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内蒙古博物院——綏遠城将軍衙署——五塔寺
1.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中心,博物院的展廳大樓造型别緻,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淩空奔馳的駿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與騰飛,是自治區标志性建築之一。博物院的展廳大樓有四層,其中二、三、四層用于展覽服務。院内目前有四個基本陳列,分别是《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陳列》、《内蒙古曆史文物陳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陳列》。
遊客在展廳大樓的二樓,能夠了解到内蒙古遠古時期的生态環境。這裡陳列了不少動植物的标本和内蒙古地質礦産标本,其中的查幹諾爾龍、猛犸象和披毛犀這些史前動物的巨大化石骨架一定會令你歎為觀止。
三樓的陳列是整個博物院的亮點,具有鮮明的草原民族氣息。你能夠觀賞到戰國時期的匈奴王鷹型金冠,這是目前國内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同樣是戰國時期匈奴的咬牛紋金飾牌;元代的黃金馬鞍“卧鹿纏枝牡丹紋金馬鞍”;遼代的“錾花銀盞托”等等。這裡的展出文物都出自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
你可以在三樓的蒙古族通史陳列中,了解到蒙古族從起源到蒙元時代再到明清時期近千年的完整脈絡。在這裡還能通過文物陳列,感受到生活在内蒙古地區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北韓、漢等八個民族的生産生活、風尚禮儀、宗教信仰等風俗。
當你來到博物院的四樓,這裡的陳列會讓你清晰地了解蒙古族的服飾、蒙古族歌舞和蒙古族的馬鞍文化。博物院的四個基本陳列被分割為15個展廳,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性地挑選展廳聘請講解員。

2. 綏遠城将軍衙署
綏遠城将軍衙署,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樓西側。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清王朝為鞏固西北邊防,在呼和浩特舊城東北2.5公裡處另築新城1座,駐屯滿洲八旗官兵。雍正十三年(1735)動工興建,乾隆四年(1739)建成,命名為綏遠城,設綏遠将軍統領,并管轄漠南蒙古王公及大同、宣化之駐軍。
綏遠城将軍衙署按一品封疆大吏衙署格式營造,占地15000平方米。門前有高大的影壁,門側立石獅1對。院内廳堂3進,前為大廳,兩側為東西庑堂,大廳後為公廨,後院為将軍私邸。衙署經過多次修繕,大緻保持原有布局。
3. 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慈燈寺,位于呼和浩特舊城東南,五塔隻是慈燈寺内的一座佛塔。曾經寺院建築全都坍塌隻剩下這座佛塔,是以才有後人得知此處有寺院,重建時便名為五塔寺。五塔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發源地。
五塔寺的南面面對五塔寺廣場,入口也在此處。五塔寺布局是典型的漢族的中軸線特色,中軸線南北走向,兩邊嚴格對稱。寺内共分為三個院落,分别是南邊的三世佛殿院,中間的文化展院和北邊的慈燈寺院。五塔寺的面積不大,縱深僅有150米左右。
從五塔寺南門進入寺院,園内靠南處兩邊各有一座白色小塔,具有藏傳佛教特色。正對面是三世佛殿,三世佛殿在建築上既有漢族宮殿的特色,又有少數民族和藏傳風範,這也是整個寺院建築的大體風格。
穿過三世佛殿後來到中間的院子,對面的建築上清晰大字寫有“呼市召廟文化展”。在召廟文化展建築内部,左側的牆上挂有曆史上的宗喀巴等人像,右側列有我國現存金剛座舍利寶塔召廟圖,展現了呼和浩特召廟文化的淵源流長。
然後來到北邊的院子,院子中間是慈燈寺的大殿,大殿背後便是舍利寶塔。這座舍利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參觀五塔寺時不光可以在外面觀看,還可以上到塔座頂上,俯視全寺,視野不錯。
在舍利塔背後的北牆處有一座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畫有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呼和浩特的風俗民情哦
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區和晉北、陝北、河北張家口等地的民間小戲。其原始曲調為當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演變的唱腔【打櫻桃】、【壓糕面】、【打後套】等,由晉北民歌演變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簾】等,由陝北民歌演變的唱腔【送大哥】、【十裡墩】、【繡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變的唱腔【阿拉奔花】、【王愛召】等,冀北民歌【十對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則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
