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批評子貢好議論别人。原文是,子貢方人(方人,譏評他人,即議論他人的錯誤和過失)。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子貢議論他人。孔子對他說:“賜啊,你就那麼好嗎?對這些情況,我就沒有這種閑工夫。”

孔子批評子貢是對的。因為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既然人不能成為完人,就沒必要去對他們做過多地議論,也沒必要去過多地指出他們的缺點。因為即使指出來,他們也不一定就能改正。因為人的有些缺點是一出生就自己帶來的,是不能自我克服的。既然他們不能改正,與其不斷地對他們指出,對他們指責,還不如随其自然,由他們自己發展的好。再說了,管别人的這些事情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孔子因為自己在埋頭做學問,是以他就說自己就沒有這種閑工夫。
現在的人也要遵從孔子的教導,即是要明白,人人都是有缺點的。既然人人都會有缺點,那就不要不顧自己的缺點,卻去緊盯着别人的缺點,一直絮叨數說個不停。而且這種絮叨不但沒用,而且還是有害的。對于人際關系,你過多地指出朋友的缺點,他不但改正不了,而且還會搞得他很沮喪。因為對于自己改正不了的東西,你叫他怎麼辦?你這樣對他要求,等于說是叫他全盤否定自己,重新做人。而全盤否定自己,他就不是他了,不是那個有自己缺點,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你的朋友了,而是另外的一個人了。
而對于孩子的教育,你隻能盡可能地去培養他的良好習慣,糾正他的錯誤。而對于他的小小缺點,比如好動,好吵鬧,多話等,能引導的就加以引導,不能糾正的,也不能硬性強迫。因為好動,好吵鬧本是他們的天性。如果給你壓制住了,他固然聽話了,但同時也會造成另一種缺點,就是他會變得壓抑,委屈,沉默。把一個孩子從一種有缺點,改造成有另外的缺點,家長們應該自己權衡和把握,自己究竟該怎麼選擇。
而對于夫妻之間,更不能互相指責缺點。因為前面說過,人的有好多缺點是從娘胎裡帶來的,是根本不能改變的。而作為夫妻的一方,你要麼接受,要麼放棄,别的無可選擇。你想改變對方,那是不可能的。再一點,即使是後天養成的不良習慣,也是長期積累形成的結果,要改變起來,也極其困難。如果隻是小小的不良習慣,而不是什麼惡習,還是由他去好了。不然,因為想互相改變對方而引發家庭大戰,即是不值得的。同時,要改變對方也是不可能的,而所有的結果隻能造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