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作者: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賺錢,雖然這是一家公司存在的重要原因,但我們必須走得更遠,找到我們存在的真正原因。他們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這句話聽起來很老套,但這卻是公司存在的基本價值。

——惠普聯合創始人戴夫 · 帕卡德

作者:董朝--同心動力管理咨詢總監

經常看到一些關于使命的雞湯文章,導緻大家現在一提到這個話題就覺得很虛,今天,我想先從什麼是使命開始說起。工作生活中使命這個詞能經常聽到,但大家對使命的了解不盡相同,有的說是責任,有的說是擔當,還有的直接把企業的使命作為使命的定義。

其實,使命的近義詞有很多,比如“初心,信念,意義,宗旨”等等,有的時候,使命可以說是一種情懷,是淩駕于利益之上的意義,如果說使命是一種情懷,那麼,我們一定不要陷入了解誤區:

情懷就是情調;

情懷就是做慈善;

情懷是道德綁架;

情懷是标榜口号。

這種情懷是什麼呢?

情懷就是初心;

情懷是大家的共同意願;

情懷是“為”與“不為”的衡量标準;

情懷是基于價值創造的。

縱觀學術界對于使命的定義成百上千,比較權威的是這樣一段表述“使命表述組織存在的意義,組織的目的和意圖,它是組織進行所有活動的根本的原因,是組織終極責任的集中反映”。

使命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

Who——我是誰?為了誰?

What——我做什麼?

Why——為什麼而做?

使命搞清楚之後,我們來看一下使命、願景、價值觀分别回答了什麼問題。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使命是我們的初心和存在的意義,願景是未來我們要去往哪裡,而價值觀就是我們踐行使命、實作願景的價值指引和行動原則。

使命有層次性,大到國家、政黨,小到企業,再小到每個人,都有各自存在的使命。

今天我們從組織和個人的角度來探究,為什麼要有使命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h1>

首先,什麼是組織或者企業?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作為一個機構而存在,能夠共同完成一些他們不能單獨完成的事情。

那麼作為一個組織,存在的基本價值是什麼?

越來越多優秀的企業家對這個命題逐漸達成了共識,可以借用惠普聯合創始人戴夫 · 帕卡德(Dave Packard)的一段闡述:

“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公司的存在就是為了賺錢,雖然這是一家公司存在的重要原因,但我們必須走得更遠,找到我們存在的真正原因。他們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這句話聽起來很老套,但這卻是公司存在的基本價值。”

其實不難了解,能夠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企業,才會被社會持續的需要,研究發現,一家唯利是圖的企業一般壽命不會超過30年,是以,要想成為一家百年老店,就必須保有長期的社會責任感,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也與目前世界上非常熱的ESG理念倡導吻合。

(注:ESG是責任投資中的專有名詞,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ESG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标準。)

那麼賺錢和使命是什麼關系呢?

樂高(Lego)首席執行官喬根 · 克努斯托普(Jorgen Knudstorp)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雖然我們需要賺錢,但樂高集團有一個更深層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通過帶給孩子們精彩的遊戲體驗來改變他們的生活,而且我們要給地球上的每個孩子都帶來這樣的愉快體驗。金錢就像是身體裡的氧氣,我們不需要主動呼吸空氣,氧氣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我們的體内;我們不需要想着怎樣賺錢,賺錢是我們完成使命後自然擁有的結果。反過來看,賺錢又是我們實作這一使命的入場券。”

企業賺錢就跟人吃飯一樣,屬于最本能的需求,但是如果人隻是為了吃飯,那生命的意義何在?在吃飽飯的基礎上,我們必須時刻想着怎麼去實作自己的使命。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h1>

我們先回想一下,每天早上幾點起床,是不是有起床困難症,鬧鐘響了又關。據社會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目前是這樣的,身患起床困難症和拖延症,好像什麼事情都是不到最後一刻不就不做,迫于被懲罰才不得不去做。當問到他們為什麼而工作時,往往更多的回答就是賺錢,别無其它。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缺乏使命感的時候,自己就會自然而然進入茫然的狀态,隻為賺錢的工作做起來會越來越累,身心俱疲。

