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小鳥幫鳄魚剔牙、小魚給巨鲨帶路的故事?這種動物界“種間互助”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雞湯素材。但是我要大聲告訴你,這些都是——
假的!!!

那些看起來互相幫助、相親相愛的動物們,實際并沒有什麼道德覺悟,暗地裡可能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你跑,我也跑
要說動物界常見的“合作聯盟”,不得不提“共同預警”:鹿、羚羊等食草動物,吃草時經常與目光敏銳的鳥類、猴子待在一起。
比如在埃塞俄比亞山區,努比亞羱羊經常和獅尾狒一起活動。
埃塞俄比亞山區的努比亞羱羊和獅尾狒
它們是吃草的競争對手,但也“共享”對方的報警信号。當飛鳥或猴群中的哨兵看到猛獸時,會立即發出報警叫聲,鹿和羚羊一聽撒腿就跑。
聽着是不是感覺它們還挺團結?但實際上,鳥和猴子隻是在給自己的同類報警,碰巧食草動物也能聽懂它們的報警信号而已。誰也沒為對方付出什麼,其中一方得了利,另一方也沒吃虧。
鼠兔和鳥類的聯盟,或許要公平些。高山草原和草甸上的鼠兔,自己會打洞做窩,也不介意雪雀、地鴉等鳥類在自己的洞穴蹭住,這就是古人說的“鳥鼠同穴”。
鼠兔沒專門給雀鳥挖洞,雀鳥也沒專門為鼠兔報警,卻各取所需,實作了雙赢。
鼠兔和雪雀
拍攝:Craig Brelsford
不過有些鼠兔懶得自己打洞,會鑽到鼢(fén)鼠家裡當房客,就沒法雙赢了。鼠兔的個頭比鼢鼠大,住在鼢鼠洞裡亂挖亂建,往往導緻整個洞穴坍塌。
你想想,要是别人來你家做客,把你家拆了,這你受得了嗎?
鼢鼠氣歸氣,還得不停地收拾、維修。要是實在家被拆得太慘,它們也會被氣得棄巢而去……
幫别人吃蟲,順便吸點血
在動物世界,真正平等雙赢、不坑隊友的合作其實并不多。更多時候,是合作中的兩個物種,都盡可能地追求一己之利,設法隻占便宜不吃虧。
非洲草原上的紅嘴牛椋(liáng)鳥,總是站在水牛、斑馬等食草動物的背上,啄食它們身上的寄生蟲和皮屑,從中填飽肚子,算是完美的互利了吧?
牛椋鳥站在非洲水牛身上
然而紅嘴牛椋鳥絕非安分守己的小護士,它們在食草動物身上其實是一邊吃蟲,一邊吸血!
隻要食草動物不把它們趕跑,它們就繼續吸。被啄壞的傷口更易招引蚊蠅,又給它們增加了食物。甚至在築巢的時候,紅嘴牛椋鳥都不忘從食草動物身上“薅羊毛”回去鋪窩……
小河馬都要吓哭了
圖檔來源:Cater News
類似的故事,也在海洋珊瑚礁裡上演。号稱“魚醫生”的隆頭魚,以其他魚類身上的寄生蟲、壞鱗爛肉為食,常有大魚前來求護理。但這些道貌岸然的“醫生”,最愛吃的不是寄生蟲,而是“顧客”體表的粘液……
下圖是兩條裂唇魚(個頭較小的魚)在給海鳝清潔身體。裂唇魚是最常見的一種隆頭魚,因為能當“醫生”而很少被大魚吃。
海鳝:當時我害怕極了
幸好魚顧客也不是好惹的,如果某條隆頭魚“揩油”太過分,魚顧客就會猛烈掙紮、搖晃身體,周圍的其他魚們便知道這個“醫生”不靠譜,不來它這兒了。
于是隆頭魚也學精了:如果附近有很多顧客在圍觀,它們就規規矩矩;如果身邊隻有一個顧客,就偷吃粘液……
小魚鑽海參屁股裡了!
