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公元前135年,年輕的漢武帝決定不再用和親的方式,來維護與匈奴之間脆弱的和平。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但令漢武帝感到難堪的是,漢帝國的很多将軍們顯然還不具備攻擊一個未知敵人的能力,多次戰役中都有漢軍迷路,或者找不到敵人的情況發生。

然而,有兩個人卻是例外。

衛青前後出擊匈奴7次,霍去病前後參戰4次,竟無一次迷路,每次都能有斬獲。

這是什麼原因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01</h1>

事實上,漢武帝決定攻打匈奴的時候,對蒙古高原知之甚少,而蒙古高原廣袤無垠,四周祁連山、陰山、賀蘭山、胭脂山等連綿不絕,也并不完全是平原。

是以,漢軍在草原中迷路是常事。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公元前123年2月,陰山會戰前夕,漢軍對匈奴發動春季試探性攻擊,蘇建這支部隊迷路,沒有見到匈奴蹤迹。

公元前121年,第二次河西之戰,公孫敖配合霍去病攻擊河西走廊,然而,公孫敖卻在祁連山以南迷路,錯過了與霍去病軍彙合的時間。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與匈奴作戰多年的飛将軍李廣,與右将軍趙食其率軍與衛青兵分兩路攻擊匈奴王庭,卻因迷路沒能與大軍彙合,導緻衛青獨對匈奴單于大軍。

同樣是漠北之戰,公孫賀向西遠走2000裡,到達浮苴井卻連匈奴的影子都沒見着,隻能無功而返。

在公元前129-119年,漢武帝前後進行了大約9次大規模遠征匈奴的戰役,但迷路和找不到敵人的情況至少有4例,漢軍迷路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其實這事,也不全怪漢軍。

從漢朝到明朝,中原帝國不斷地與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發生戰争,而迷路和撲空的情況時有發生。

最顯著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

朱元璋時期,明軍曾前後13次大規模北伐,其中大約有7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的,根本沒找到蒙古人的蹤影;

朱棣時期,先後有5次大規模親征蒙古,有3次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敵人,以緻于朱棣本人含恨而終。

甚至于連草原上的部落自己偶爾也會迷路,鐵木真早年弱小之時,就因為敵人沒找到他而得以重整旗鼓。

是以,在那個沒有GPS的時代,中原帝國的軍隊在草原上迷路是正常現象。

但衛青霍去病數次出擊匈奴,卻從來不迷路,還總能獲得勝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02</h1>

在漢武帝9次遠征匈奴的戰役中,衛青參與了7次,霍去病參與了4次。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公元前129年,四将軍出擊匈奴,三路無功而返,唯有衛青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

這是漢帝國第一次遠征,也是衛青第一次率軍對匈奴作戰,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元朔元年,衛青再次斬獲數千;

元朔二年,衛青率軍從雲中包抄河南地,大敗匈奴,俘獲3000人,奪取河南地;

元朔五年,衛青率軍對右賢王部發動突襲,俘敵15000人;

元朔六年,衛青統軍兩次遠征匈奴,與匈奴主力會戰,斬敵萬餘人;

元狩四年,漠北之戰,衛青與匈奴單于主力大戰,斬敵19000餘人,自身亦損失慘重。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衛青的7次參戰記錄中,他的直屬大軍從沒有迷路的困擾,而霍去病則更甚。

在互有傷損的陰山會戰中,霍去病第一次參戰,卻率800騎兵遠離主力大軍數百裡斬敵2000。

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先是從隴西打穿河西走廊,再從陰山以北繞行至河西走廊以北,從敦煌貫通隴西。

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單獨率軍行動,直抵左賢王部,斬敵7萬有餘,并追擊其殘部到狼居胥山腳下而回。

其他将軍都曾迷路,衛青、霍去病先後多次參加對匈奴的作戰,為何他們二人卻從不迷路,這是不是巧合?