而那些優秀的人,世界頂級的企業家們,他們很多人都是每天淩晨4點多就起床,這些早就财務自由的人為什麼還這麼拼,這就是他們内心使命力量的驅使,使命越堅定,行動就越有力量。

據世界某研究小組調研發現,80%人對自己的生活并不滿意,另外20%的群體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他們對生活的目的,也就是個人使命有着清晰的認知,明确生活、人生的意義。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有人說20%的人中一定都是富人,80%的全都是窮人。非也。

80%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金錢的貴人,但他們依然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彷佛生活中沒有什麼能夠讓自己興奮的事情。

20%的人當中,也有很多目前社會底層的人,但是他們很快樂,每天都很充實,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

曾經有兩名清潔工在面對提問時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

問:你在做什麼?你怎麼看你的工作?

第一位目光閃躲,覺得提問者在羞辱她,回答說:我就是個掃大街的沒什麼好說的。

第二位目光堅定,眼中有些許自豪和激動,回答說:我在努力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幹淨。

其實我們工作中也一樣,同樣做着一樣工作的人,未必就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那些找到了的人,不僅自己更有激情,也會跟周圍的人拉開差距。

是以:

隻有找到你的使命,

才能清晰你人生的真正意義;

才能讓你充滿激情、鬥志和樂趣;

才能清楚你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h1>

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己的使命,這是讓多數人很困惑的一個課題,有的人找了幾十年,還是沒搞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活,最終在失望中度過了一生。

方法1:MediaU教育集團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Adam Liepzig創造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5分鐘就可以完成,該方法通過回答五個問題進而鎖定你的個人使命。

「三個魔咒」幫你找到使命,開啟充實自信的人生1、組織(企業)為什麼要有使命感?2、個人為什麼需要使命感?3、如何找到你的使命?

這種方法背後的邏輯是從使命的定義出發,對使命回答的三個問題進行細化,豐富成為了5個問題,遵循内心,找到這五個問題的答案,你就能找到你的使命。

方法2:這個方法的創造者認為使命存在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隻有當情緒達到極緻時,可能才會浮現出來,一旦遇到現實或外界幹擾,便又被完美的隐藏起來。

是以,他用了一種方法,就是魔咒假設法,用假設去抛離掉那些幹擾因素(魔咒),進而去更直接地去探尋内心的真正想法。

第一個魔咒:抛離金錢的魔咒

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世界上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收入,你會選擇做什麼?

通過這個問題,找到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當你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你可能會有一種沖動,何必等到收入都一樣時再做這個事呢,為什麼現在不去做呢?内生動力就會産生。

第二個魔咒:“子女”魔咒

回答這個問題 :你希望你孩子以後做什麼,不希望做什麼?

這個問題直接反應自己的内心向往,往往是自己想做但是沒有做到的事情,進而寄托到孩子身上,作為一種希望的延續。

第三個魔咒:“十年陽壽”魔咒

在這個問題的設定上,他沒有采取“1天”、“1年”這種設定,這樣的設定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吃喝玩樂,消費,陪家人,沒有任何和自己事業相關的事情。而時間太久,答案又會變得很迷離。

是以,最終問題是:假如你隻剩10年的時光,你将怎麼度過才能讓你的人生沒有遺憾?

這個時候都答案,就會有除了個人享樂、陪伴親人之外的自我價值實作的内容,比如有的人改行,成為作家,寫書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有的人想成為心理咨詢專家,金融大師等等,而有的人,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現在從事的事業,更會給自己上緊發條,實作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标,我要在10年内成為業界頂級專家。

如果你了解了這些方法,請給自己半天的時間,找一個獨立的空間,靜下心來,回答這幾個問題,探尋你内心深處最想做的事情,制定10年目标,分解年度目标,再細化為具體計劃,這樣,你的使命不僅找到了,而且,你的餘生,會自信而充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