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作者:野史日記

東漢末年,亂世驟然掀起,群雄逐鹿中原,以曹操、孫權、劉備為主的三國時期即将到來,曹操與東吳争霸之際,劉備趁機崛起,以荊州為立足點,強勢入主益州,形成最初的三足鼎立之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h1>

劉備此舉,讓曹操與東吳紛紛感受到空前的壓力,他們才發現,這位“一事無成”的劉皇叔,竟然是一條大器晚成的“蛟龍”,曹魏與孫吳紛紛采取行動,孫吳先手襲擊荊州,防止劉備做大,未來以荊州之地鉗制東吳。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曹操也敏銳地意識到,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對自己的威脅極大,想要限制劉備在益州的發展,就要搶先攻占漢中,控制劉備的“北大門”,率先取得“得隴望蜀”的優勢。

漢中對于曹操來說極為重要,但是對于劉備來說,更是不容有失。《三國志》中對于漢中與益州的關系說的很清楚,“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是以,劉備即便拼死也不能失去漢中。

于是,曹操陳兵漢中邊境,派出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一衆名将。劉備也不緊随其後,迅速放棄荊州戰場,暫時求和穩住孫權,帶着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名将進軍漢中。

至此,圍繞漢中的争奪,曹操與劉備擺開架勢,為進一步博弈做好準備。不過這盤棋不是兩個玩家,曹操和劉備都要面對一個坐擁數十萬人的漢中霸主張魯,此時此刻,張魯持何種态度對戰局十分關鍵。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根據《華陽國志》中的記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 贊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 魯勃然曰:[ 甯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遂委質魏武。”

面對曹操的瘋狂進攻,張魯來到巴中,此時劉備派人迎接張魯,他此刻其實隻有兩條路可走,投降曹操或者歸附劉備。張魯的選擇,讓很多人都很意外,他在困境之中,最終選擇投降了曹操。并且說出“甯願做曹操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的話來。

劉備與曹操相比,顯然劉備比曹操對張魯的态度更加“熱情”,曹操是刀兵相向,而劉備卻是“将迎之”。張魯作為漢中坐擁幾十萬人口的霸主,經營了幾十年,他顯然不是一個“草包”,那麼他究竟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h1>

喜歡三國的讀友們,可能對張魯的了解并不深,但是張魯确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名門之後,他的先祖是西漢名臣張良。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東漢初平二年(191 年),張魯在這一年算是正式起家,以五鬥米教的宗教首領身份,被當時的益州牧劉焉委以督義司馬一職,張魯接任以後,第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攻取漢中,自那以後,張魯在漢中便成為了真正的掌權者,他雖然名義是漢朝的官員,其實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霸主。

張魯不僅手握大權,而且還是五鬥米教的領袖,這樣特殊的身份,得到當時的益州牧劉焉認可,算是承認了張魯的獨立地位,劉焉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希望借助張魯來完善益州北部的防守任務,讓漢中成為外部勢力進攻益州的緩沖地帶。

很快,具有“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财 富土沃,四面險固”的漢中張魯便自己稱王了。隻不過好景不長,劉焉去世後,劉璋對待張魯的态度可與劉焉截然不同,他絕不允許自己的卧榻之側有他人鼾睡,是以劉璋對于漢中的态度很堅決,那就是奪。

劉璋的态度雖然堅決,但是面對漢中卻束手無策,他雖然有心奪漢中,但是苦于手裡無兵。于是,劉璋請劉備來益州助戰,劉備便堂而皇之的帶兵來到益州了。劉備可是雄主,請來了送不走,于是劉璋與劉備二人針對益州展開激烈的争奪。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劉備和劉璋打起來,張魯其實并不高興,反而憂心忡忡,趁他們打的熱鬧,迅速占據了葭萌關,這是益州通往漢中的主要關口。從此舉來看,張魯不管劉備和劉璋誰赢,他都做好了防範準備,因為張魯知道,劉璋有心奪漢中但是沒有能力,劉備則不同,他不僅有心奪漢中,而且也有實力奪取漢中。

張魯為什麼肯定劉備對于漢中的态度是奪,而不是像劉焉一樣共存呢?原因很簡單,諸葛亮的《隆中對》寫得很清楚。

天下 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 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 迎将軍者乎?

