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子成回憶1937年在山東臨城堅持抗日鬥争、建立魯南特委的經過

一九三七年初,中央北方局軍委派我到魯南地區搞武裝,直屬軍委上司,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聯系。開始在臨城等地活動,與我同來的三個人,我是組長(後來那兩人開了小差)。當時的任務是:在蘇魯豫皖冀邊界上搞軍運工作。具體點說,一是割斷日本特務、國民黨特務與該道地會門的聯系;二是組織抗日武裝。工作方針是組織暴動,“壓蔣”抗日。

利用我哥哥朋友的關系,到臨城找着在“延壽堂藥鋪”當先生(中醫大夫)的王元奎,我就在他的藥鋪做了西醫外科大夫,住在臨城火車站下古井村一個姓馬的房東家裡,那時我化名孫毓仙,号雨先。

當時,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組織上給我25塊銀元的活動經費,還配給了部分藥品。開展活動時,我以各界抗日救國會會員的身份出現,打着擁護馮玉祥的旗号,如果遇到我們自己的同志,我就說我是姓伍的(指周總理)派來的,直接上司我們是中共北方局軍委的賴若愚同志。

原計劃南以徐州,西以新鄉為中心準備暴動。一九三七年二月國民黨召開了三中全會,決定與我黨二次合作搞統一戰線,這時我黨的方針由“壓蔣”抗日轉為“逼蔣”抗日,不再搞暴動了。

“七·七”事變後,北京失守,我與北方局失去聯系。原來的活動經費也早已用完。為搞點活動經費,凡是地主、官僚、洋商等找我看病,我就敲他們一下“竹杠”(多要錢)。可是對于鐵路勞工,搬運工或農民看病,有時我卻不收他們的錢。這樣,當地基本群衆與我的關系日益密切,常有群衆到我藥鋪來閑聊,有的還把他們的兒子送來跟我學醫,曾在薛捷運路段工作的任子義就是其中一個。後來我還發展任子義和其他幾個人為“民先隊員”二接着我治好當地一個頭面人物和一個地主小兒子的疑難病,醫名大振,威望提高,當地人管我叫“神醫”,方圓幾十裡都知道臨城有個“孫先生”。

當時滕縣、臨城等地有大大小小的道會門。像什麼“賠錢道”、“黃沙道”、“小刀會”、“紅槍會”、“一貫道”、“中央道”等等。這些道會門的頭頭,有的還要來看“西醫”,和他們接觸頻繁,關系漸密,有的我還和他們歃血為盟,結拜為仁兄弟。有些道會門已逐漸為我掌握。他們與日特、國特的關系,相對來說,日漸疏遠,甚至斷絕聯系。這就引起了鐵路警察、日特、國特的懷疑。可是由于我的威望,加上他們害怕當道地會門的勢力,也不敢對我貿然下手。

1937年夏初,賴若愚同志來檢查工作,與地方黨組織——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接上關系。我、王守寅(賠錢道道首)、賴若愚三人搞了個“桃園三結義”,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結拜兄弟。守寅老大,若愚為二哥,我是三弟。

這年夏天,王守寅急不可待地帶領部分道徒在滕縣東南部的千山頭(今屬薛城區夏莊鄉轄)一帶拉隊伍,打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号,守寅要我跟他一起幹。上山後,我發現一個姓褚的道士,思想反動,心懷叵測。他唆使王守寅帶這部分抗日武裝投到國民黨部隊去,并拿着蔣介石的委任狀引誘他。我遵照特委訓示,叫王守寅先别接受委任狀,而向國民黨要槍支、軍裝等物資。國民黨沒有給他們。守寅的這支武裝始終未被國民黨拉過去。

沛縣的土匪頭子(時在夏鎮)拉起了一個營的武裝,控制着整個微山湖。該土匪頭子對馮玉祥很崇拜,來信叫我去一趟。我正好也想下山向特委彙報工作,于是在守寅派人護送下到了夏鎮。幾天後,我到了蘇魯豫皖特委彙報了工作。組織上讓我任魯南中心縣委宣傳委員,并訓示我在棗莊隐蔽起來,秘密活動。當時魯南中心縣委書記是何一萍同志。特委給我的任務是發展武裝,訓練黨員。我常去聯系的有峄縣的朱道南,他上司的自衛軍有l00多人,還有滕南、峄西的董堯卿,他上司的抗日武裝有200多人。

這期間,我通過特委書記郭子化同志,恢複了朱道南的組織關系。(按:朱道南,薛城區張範鄉北于人。參加過廣州暴動,電影《大浪淘沙》的作者。組織上司過鄒塢鄉農學校暴動,曾任峄縣教育科長、縣長,運河支隊第一任政委等職。離體前任上海市房産管理局長,已逝世)。我和他又先後發展了董一博、董堯卿兄弟二人人黨。

一九三九年,我軍東進支隊的六團來到魯南滕縣、臨城地區活動。聽說王守寅拉隊伍抗日,并且想找八路軍要求入伍,就派人和他聯系。但是王守寅對東進支隊六團不大相信,并且說非要找我作證不可。六團政委寫信給我,要我做做守寅的T作,我告訴守寅,六團是真正的老八路,是打日本鬼子的。于是他就毫不猶豫地把他的100多個人編為六團的一個連。我又介紹他入黨,組織上送他到延安抗大學習。從抗大回來,到我軍×師任參議員。