以呼和浩特為界,二人台的風格流派有西路與東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標頭市、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區、忻州地區;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烏蘭察布盟、雁北地區、張家口地區。二人台傳統劇目多以描寫勞動生産、揭露舊社會黑暗、歌唱婚姻愛情等為主要内容,另有部分神話故事和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錢》、《打櫻桃》、《打後套》、《轉山頭》、《阿拉奔花》等劇目,東路二人台有《回關南》、《拉毛驢》、《摘花椒》、《賣麻糖》、《蘭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碼戲、帶鞭戲與對唱三大類。硬碼戲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較好的嗓音條件;帶鞭戲注重舞蹈表演;對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黃河中遊兩岸及長城内外的農區,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給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近年來随着老藝人的離世,許多曲目、劇目瀕臨失傳,急需搶救、保護。
爬山調
爬山調也叫爬山歌、山曲兒,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的一種傳統短調民歌,有後山調、前山調、河套調之分。後山調流行于陰山北麓,旋律高亢悠長,音程跳動大;河套調流行于巴彥淖爾盟河套地區,旋律優美,感情細膩;前山調則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點是兼有後山調與河套調之長。爬山調的結構與信天遊、山曲相近,多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曲調則有漢族與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2008年6月7日,爬山調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據了解,從明、清放墾以來,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北、山東、陝西等地區遷來,也帶來了故土的文化藝術,在融合河北民歌、山西大秧歌、山東快闆書、陝北信天遊語彙和形式的基礎上,吸取了蒙古族長調的某些元素,進而産生了具有當地藝術風格的爬山調。流行于武川縣境内的爬山調其特點是旋律高亢悠長,音程跳動大,而演唱方式又分室内室外。[1]
藝術特色
爬山調的音樂大都高亢粗犷。它的曲調常以其流行的地區命名,如“河套調”、“後套調”、“土默川調”、“大青山調”、“伊盟調”、“河路調”等。歌曲的結構短小而富有變化,以上下兩個樂句8個小節構成的樂段為它的基本結構形式。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複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複。為了加強表現,它常常運用加襯、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有的曲調長達十幾個小節,有的把一句變成兩句,發展成為具有複樂段性質的變化結構。
爬山調的曲調以五聲或六聲的徵調式為最多,商調式、羽調式次之。歌曲的曲調、節奏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地說,流行于平原地區的爬山調(如河套調和土默川調)節奏比較勻稱規整,旋律的起伏比較小、音域比較窄,音調平和柔美;而流行在山區的爬山調(如後山調)節奏則自由多變,旋律跳進多、起伏大、音域廣,音調高亢挺拔,熱情奔放。
它的節奏較有規則,拍節較為固定,句式為典型的上下句結構,每句字數不等,這就構成了這種短調民歌簡單而又不呆闆,铿锵頓挫的語句特點。節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長音,旋律上多用大調,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調相同,隻有後半句有所變化。
它的曲調常以其流行的地區命名,歌曲的結構短小而富有變化,以上下兩個樂句8個小節構成的樂段為它的基本結構形式。兩個樂句大都是變化重複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完全不變的重複。為了加強表現,它常常運用加襯、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節奏拉寬等手法,使樂句的句幅延伸,結構擴充。有的曲調長達十幾個小節,有的把一句變成兩句,發展成為具有複樂段性質的變化結構。爬山調的曲調以五聲或六聲的徵調式為最多,調式、羽調式次之。旋律的起伏比較的爬山調(如後山調)節奏則自由多變,旋律跳進多、起伏大、音域廣,音調高亢挺拔,開闊奔放。
由于内蒙古西部地區和山西西北部為鄰,是以流行于内蒙古西部的爬山調和流行于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的關系密切。在這一帶蒙漢雜居區的爬山調中又常含有蒙族民歌的音調。
爬山調常用比興、誇張等手法,最值得稱道的是演唱者的即興性,想到什麼就唱什麼,看到什麼就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而且所唱的内容還要合轍對稱,上口押韻。歌詞語言多用鄉土重疊詞,顯得格外親切生動,具有靈巧幽默的藝術風格,動人心扉,有着濃厚的山野風味。
爬山調樸實無華、平中見奇,既是塞北地區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又是這個地區社會曆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字裡行間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愛,以其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泥土氣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哦,大家記得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