如果合作雙方能長期保持互利,它們就會共同演化,關系越來越緊密,達到“共生”關系。
生物學上的“共生”,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長期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也許會有意無意地合作,對彼此都有好處,也就是“互利共生”;也可能隻是各過各的,誰也不吃虧,稱為“共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方從中獲利,另一方卻隻能受害,發展到極端就是“寄生”。
舉個例子,一些種類的螞蟻愛吃“蜜露”,就和能分泌“蜜露”的蚜蟲、粉蚧等昆蟲結成共生關系。
“放牧”蚜蟲的日本弓背蟻
蜜露你知道吧,咱們前段時間剛講過(點選文末連結複習)。所謂蜜露,說白了就是這些昆蟲的便便,裡面富含糖、氨基酸和維生素等螞蟻所需的營養。于是螞蟻就像牧民保護奶牛一樣,會派“巡邏隊”保護這些蚜蟲、粉蚧,甚至冬天把它們搬到自己的巢穴裡。這樣一來,螞蟻獲得了食物,這些昆蟲則獲得了安全。
而從演化的角度看,其實是蚜蟲付出更多!好幾種被螞蟻“豢養”的蚜蟲,都演化出了一些适合螞蟻的生理特征。比如一些蚜蟲的肛門處有毛,可以形成更大滴的“蜜露”,被螞蟻搬運時也會本能地收縮身體。
更著名的共生例子,就是與海葵形影不離的小醜魚、寄居蟹和拳擊蟹了。
拳擊蟹:小拳拳捶你胸口
圖檔來源:roaring.earth
小醜魚藏身在大型海葵的有毒觸手中,被它們引來的捕食者往往成了海葵的美餐。寄居蟹、拳擊蟹則分别把小型海葵放在偷來的螺殼“房子”上,或是自己孱弱的螯肢上,進而有了強力的貼身保镖;無法自己移動的海葵,也有了到處覓食的免費船票。
但如果共生中的一方比較強勢,總能多占便宜,那可能就會轉向一邊倒的“寄生”關系了。有一類名叫隐魚的細長魚類,會從肛門鑽入海參的腸道内,在裡面長期居住,卻不給海參任何回報。
海參和隐魚
住在裡面也就罷了,在食物缺乏時,隐魚甚至會吃海參的内髒!
不過倒黴的海參也有自保手段:它們的内髒可以再生,遇到危險時還會施放“去髒術”——把部分腸道抛出體外,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
小鳥剔牙?不被吃就不錯了
最後我們再講講開頭的那兩個傳說。
傳說在非洲,有一種“牙簽鳥”跟龐大的尼羅鳄結成了好夥伴:它們飛到鳄魚的大嘴裡,給鳄魚清理牙齒縫中的碎肉、寄生蟲,鳄魚也不傷害它們……
這種說法早在古希臘那會兒就有,如今仍然出現在許多科普讀物裡。然而幾十年來,沒有哪個動物學家觀察到這回事,也沒有哪個攝影師拍下過确鑿的照片!
實際上,鳄魚的牙齒排列稀疏,并經常受到流水沖刷,齒縫裡應該存不下什麼殘渣。
對于沙灘上的鳥兒,鳄魚一般懶得去抓(反正也抓不住),任由它們在身邊活動,或許也偶爾會有膽大的鳥兒去啄食鳄魚嘴邊的肉渣、水蛭。經常給鳄魚當“牙醫”的鳥,目前來看是不存在的。
沙灘上,尼羅鳄與水鳥“井水不犯河水”。
還傳說在海裡,有一種“向導魚”跟兇猛的大鲨魚結成了好夥伴:它們總是遊蕩在鲨魚的嘴邊,給視力不佳的鲨魚帶路,吞吃鲨魚吃剩的殘渣,鲨魚也不傷害它們……
實際上,在鲨魚身邊确實經常圍繞着一些小魚,但它們和鲨魚之間,并非“狼狽為奸”的共生關系。
鲨魚确實眼神不好,但嗅覺極為敏銳,還能感覺獵物産生的水流和生物電,根本用不着“向導”。是以遊在鲨魚身邊的小魚,主要還是為自己蹭飯、求保護,頂多幫它清理一下體表寄生蟲。這隻能算很松散的聯盟,鲨魚得到的好處很少。
最典型的“向導魚”大名舟鰤,它們總是給鲨魚做跟班,一直跟到老。
伴随白鳍鲨的“向導魚”舟鰤
實際上,舟鰤追随的“老大”不光有捕食性的鲨魚,也包括那些濾食浮遊生物的鲨魚、以及吃海藻的海龜,甚至大型水母!舟鰤屬于鲹科,這個科裡的很多種類也會在小時候追随鲨魚,成年後才跟同類一起結群暢遊。
我們正式開啟投稿通道啦!
如果你對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貼近生活的博物知識感興趣,并有撰稿經驗,請直接發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經采用,我們會主動聯系你。
撰文 | 冉浩
微信編輯 | 謝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1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