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成功從民族英雄變“入侵者”?民進黨“去中國化”不能改變兩岸文化密碼

作者:上觀新聞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兩岸線上活動——上海嘉定孔廟與台北孔廟連線舉辦“儒行雙城”孔子文化節開幕儀式。每年9月,兩岸孔廟都會舉辦紀念我們中國人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活動,但上海與台北聯袂舉辦還是第一次。為什麼有第一次,我想是因為孔子倡導的儒家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原鄉,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是我們立身做人的文化源泉。

嘉定孔廟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嘉定設縣(南宋嘉定十年)後的第一個文化工程,由此開啟嘉定800年文脈綿長、人才輩出的時代。台北孔廟是1878年台北府城建成後所造,其間雖遭日本殖民者毀壞,但在士紳群眾奔走下于1925年重建,成為殖民時代台灣人民不忘祖國的象征。台北孔廟的曆史雖然不長,卻見證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綿延不絕,維系着中華兩岸的血脈相連。

在台南也有一座孔廟,它是1662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所建。台南孔廟是台灣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全台首學”。台南孔廟的建成,代表着大陸開始在台灣傳播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成為台灣的正統文化。與鄭氏王朝推行中華文化相輔相成的是,随着大陸移民到來,儒家文化在台灣民間的傳播也在加速。

在彰化鹿港有座“文開書院”,這是在紀念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浙江甯波人,明末追随福王、桂王抗清,1649年在從海上向泉州轉移過程中遭遇台風漂到台灣。當時的荷蘭殖民者請他為官,他堅辭不出受到迫害。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他歡欣鼓舞,然而由于繼任者鄭經的不信任,他再次隐居山林,在台灣民間傳播儒家文化,創作《台灣賦》《台灣輿考圖》《文開詩文集》等文學作品。這些都成為台灣早期重要史料,沈光文也被尊為“台灣的孔子”。

台灣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移民社會,嚴格意義上講,鄭成功及他所帶來的官兵及家屬才是第一代移民,鄭成功是真正的“開台聖王”。然而,這個被台灣人民崇敬的“開台聖王”,在民進黨當局的教科書裡卻由“民族英雄”變成了“入侵(台灣少數民族)者”。鄭成功深受台灣人民愛戴,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象征。全台有200多座鄭成功廟,人們尊其“忠勇愛國、開台有功”而建祠紀念。台南的“延平郡王祠”就是由民間紀念鄭成功的寺廟發展而來,也是台灣鄭成功廟的主廟。

然而,鄭成功在台灣民間影響越大,就越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障礙。民進黨第二次“執政”以來,就開始采取系統性貶低鄭成功的政策。2015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向台灣少數民族“道歉”,說“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屠殺和經濟剝削”,2016年偏綠的少數民族民意代表提出應停止每年祭祀鄭成功的儀式,同年4月鄭成功祭典打破54年來由内政部門負責人主祭的慣例,改由台南市長主持儀式。及至今年啟用的中學曆史教科書,鄭成功終由“民族英雄”變成“入侵者”。

民進黨當局教科書裡鄭成功的形象變化,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一個力證。台灣曆史教科書早就沒了中國史,中國史已并入東亞史成為台灣的“他國史”。

從形式上看,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确實大有所成。但那天,我看着通過“雲端”傳來的台北孔廟祭祀孔子的“八佾舞”,看着表演者肅穆而虔誠的表情,突然感覺到,儒家文化已經是兩岸人民的文化基因,民進黨當局可以篡改教科書,但它敢像日本殖民者那樣推倒孔廟嗎?民進黨當局要切斷兩岸曆史文化聯系,但他們否定得了先祖都是從大陸移民來的嗎?民進黨當局說鄭成功是“入侵者”,但他們作為“入侵者”的後代,有勇氣把山林土地财産還給台灣少數民族嗎?

曆史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誰也不能否認台灣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社會,台灣少數民族早已與漢人社會融為一體,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也早已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鄭成功、沈光文更是台灣社會的文化基因,是凝聚台灣社會的内在力量,怎麼可能說“去”就能“去”的了呢?就像這祭孔古禮,就是我們的文化密碼,有它在,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們兩岸人民分開。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作者:且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