從第二次河西之戰霍去病的行軍路線可以看出,這絕非巧合。

經過第一次河西之戰,霍去病對河西地理有所熟悉,決定率騎兵長距離迂回,從朔方出發,沿賀蘭山北進,繞道居延澤,然後南下,從敦煌對河西走廊上的匈奴發起攻擊。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如果霍去病能夠不迷路,全靠運氣和巧合的話,那麼這條路絕對會耗光他所有的運氣。

連比他路線簡單得多的公孫敖都迷路了,但霍去病卻沒有。

這足以證明,衛青霍去病不像其他将軍那樣經常迷路,不是靠運氣而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訣竅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03</h1>

衛青霍去病為什麼不迷路,有幾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1)因為漢帝國戰馬的豐富,衛青霍去病得以在戰役中大量使用騎兵。比起步兵兩條腿,四條腿的騎兵顯然具有更快的速度,在草原上也就更不容易迷路。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2)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的張骞回到長安。漢廷對匈奴和河西有了基礎的認知,從此以後對匈奴的戰役,至少比以前瞎子摸象要好得多了。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我們查閱相關記錄,會發現在衛青、霍去病麾下,長期存在着這樣一群人。

河西之戰中,霍去病麾下封侯的将領有3人,分别是趙破奴、高不識和仆多;漠北之戰中,有4人因軍功封侯,分别是路博德、複陸支、伊即靬、衛山。

在這7人之中,高不識、仆多、複陸支、伊即靬4人,都是匈奴降将。

由于某種原因,這些人被隐藏在了曆史的記載之中,大家都不熟悉,但有兩個人大家是很熟悉的。

一個是趙信,本是匈奴小王,後投漢,參與了3次北伐匈奴的戰役,後在陰山會戰中被匈奴俘獲,再次悖反匈奴。

另一個是堂邑父,匈奴人,張骞出使西域的副使者,後來回到漢朝,也曾多次參與漢軍北伐,後來死在長安。

曆史學家也曾做過統計,在漢武帝即位的前20年裡,因軍功封侯的有32人,其中的匈奴投降者占了18人之多,超過半數。

種種資料表明,漢軍中存在着大量的匈奴降将。

他們本身就是匈奴人,很多還是匈奴的高層貴族,是以對蒙古高原的地理形勢等等非常熟悉。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而正是有了他們做帶路黨,漢軍才能夠遠距離迂回,發動像河西之戰、漠北之戰這樣的遠距離襲擊。

那麼,為何有如此多的匈奴人願意背叛自己的民族,為漢軍充當帶路黨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2">04</h1>

在曆史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漢奸,一直以來,大家對漢奸都是深惡痛絕的。

這是因為,背叛自己的民族和祖宗,在任何民族都是難以容忍的行為。

然而,事實上,在漢匈對峙時期,我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象:漢匈都在不遺餘力地招降納叛,似乎誰都沒有以背叛民族為恥。

漢帝國先後投降匈奴的有,漢高祖時期的燕王盧绾家族、韓王信家族;漢文帝時期的中行衍;漢武帝時期的衛律、李陵、李廣利。

這些人在匈奴的待遇也很高,李廣利、李陵都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據說李陵甚至成為了僅次于匈奴單于而存在的副王。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而漢帝國這邊,早在漢文帝時期,賈誼曾提出了著名的三表五餌,晁錯也曾系統闡述如何招降匈奴人的辦法。

雖然因為後來的種種原因,這些投降的匈奴人大多被雪藏了,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漢景帝時期有8位匈奴降将封侯,同時期的漢将封侯也不過10人。

漢武帝時期,前面已經說過,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匈奴太子金日磾後來甚至成為了僅次于霍光的托孤大臣。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當時漢匈皆是如此,雖然作戰數十年,不僅沒有民族歧視,反而對投降者信任有加。

不僅如此,後來魏晉時期,南匈奴貴族還以漢廷的女婿為榮,以李陵後裔為榮,可見,2000年前的東亞,隻是兩個國家的争雄,完全沒有兩個民族的偏見。

究其原因,當時還沒有形成所謂的民族這個概念。

匈奴把所有信奉中原文化的人都叫做漢人或者中原人,而漢帝國也把匈奴統轄的匈奴人、烏桓人、鮮卑人、西域三十六國等統統叫做匈奴人。

不管是漢人、匈奴人,都不是一個民族概念,而是一個地域和文化概念。

投降漢廷的匈奴人便也可以叫做漢人,投降匈奴的漢人便也是匈奴人,他們随着效忠的政權和居住地域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會帶着這種印記一輩子。

民族的形成,其實是近代的事情。東亞曆史上,一直都隻是兩個或者幾個政權的争霸,而沒有民族間的鴻溝。

古代沒有GPS,李廣多次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卻總能找到匈奴?01020304

近年來所謂衛青霍去病、嶽飛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的說法大行其道,但從這些這裡來看,這種說法的根本在于,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曆史的問題。

當時民族都沒有,怎麼能說他們隻是漢民族的民族英雄而不是我國的英雄呢?

他們是他們效忠政權的英雄,而他們效忠的政權,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你們說,他們是不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呢?

文/子彧

參考資料:《匈奴通史》《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