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在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研讨會在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B座報告廳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以“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背景下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進一步總結探讨長江淡水漁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機遇,為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實作長江流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本次研讨會由華中農業大學主辦,現場出席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江開勇、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處長李巍、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鄭國蓉、科技部農村中心王振忠博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殷戰、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傑、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所長鄒桂偉、上海海洋大學副校長李家樂、武漢大學水生态研究所所長常劍波、澳華集團澳保公司總經理劉強等80多位行政主管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的專家學者代表。

■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楊少波緻辭
■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江開勇副局長講話
■ 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鄭國蓉副主任講話
■ 科技部農村中心王振忠博士講話
■ 全國水産技術推廣總站李巍處長講話
議題一:長江水生生物物種質資源和水環境資源保護、最優化利用的創新理念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曹文宣 院士:十年禁漁是長江生态修複的重要舉措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念完這句話後,強調長江生态環境修複刻不容緩,要把修複長江生态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态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寶庫。然而,随着經濟的發展,長江日漸繁忙。漁業捕撈産量一度急劇上升。曹文宣在報告中指出,白鲟、白鱀豚均已消失不見,中華鲟、江豚已達極度瀕危狀态,“長江三鮮”中的鲥魚已在長江絕迹,刀鲚資源嚴重枯竭,暗紋東方鲀已不形成魚汛,“四大家魚”的魚苗發生量發生顯著變化。他表示,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水域生态系統受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多種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酷魚濫捕是資源衰退最重要原因。例如,電捕魚法對水生生物造成毀滅性打擊、在湖泊耙螺蛳破壞水生植被、挖砂損害水域生态、其他損害水域生态因素(水電工程建設、江湖阻隔、環境污染)。
會上,曹文宣談到了他2006年時為何要建議“休漁十年”的原因。“禁漁期存缺陷,每年三個月的休漁期未收到保護效果。而禁漁十年,讓捕撈漁業退出長江及大型湖泊,一不會影響我國漁業的發展,二不會影響百姓對淡水魚的需求,同時能讓長江休養生息,漁業種質資源得以恢複,是保護漁業前途的必要手段。”
最後,曹文宣給大家講解了十年禁漁的目的和意義,并用一句話作總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 劉英傑 研究員:淡水生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優化利用
劉英傑在報告上,首先分析了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基本情況,并在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工作設想以及相關計劃策劃内容與進展方面和大家彙報了工作。