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我離開了魯南。大約是四二年,魯南區黨委書記張雨帆同志認為守寅過去當過道會門頭子,不宜留在部隊,讓他複原回家。守寅同志十分苦惱,寫信向我訴說。我接信後随即把守寅的情況寫信告訴張雨帆.結果守寅同志被派任我區區長。後來聽說他在同敵僞的戰鬥中,光榮犧牲他死的很悲壯,至今每逢清明節,當地群衆還到他壯烈犧牲的山洞前祭奠一番。

下邊,我着重談談武裝建設問題。

一九三七年下半年,魯南中心縣委屬蘇魯豫皖邊區特委上司,我任中心縣委宣傳委員。特委以徐州為中心,屬河南省委上司。魯南中心縣位于隴海與津浦鐵路“十字交叉”線東北角。縣委轄棗莊、臨城、滕縣等廣大地區。縣委機關駐地設在棗莊。特委給我們的任務是發展武裝。我們白天隐蔽,晚上工作,在這個地區發展武裝,有有利條件。峄縣朱道南拉起了自衛軍,另有一支回民支隊,滕縣董堯卿、王守寅分别拉起了武裝。我們分頭與他們聯系做工作。

一九三八年春,日軍占領臨城後,魯南各地又拉起一些小股武裝。滕縣的李樂平組織抗日義勇隊,一些地主、道會門也有自衛隊,開藥鋪的王元奎也有了隊伍。在這種混亂情況下,特委書記郭子化、組織部長張光中等研究決定,把魯南各地小股武裝合編為大的武裝部隊。郭子化在徐州國民黨第五戰區動委會李明揚那裡,取得“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的番号。特委派于化琪同志到李樂平那裡工作。經過一番宣傳、組織、發動,決定于五月一日在峄縣西北的墓山(今屬薛城區鄒塢鎮轄)、滕、沛、峄三縣武裝力量會師,合編為“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總隊長張光中,政委何一萍,參謀長童陸生,政治部主任王建新。總隊下設三個大隊:一大隊長謝文秀,教導員宋學敏,二大隊長于公,教導員渠玉柏,三大隊長劉景鎮,教導員沈春光。

何一萍走後,我任中心縣委書記。

第一總隊成立後,就在滕縣境内進行抗日、反頑等鬥争。滕縣的申憲武、劉廣田等是當時比較大的頑固勢力。在二次反頑鬥争中,何一萍同志犧牲,李浩然接任他的工作,任總隊政委。

義勇隊為什麼東進抱犢崮呢?在墓山會師時,就計劃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開展武裝鬥争,後來,在反頑鬥争中,我們感到自己力量不足,特委書記郭子化派王建新赴省委求援,工在彙報時,談到滕縣條件好,地面寬闊,背靠大山,有糧吃,有房住,便于建立根據地。但是,頑同勢力較強,請求省委派部隊支援。省委書記郭洪濤同志帶領四支隊來到滕縣,到滕後,首先打擊盤踞在馮卯的申憲武頑軍,我獲全勝。接着攻打東江的劉廣田部,嗣攻西集的頑同勢力。這次行動我們沒有攻克,反遭頑同勢力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形勢與我不利。弄得省委四支隊的同志吃住無着。在這種情況下,省委及四支隊決定撤走,原特委卻堅持要他們留在滕縣開展鬥争。省委與特委意見不統一,特委就派我、李浩然、張光中三人到省委聯系。到省委後,我被省委留下,李、張回到總隊。

一幾三八年七月,山東省委改稱蘇魯豫皖省委,原蘇魯豫皖特委劃歸省委上司。下旬省委決定,津浦路以東的魯南地區成立魯南特委,讓我做籌建特委的工作。原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所轄的徐州西部黨組織,與魯西南工委合并,成立蘇魯豫特委,王文彬任書記。八月,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奉命撤消。特委郭子化同志調省委任統戰部長。省委叫我動員郭北上。

省委和四支隊北上後,總隊在滕立足不穩,随後就進駐抱犢崮山區。為了應付局面,解決吃住,補充軍需,郭子化同志與國民黨專員張裡元交涉,把義勇隊第一總隊改為張裡元部的直轄四閉。名稱換了,但仍屬我黨上司。後來我們還改編了張裡元的兩個營,擴大了我們的隊伍、一九三八年十月,我們又将直轄四團改為八路軍蘇魯支隊。

一九三二八年十二月,蘇魯豫皖省委又改為山東分局。

一九三九年一月底,我帶着魯南特委機關的全體人員,進入抱犢崮山區。二月,在礦坑村正式成立魯南特委,我任書記,上司魯南人民進一步開展抗日、反頑鬥争。

宋子成回憶1937年在山東臨城堅持抗日鬥争、建立魯南特委的經過

宋子成同志簡介:

1912生,又名孫镒、孫采雲、孫毓賢,山西省文水縣人。193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任中共魯南中心縣委宣傳委員、縣委書記,邊區省委組織部組織科長,魯南特委書記兼社會部部長,山東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書記、社會部部長兼第三軍分區政委,魯南區黨委統戰部部長兼社會部副部長等。1940年12月任山東分局社會部教育科科長。後調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保衛部審訓科科長。抗戰勝利後,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兼警察局局長。1946年10月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1949年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組織部長。1950年7月後,曆任華東檢察院秘書長兼華東政法委員會秘書長、華東政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北京經濟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司法部教育司司長等職務。文革期間受到沖擊,文革後任重建司法部五人小組成員。在籌辦新中國政法院校、改革法學教育和教學管理方面作出了貢獻。2000年9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