結果這話就被人傳了出來,負責司法的官員覺得,完全可以拿這個來治楊敏的罪了,可蔣琬又有自己的看法。
蔣琬說,這有什麼好治罪的,我确實比不上前人,楊敏說的很對。司法官聽蔣琬本人都這麼說了,也實在不好追究楊敏的罪過,可自己面子上又有點過不去,就問蔣琬,您同意楊敏的說法,那您什麼時候做的稀裡糊塗了?
蔣琬就給他解釋,他說我糊塗,是指我有些事情處理的不恰當,事情處理的不恰當,就是做事糊塗嘛,這還有什麼好問的。這下可好,把司法官倒是弄的糊裡糊塗的,反正就是不予追究了。
後來啊,那個楊敏因為犯了其他罪過,被抓捕入獄了,大家都覺得,蔣琬之前不治他的罪,是因為那事情跟自己有關系,為了自己臉面不好責罰他,現在楊敏自己犯了事,肯定會被穿小鞋,搞不好會被處死了。結果讓大家失望了,蔣琬讓負責審訊的人嚴格依法審判,結果楊敏隻是得到了一個很合理的處罰。
經過這幾件事情以後,大家對蔣琬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都覺得這是一個真正講理的厚道人,蜀國人也對他印象越來越好了。
等到了公元238年的時候,魏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魏明帝曹叡下令,讓司馬懿統領大軍攻打遼東的公孫淵。劉禅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讨伐魏國的好機會,就給蔣琬下了一道诏書。
大概的意思就是,曹魏一直都是我們的大敵,現在曹叡兇狠驕橫,遼東人民實在忍不住了,這才起來反對他,現在曹叡大量征集民力,跟遼東人民互相攻打,我們要重視這件事情。在秦朝滅亡前夕,是陳勝、吳廣率先發難的,現在魏國有這樣的變動,實在是天賜良機,你應該趕緊整理軍隊,帶領大軍前往漢中,然後跟吳國取得聯系,等吳國大軍北上,我們也出兵,從兩個方向攻打魏國。
為了友善蔣琬更好的處理軍政事務,劉禅還下令,封蔣琬為大司馬,讓他開府,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