他針對水産種質資源優化利用提出了幾點思考。第一點,從研究利用效率方面看:以基礎理論為基礎、技術創新為核心、生産生态并重合理利用為出發點和着力點;充分重視颠覆性技術帶來的種業非線性發展的可能;降低“選擇成本”,協調配置資源和手段,提高研究利用效率。第二點,從産業發展趨勢對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需求方面看:關注、分析并順應品種結構調整與更新換代趨勢(主要養殖對象品種結構調整與産業優化更新工程);第三點,從種質資源利用産業效果方面看:良種良法并重,良種為核心,良法為依托的協調發展思路。
華中農業大學水産學院 張永安 教授:長江特色經濟水産動物種質資源評估及挖掘利用
長江全長6300Km,流經11省市,流域面積180萬Km²,7000多條支流;生境多樣性造成了豐富的水生生物多樣性。長江是水生生物資源的寶庫與漁業支柱,被譽為生命之河,有416種魚類,362種純淡水魚類,178種長江特有魚類。
會上,張永安和大家展示了關于長江流域特色魚類種質資源的調查評估,品種涵蓋了團頭鲂(武昌魚)、鳜、黃颡魚、泥鳅和中華沙塘鳢。這裡以鳜屬魚類為例,通過全面調查長江流域鳜屬魚類種質資源分布情況,建構了豐富完善的鳜屬魚類種質資源庫;完成翹嘴鳜、大眼鳜、斑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和高密度遺傳連鎖圖譜,多組分析解析了鳜魚吃活餌料的分子機制。
接着,針對長江流域特色經濟魚類的開發利用,張永安以鲂、鳜魚、黃颡魚、泥鳅、小龍蝦這幾個品種為例,和大家探讨了這幾類品種的種質資源創新和開發利用。報告最後,他談及了長江特色經濟魚類的保護與發展思考。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 陳大慶 研究員:河流水生态調查前沿技術及應用
我國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大的國家之一,總面積達1759.4萬公頃,内陸淡水水域以長江、黃海、黑龍江和珠江四大河流為中心,在全國範圍内分布有2800多個大小湖泊、5000多條大小河流以及衆多的水庫、池塘。
“漁業資源急劇下降、物種瀕危程度不斷提高、經濟水生動物遺傳多樣性喪失,種質混雜、生物入侵形勢嚴峻,使得‘水生态系統瀕臨奔潰’。随着國家政策變化(禁漁政策實施)和傳統調查技術局限性等問題與需求情況下,我們對前沿技術及應用進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正常網具調查、水聲學技術、環境DNA技術、超音波遙測技術、多普勒剖面測量儀、雙頻識别聲呐DIDSON、遙感技術、水下錄影機等。”陳大慶說道。
最後,陳大慶在理論突破、技術內建和産業示範這幾方面給大家闡述了漁業資源養護“十四五”展望。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産研究所 馮廣朋 研究員:長江流域湖泊漁業資源的綜合管理和科學利用
對于湖泊漁業資源的綜合管理,馮廣朋認為,要從創新禁捕管理執法手段;推動生态環境綜合修複;健全資源監測評估體系;提升漁業資源增殖水準;成立巡湖護漁隊,解決漁民就業這幾方面着手。
談及湖泊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馮廣朋表示,可從泊漁業資源管理政策前期研究;漁業資源為國家(全民)和集體所有資源;湖泊漁業資源限額捕撈、配額捕撈;國家和集體組織化經營利用,解決漁民就業;湖泊漁業資源綜合養護;湖泊漁業資源監測評估與回報預警;湖泊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考核這幾方面考慮。
接着,馮廣朋以查幹湖、千島湖為例,給大家分享了湖泊漁業管理與利用的經驗做法。最後,他和大家探讨了9種湖泊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的舉措。
議題二: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生态化、精細化、智能化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張啟發 院士:以“雙水雙綠”重塑“魚米之鄉”
病蟲危害與農藥、化學肥料的濫用、水資源與旱災、品質與産量這幾方面,成為我國作物生産的主要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農業科學家呼喚“第二次綠色革命”,即少投入,多産出,保護環境。
在報告中,張啟發給大家介紹了綠色超級稻GSR和雙水雙綠(稻作/養殖新模式)。他表示,稻田種養不僅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也為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潛力。例如,在“稻-蝦”系統中:廣闊的稻田為蝦提供活動空間,使蝦生長健壯;稻谷收獲後冬季田間淹水,稻稈可以為蝦苗提供栖息場所,對蝦苗孵化具有保溫作用;稻稈腐爛促進水體浮遊生物生長,既為蝦提供食物,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稭稈還田沖突;既有利于對稻稈的消化利用,還殺滅殘存害蟲,減少次年蟲源,降低蟲害;蝦的排洩物為稻提供有機肥料;蝦的存在制約了農藥化肥的施用。可見,這種“蝦-稻”互利共生體系能有效地實作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态平衡,具有引領農業生産模式變革的巨大潛力。
