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位大家講過了“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我研究後有話說

三位大家講過了“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我研究後有話說

三位大家講過了“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我研究後有話要說

創作者 陳偉群(《中國茶曆》主編)

著名作家、紅學家王蒙先生說,《紅樓夢》是永遠讀不完、永遠分析不完、永遠發現不完的。他曾經選了《紅樓夢》裡“最小的事情”發現《紅樓夢》,提及劉心武、王蒙、王旭烽(三位大家)說“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這裡與讀者一起先回顧一下。

王蒙先生說道:《紅樓夢》裡,賈母帶着劉外婆、寶玉、黛玉、寶钗幾個人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喝茶。妙玉上茶。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劉心武先生根據這個細節猜測,妙玉不是一個一般的尼姑,而是原來朝廷的一個政要家裡的女孩,在朝廷的鬥争中,她的家族屬于失敗的一方,妙玉隻有選擇出家當尼姑自保。而事實上,妙玉她家和賈家早就有各種來往,是以賈母不喝六安茶是妙玉早就知道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隻是用賈母“不吃六安茶”這細節證明妙玉原本和賈母其實是“平起平坐”的。

王蒙先生說完著名作家劉心武先生的“解”後,自己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賈母不喝六安茶”。說“清朝時,六安(茶)是貢茶,是朝廷上常用的一種茶。”(王蒙猜想)清朝朝廷用“六安”,可以說明賈母年輕時也常常參加政治性的社交活動,“她喝六安喝傷了,是以後面‘不喝六安’了。這是一個角度,沒有根據。”

王蒙先生還說,最近又請教了一個茶學專家、作家王旭烽女士。“王旭烽現在在浙江大學教茶學,她說賈母這裡說的‘六安茶’,現在叫‘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綠茶,是比較保持鮮的茶。六安茶比别的茶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她舉一個例子:‘你泡一碗六安茶放在這兒,然後放進去一塊紅燒肉,第二天可能肉就沒了。當然,這得看那塊肉有多大。但這話的意思是,這種茶的後勁非常大。賈母不喝六安茶,不是在朝廷活動中喝膩了,而是說明賈母老了。”

三位大家都講過了“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按“禮”好似我不該再說了。隻是,王蒙先生說,“《紅樓夢》是永遠讀不完、永遠分析不完、永遠發現不完的。”這話給我壯了膽,當然還有自己的靜心研究,到了有話要是不說就會從鼻孔冒出來的時候了,還是說吧,是為對三位大家見解的補充。

“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請讀者與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先理清幾點共識: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這話是在初秋季節;這話的語境和史料記載依據應不晚于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離世;“六安”之地名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明代清代(乾隆)時期“六安茶”全被用作貢茶;等。

第一, 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這話是在初秋季節。

這曹雪芹在《紅樓夢》四十、四十一回給的“天氣清朗”“折枝菊花”“殘荷”“天天吃茄子”“正值風清氣爽之時”資訊:“天氣清朗,李纨清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頭們掃那些落葉,”“碧月早捧過一個大荷葉式的翡翠盤子來, 裡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隻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賈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劉外婆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正值風清氣爽之時”。

第二,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這話的語境和史料記載依據應不晚于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離世。

曹雪芹“他自己說“批閱十載,增删五次”,可見用了十年時間(1744一1753年)曹雪芹從30歲寫到39歲,整十年著成《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删五次”時,《紅樓夢》初稿完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曹雪芹去世,整整十年。之後又幾經抄本到乾隆朝後期才傳開。而“語境和史料記載”則會更晚些出現。

第三,“六安”之地名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和“六安”地域的主要變化。

六安之地名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兩人謀反案發(兩王)自殺。漢武帝改衡山國為六安國(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縣域在漢時屬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曆史程序在唐代分屬廬州和壽州。到了元代分設有六安州和六安、霍山、舒城縣。明代設六安州和霍山、舒城縣,六安縣入六安州。清代設有六安州、霍山縣。新中國成立後,今設有六安市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4個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

第四,“六安茶”,在明清朝代所指品種以及多用于祭祀。

“六安”地域在唐代分屬廬州和壽州,這兩個都是唐代《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貢茶産區。但從唐到宋元都沒有“六安茶”的名份。

“六安茶”這名稱的茶直到明代初年才有。明太祖朱元璋獨重六安茶,則為“焚薦”,六安茶成為了祭祀皇家祖先的祭品茶。《六安州志·物産》:“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後,随定額分辦,州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一百七十五袋”;明代汪應轸對此記載說:當時“日進月進禦用之茶,醬房、内閣所用之茶,俱是六安茶。萬曆元年(1573年),霍山知縣黃守經為《霍山縣志》作“序”并對六安茶人貢稱贊曰:其地與六安州界者,各産芽茶。孟夏之朔封貢聖天子,焚香拜表,龍文錦袱,專官馳驿使,竟達長安,而題其黃緘曰:霍山縣守土臣某謹貢’”。明代六安州的茶葉貢額最高,達到三百斤,而且上貢時限也很緊(短)。“六安茶”包括“六安茶芽”。

“六安茶”在清代仍被列為貢茶之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奉文增辦一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為基準,“六安州霍山縣每年例解進貢六安芽茶三百袋。”但是,這個定額很快就有了提高。據《清稗類鈔》稱:“禮部主客司歲額,六安州霍山縣進芽茶七百斤,計四百袋,袋重一斤十二兩。”然而,到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增加一百袋貢茶;雍正七年(1729年),因故暫停進貢。雍正十年(1732年),再一次添加了二百袋的貢茶。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竟将貢茶猛增至七百二十袋。乾隆六年(1741年),經内務府大臣奏議;以四百袋貢茶額度為準,不複增派;此标準一直延續到清末。清代乾隆時期,歲進六安芽茶在宮中支出,内庭清茶房及各寺廟等處,每月需用六安芽茶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定額,以緻每年都是供不應求;為此,宮廷内也是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乾隆帝提出慈甯宮佛堂、禦花園佛堂等處,所用六安茶的供給數量俱着減半;其各處辦道場及藥房配仙藥茶等項所用六安茶,也着内務府總管等酌量減半。清乾隆時期六安茶有:六安茶和銀針茶(屬六安茶)、六安芽茶。而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按照皇帝谕旨:中正殿正殿的畫佛喇嘛繪制極樂世界長壽佛四軸,因為當時人手不夠,新增添了畫佛喇嘛一名;宮内給這位喇嘛的飲食份額中,就有每月用六安茶二兩。

好,現在揭開“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這個謎。原來原因是:“六安茶”有用于祭祀。

“六安茶”,因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從朱元璋皇帝開始,明清兩朝都用“六地平安”的“六安茶”于祭祀。清代乾隆時期,歲進六安芽茶在宮中支出,内庭清茶房及各寺廟等處,每月需用六安芽茶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定額,以緻每年都是供不應求。這說明妙玉的“六安茶”隻有從朝廷為供佛及相關用的這管道獲得,對一般人而言,能喝上“六安茶”真是不易。而對于出有“元妃”的賈府的當家人—賈母,不必也斷然不會喝供佛或供佛後撤供了的“六安茶”。

三位大家講過了“賈母為何不喝六安茶”,我研究後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