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愛蓮女兒陳妤
11月21日,舞蹈家陳愛蓮去世,社會各界紛紛緬懷這位傑出的舞蹈家。在陳愛蓮家鄉廣州番禺辦學33年的郭蘭英說起陳愛蓮:“我們同僚多年,感情很深。我知道:舞蹈已經融入她的靈魂,融入她的血液,她無愧于摯愛的舞蹈事業!”著名舞蹈家白淑湘說:“舞蹈是她,她就是舞蹈。”
陳愛蓮的二女兒陳妤也是一位舞蹈家,她對記者說:“媽媽的離開,對我和姐姐來說真的損失很大,因為太突然,很多要做的事情都沒有完全展開。媽媽給予我們生命,在事業上她是我們的恩師。她不僅是‘家’,更是一個女神,是讓我們永遠仰望着的女神。她特别美,對事業追求完美和極緻。”
陳愛蓮祖籍番禺,1939年8月28日(農曆七月十四)出生在上海老城廂,父親陳錫康在警局工作。按照番禺舊俗,夏日以蓮花山賞蓮為樂事,為寄托鄉誼,陳錫康給夏日出生的女兒取名“愛蓮”。當然,對熟悉中國文化的人來說,千古佳篇《愛蓮說》将文人的高潔凝內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兩句話,這也應該是父親給女兒取名的寓意。陳愛蓮從小就被父親帶着去聽戲,那時候,各種戲在上海都可看到,而電影則更洋氣。受這種氛圍影響,聰明伶俐、好說愛動的愛蓮就萌生了當演員的願望,甚至得到電影公司招募小演員的消息,父親還帶着她去試鏡。
然而,1949年陳錫康突然病故,身為紡織女工的母親思夫心切也随即離世。昔日父母的掌上明珠瞬間淪為孤兒,陳愛蓮和妹妹陳美麗變賣家當,還不得不撿垃圾維生。好心的街坊就将兩個孩子送往上海一心教養院。這段經曆雖然隻有四年左右的時間,但成了陳愛蓮刻骨銘心的記憶,她的自傳也據此為名——《我是從孤兒院來的》。
1952年,北京專家到上海孤兒院選拔舞蹈幼苗,13歲的陳愛蓮以一段《找針》獨幕喜劇被選中。到了北京,陳愛蓮有機會看到蘇聯影片《芭蕾舞大師》。彭丹在《陳愛蓮:舞蹈融入了我的生命》中曾提及陳愛蓮說過:“這給我上了非常好的一課,我認識到了舞蹈是什麼,它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演,意會而不直白,它展示形體各方面的美,讓你來認識、享受。”
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她成為第一期學員。因為夢想着做“中國的烏蘭諾娃”,陳愛蓮比别的同學更加勤奮。别人6點起床練功,她5點半就起來了,起霸、趟馬、踢腿、下腰、跑圓場……日複一日,從不間斷……
20歲,主演中國第一部民族舞劇《魚美人》
1959年,即将畢業的陳愛蓮參加了舞劇《魚美人》的排練。《魚美人》講述的是生活在海底世界的魚美人,愛上了人間獵人。魚美人聰明善良,獵人勤勞勇敢,但這份天造地設的愛情遭到山妖的破壞。最後經過人參老人幫助,魚美人和獵人結成伴侶,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理想。該劇由中央音樂學院吳祖強、杜鳴心作曲,蘇聯專家彼·安·古雪夫任總編導。在學校的幾年中,陳愛蓮盡可能多地學習了各種舞蹈技巧。被譽為西方芭蕾舞标志的“立足尖”,陳愛蓮也大膽地學習,并融彙在魚美人的塑造中。
當大幕拉開,魚美人從深海遊浮而來,魚的輕盈與靈動,陳愛蓮自然使用了“立足尖”技巧。魚美人正沉醉于海岸邊的人間景色,有人來了,她趕緊躲起來:隻見青年獵人迎着朝陽開始勞作。魚美人被獵人吸引,春心萌動,生出無限愛戀。魚美人的獨舞表達着對人間、對青春的憧憬,“足尖”能喚醒腳步的飄逸感進而呈現魚的自在與靈性。陳愛蓮的闡釋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民族舞專業表演《魚美人》,芭蕾舞專業表演《天鵝湖》。兩台節目演出之後,普遍的觀點是:《魚美人》超過了《天鵝湖》。陳愛蓮多年後曾對媒體說,這種“超過”表現在演員的二度創作上。按照芭蕾舞的跳法不行,純粹跳死闆的民族舞也不行。“立足尖”不是東西文化的主要差別。她說:“有一個特别膚淺的看法,認為立足尖就是西方芭蕾,不立足尖就是東方芭蕾。其實這隻是技術問題,我認為足尖隻是一個技巧,合适用就可以用。”學舞蹈應該是全科綜合訓練,中國古典、西方芭蕾、中國民族民間、西班牙舞和意大利舞都應該懂。在《魚美人》中,陳愛蓮演一條中國的魚,她把各種舞蹈技巧融會貫通,為的是塑造“中國魚”形象。于是,作品就有了中國風韻。