兼顧長遠發展和目前需求,在新時期的稻之道,張啟發指出,中國農業正在發生前所位未遇的深刻變革,我們的使命是适應新需求;研制新技術,培育新品種;打造新産品,延伸産業鍊;創造新模式;促進新消費和引領新潮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劉家壽 研究員:大水面生态漁業——關鍵技術與發展構想
劉家壽在報告中提到,大水面漁業發展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必需確定大水面增養殖是利用天然餌料資源的生态漁業。他認為,長江流域胡庫漁業,不能一禁了之,禁捕/養不能解決大水面的生态問題。要通過高效均衡利用湖泊天然餌料資源,發揮漁業控藻和淨水等生态功能,達到環境保護和漁業增效的雙赢。
劉家壽分别講解了自然增值技術和人工放流增殖技術這兩種關鍵技術,在關鍵技術的綜合應用方面,他以梁子湖群為執行個體,自2016年以來,投放濾食性魚類(鲢、鳙)以控制藻華;增殖和放流食魚性魚類以控制小型魚類、培植浮遊動物;嚴格控制草食性魚類和底層擾動性魚類;增殖大型底栖動物——螺、蚌。得到了不錯的示範效果,沉水植物覆寫率超過70%以上;恢複水生植物16種;目前全市163個湖泊,牛山湖是唯一一個水質達到Ⅱ類的湖泊;梁子湖南北咀示範區水質明顯優于對照區;魚類生物多樣性恢複,如今已恢複3種鳑鲏。
最後,他提出了大水面生态漁業的發展構想,簡單概括為四點,标準化生産,協同化利用,智能化管理,融合化發展。
華中農業大學水産學院 李大鵬 教授:池塘工程化綠色生态養殖模式創新
會上,李大鵬介紹了協同推廣項目的實施方案,并歸納了項目的6個主要成效:一是促進稻田“兩減”,養殖尾水“零排放”;二是協同推廣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三是示範效益明顯,産業帶動輻射能力強稻蝦模式;四是促進長江漁民轉産轉業,助推精準扶貧;五是推動産業調整,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六是加強品牌建設,科技成果頗多。
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 譚鶴群 教授:工程科技創新推動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高品質發展
“必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相結合,以高品質發展為主線,加快技術創新和工程內建,依靠政策賦能、技術賦能、資本賦能,增強淡水漁業發展新動能。全面提升漁業生産機械化、智能化、标準化、綠色化、産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準。”譚鶴群說。
關于淡水漁業工程技術創新,他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加強組織上司,加大政策支援力度;二是有組織地開展淡水漁業工程技術創新。
議題三:保障職業漁民上得了岸、站得住腳、平穩轉産、安居樂業的政策措施與建議
武漢農業綜合執法支隊 王文高 支隊長:長江禁捕、漁民上岸、武漢在行動
夯實“不想捕”基礎,營造“不能捕”氛圍,湖北武漢全力做好長江禁捕退捕。武漢市禁捕範圍包括150.5公裡的長江幹流、72公裡的漢江幹流和總面積330.25平方公裡的4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
王文高談及了幾點主要作法:一是以人為本,精準施策,打牢“不想捕”的基礎;二是部門關聯,聯合執法,形成“不敢捕”的态勢;三是有效引導,廣泛宣傳,營造“不能捕”的氛圍。
“武漢此前已有多年未見江豚,但今年8月以來武漢江段多次發現江豚活動痕迹。”王文高說,下一步,政府部門還将聯合科研、公益機關啟動“江豚回歸江城”工作,綜合推動長江“四非”整治,加大長江魚馴養産業發展。
澳華集團澳保公司總經理 劉強:促進長江經濟帶淡水漁業綠色高品質發展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會上,劉強對國家十年禁捕政策表示支援。他表示,一方面,十年禁捕會促進水産行業大發展;另一方面,不禁不行,生态環境保護關乎國家和人民未來。但禁捕也帶來一些問題,如:漁民安置、消費需求缺口等。劉強認為,大力發展水産養殖是唯一解決方案。不過,發展水産養殖中發生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思考,例如,水體污染問題、養戶賺錢問題。他表示,飼料企業有責任深度參與解決,方法是堅決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推動養殖發展,也是為了配合國家保護生态環境的大政方針。“澳華正因為有這個理念,是以迎來了大發展。”最後,他給大家介紹了澳華的理念和發展。
■ 參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