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劍川古城——雲南大理紀行之十二

看罷劍川的沙溪和石寶山風景區,不能不感歎,有文獻名邦之稱的劍川,真是名不虛傳!

劍川的鄉村古迹如此聞名,劍川的縣城風景又如何?2021年7月19日下午4點,筆者從花園酒店住所出來,想去古城逛逛來一番體驗。

走進劍川古城——雲南大理紀行之十二

順一條街道到明珠坊左拐,再前行約百餘米,即到古城的一個大牌坊入口前。這個牌坊剛修成,上面的題字都還未寫。整個古城街道也似乎才開放不久,來往人不多。兩旁的門面也有許多空着。但街道看起來很整潔衛生。建築也古色古香,很有白族民居特色。在南北和東西向主街的交叉口一側,有兩塊訓示标牌,一塊寫着“劍川古城曆史文化街區”,另一塊寫着“街區簡介”。從這簡介中得知,此古城的街區劃定範圍為,東至古城東路,西至古城西路。南之古城南路,北至古城北路,總面積為35.71公頃。街區範圍内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處,州級文物保護機關2處,縣級文物保護機關7處,縣人民政府挂牌保護的曆史建築87處。

按照此簡介的提示,筆者順西向繼續前行約兩百米,見路旁有一“雲上鄉愁書院”,建築外觀很不錯,兩旁對聯寫着:“鄉心激意自古名邦多賢俊,愁城啟志始有文獻诏九州”。走進書店,看到各種圖書琳琅滿目,營業員乃一位穿白族服裝的美女。與其相聊劍川古城風景,美女告知曰,再往前不遠,你可看到一古樓,那地方就是古城精華之地。筆者遂出店,繼續往前行約百餘米,遠遠就見一棟古樓有4層飛檐翹角。走近一看,頂樓飛檐正中有一匾,寫着“劍陽樓”3個金黃大字,第三層飛檐正中寫着“文獻名邦”4個綠色大字。飛檐最下一層是敞開的半圓形戲台,約有兩米高,面積較大。台上有多支走廊柱子,上刻着多幅對聯。

走進劍川古城——雲南大理紀行之十二

在劍陽樓的前面,是一寬敞坪塔,兩旁有劍川圖書館等多棟建築。右側有長廊花園,綠樹成蔭,一條溪水從坪塔潺潺流過。左側的建築外,也有洗手池等設施。整體而言,這一帶即是西門街古建築群所在地。其建造時間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共有9個院落組成。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這些曆史建築群,即是雲南明代建築遺存中的傑出代表,也是劍川古城最初形成時期的重要标志建築物。

在西門街頭,還有一棟白族特色的建築,其正門額的匾牌上寫着“趙藩陳列館”幾個大字。兩旁對聯為“五位領袖齊贊譽,百年滇南一奇才”。走進才知,陳列館内列有趙藩、周鐘嶽等劍川籍5位傑出人物的生平圖檔展覽。劍川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曆史上出的名人不少。光明、清時代出的進士就有21名。據說,原古城内曾有“進士坊”“貞潔坊”等二十多處牌坊,後大都已毀。現在的古城南路,還可見一古牌坊,上書“進士”兩個大字。筆者來這街上,看那兩旁街道的建築,多為新修的仿古建造,各戶門前都有對聯張貼,如有一戶門匾寫着“好學私塾”,兩旁對聯是“耕讀家訓傳後世,勤奮學風銘千秋”,透顯出濃濃的曆史文化氣息。

在南門街内,還見到一報國寺,裡面有一天王殿,供奉着天王、彌勒等佛像,看起來金碧輝煌。而在古南門街的盡頭,見到許多古柳樹,其地風景别具一格,隻是目前許多建築還在修建之中。再回頭走向北門街,見兩旁披紅挂彩,店鋪較熱鬧。行人也略多,煙火氣息相對更濃。走到“張伯簡故居”前,見其大門關着,沒能進去參觀。其旁邊有一小店,專賣各類小吃。标牌上寫了紅糖糯米粑粑、牛打滾、酥油茶、米酒雞蛋、砍柴粑粑、手捏餌塊、白米餌塊、麻辣炸洋芋、香辣拌洋芋、香辣腸等幾十種小吃食物。因在此購買小吃的人較多,我忍住其香味的誘惑,還是另到回頭路上的一家面食店吃了一碗水餃,才對付了晚餐。

走進劍川古城——雲南大理紀行之十二

餐後再到新城轉了一會,見到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築處處皆有。在街頭一休閑處碰到一老人,筆者問其城内有哪些白族本主寺廟?老人說,有哇,城南的古城隍是金華“十八壇神”之首,城内的道教場所有金華古寺、武侯祠、滿賢林雷祖殿、西門外玄都觀、鬥姆閣等,這些寺廟都可去看看。劍川佛教阿吒力信徒也很多,農曆二月八的太子廟會最熱鬧,那一天縣城到處都是遊人。

走進劍川古城——雲南大理紀行之十二

聽老人這一說,我就想,這次計劃的時間比較倉促,老人所說縣城内的這些寺廟等古迹也沒都去看,但其實看過這古城,我也已體驗到,劍川文獻古邦的氣息确實很濃厚。劍川的新城面積也較大,七縱七橫街道,整體規劃也科學合理,道路建築都很新。而古城曆史悠久,房屋改造後,面貌也都已煥然一新。無論新城老城,看上去的文獻遺迹,也遍布很多。等到下次有機會再來,我還可好好去觀覽吧!

如此聊過又思考一會,天色就漸黑了。待街上華燈初上,我即告辭老人,慢慢又散步一陣,直到晚上9點,才回到酒店歇息。(原載2021年10月29日大理州白族學會微信公衆号《大理白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