想實作“出於秦川”的計劃,自然就要占據漢中,是以張魯才早做準備。隻不過,張魯雖然聰明,但是面對曹操的強攻,他也無力回天。漢中夾在曹、劉兩家中間,而且二者都不會選擇與自己互為唇齒,都想吞并自己,張魯的岌岌可危,但是他其實早就為自己做好了謀劃。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裴松之對于張魯的謀劃說的很清楚,他認為張魯是“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陳壽對張魯的評價是,“去危亡,保宗祀”,簡而言之,張魯在漢中生死存亡之際,他選擇了保自己的宗祀。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 衆數萬人拒關堅守”,張魯想投降的決心其實早就有了,隻是他的弟弟不肯,是以漢中才出了重兵與曹操抗拒,後來失敗以後,張魯又“敗而後降”,在曹操處換來自己與子嗣的富貴。

是以,張魯投降曹操,其實是早有謀劃的投降,并不是因為一時之氣,更不是沖動之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h1>

張魯投降曹操和投降劉備一樣,都不能再繼續做自己的漢中霸主了,明明劉備對張魯更加熱情,他為什麼偏偏拒絕了劉備呢?

第一、劉備的“熱情”很虛僞

劉備占據益州之後,曹操與張魯在建安二十年秋七月,激戰于陽平關,而在此時,劉備軍隊采取的是“觀望”态度,直到4個月以後,張魯敗退巴西,此時,才有劉備“熱情”的派黃權前去相迎的一幕。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第二、劉備不需要張魯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荊州集團湧入益州集團搶奪權力份額,想要短時間完成對益州的掌控,站穩腳跟其實并不容易,劉備當時采取的政策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仁德”。

劉備沒有殺劉璋,而是給了劉璋富貴,“遷(劉)璋于南郡 公安,盡歸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軍印绶”,并且安撫劉璋曾經重用的人,并未對劉璋舊部進行清洗,反而給了他們格外的重視,讓他們依然官居要職。是以,劉備在益州才能快速确立上司地位。

張魯與他們不同,張魯與劉璋有不共戴天之仇,劉璋曾在盛怒之下,“殺魯母及弟”。劉璋與張魯的仇怨,自然也就發展成益州與漢中的仇怨。

是以,張魯投降劉備,不僅是張魯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劉備也不願意看到張魯投降,因為張魯到來會破壞益州和諧穩定。但是劉備為何還是熱情前去迎接呢?畢竟劉備不需要的隻是張魯,但是漢中還是他必須拿到的東西。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第三、張魯可能真不願意與劉備為伍

劉備進入益州,畢竟是劉璋求助于他,可是他還是占據了益州,雖然劉備留了劉璋一條命,但是劉璋已經失去的競争力,隻是劉備為了穩定益州走的一步棋。

最重要的是,當年馬超落魄投奔張魯,張魯很器重他,多次借他兵馬,隻不過馬超沒有什麼建樹,在張魯集團中生存不下去,最終轉而投奔劉備。劉備挖張魯牆角這件事情,張魯很生氣,不管怎樣,張魯算是有恩于馬超,是以張魯恨劉備在所難免。

劉璋和馬超都是厲害的人物,表面看似劉備能夠包容他們,其實他們都已經排除在了權力中心之外,劉璋自然不必多說,馬超雖然看似光鮮,其實也已經被邊緣化,官職雖高,駐守的地界其實還是在荊州管轄之下。

坐擁數十萬人口的張魯,為何甯願做曹操的奴隸,也不願做劉備賓客漢中成為漢末的“漩渦之眼”張魯處境艱難卻早有謀劃張魯為何拒絕“熱情”的劉備?

張魯如果投降劉備,混得不好的話,也就是劉璋的水準;即便是劉備厚待張魯,也就是馬超那樣的境遇。而且張魯還要面對益州舊部和馬超,甚至還要面對他不喜歡的劉備,這些都讓張魯無法接受。

無論是從大環境來看,還是從漢中的戰略發展來看,張魯以“保宗祠”的謀劃為出發點,與劉備都不太合得來,權衡利弊之下,張魯選擇了實力更強,發展更好的曹操,并且說了一句抒發自己内心的性情之言:“甯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