《魚美人》首演時,陳愛蓮因身體不适有了畏難心理,想讓B組主演上場。編導卻堅持讓陳愛蓮首演,并說:“《天鵝湖》不成功都沒關系,《魚美人》是一部新作品,如果演員演繹不成功,就等于整部作品不成功。”基于編導的信賴,陳愛蓮堅持演出并取得圓滿成功,也成為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傑出的舞蹈家。陳妤告訴記者:“《魚美人》是中國第一部民族舞劇,媽媽出演主角魚美人。之後,又演了中間的大反派美女蛇,這都是她非常成功的藝術塑造。”
此後,專業的藝術團體都排過《魚美人》,純芭蕾舞顯得僵硬而無中國味道,純中國古典舞顯得飄逸感不強。陳愛蓮在20歲塑造的魚美人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民族舞劇的經典。
23歲,古典美人《春江花月夜》征服全世界
《魚美人》成功了,陳愛蓮留校了。1962年夏天,她正埋頭備課,老師楊宗光告訴她一個好消息:“芬蘭赫爾辛基要舉行世界青年聯歡節,其中有舞蹈大賽!”從獲得消息到正式比賽,隻有兩個月時間。陳愛蓮本以為是老師楊宗光要參加比賽,誰知道楊宗光是來鼓勵陳愛蓮參加。楊宗光說:“毛主席說:你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歸根到底屬于你們的。”為了讓陳愛蓮順利出國比賽,胡耀邦特别準許了陳愛蓮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
遠赴赫爾辛基,陳愛蓮準備了獨舞《春江花月夜》。這段舞蹈的基調來自同題唐詩,原詩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舊有的琵琶、古琴曲中,都有寂寞孤楚的《春江花月夜》表達千古之思。而獨舞《春江花月夜》為觀衆營造了這樣的一份古遠的意境:“春日鳥語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重疊疊。甯靜的夜幕下,鳥兒撲翅飛去……”
陳妤說:“《春江花月夜》起初的演員有好幾組,媽媽可能都在五組以後了。但是她特别認真地對待,她并沒有說:‘我不是A角,我就随便跳跳得了。’不,她特别認真。一次演出,别的演員都不在,隻有她在。結果就讓她跳,一跳就成了她的,就定位她跳了。這件事對現在的年輕人是非常好的正能量引導。媽媽經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
《春江花月夜》中,陳愛蓮把自己的思緒送回唐朝,和張若虛對談交流。表現在舞台上的,是一位典雅的女子在春夜裡于江邊明月下,回眸故人,向往愛情。霓裳一襲,羽扇輕盈,通過“聞花”、“照影”、“聽鳥鳴”、“學鳥飛翔”等細節,表達了《春江花月夜》的寂寥和萌動。
陳愛蓮後來回憶說:“1962年,我去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在火車上一天練三遍功。因為我不是跳民間舞,我都是玩腰玩腿玩技術的,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衆知道。我要是一個禮拜不練功,那我這次比賽怎麼可能拿四個金獎?有三個金獎都是要技術的。為什麼要一天練三遍呢?因為車廂太小了,我在車廂的過道裡練,練一遍的活動量根本達不到,必須上午一遍,下午一遍,晚上臨睡前再一遍,才能湊合保持水準。”
正是這種執着,在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中,《春江花月夜》獲得了金質獎章。
40歲,強大的意志力成就《文成公主》
有了孩子之後,陳愛蓮還是一心撲在事業上。陳妤回憶說:“小時候,我和姐姐不完全了解,覺得她離我們特别遠,不像人家的媽,孩子随時可以肆無忌憚去撒嬌。都說女兒要慣着養,在我們印象中這種東西比較少。從小,她管我們比較嚴,而且都是很冷靜的管理。她的愛有點兒像老師,不太像媽。我們一直感覺這個媽不親,可能是别人的媽媽,對别的孩子更好一些,對我們倆就更兇一些。老覺得這個媽特别厲害,怎麼跟别人家的媽不一樣?一直到我三十幾歲,她跟我有一次深刻的談話。她說:‘我對你們姐倆的愛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不是小愛,而是大愛。我希望有一天你們會明白。’我當時實在是不太了解,因為我覺得其實我就想要小愛。什麼大愛,太累了,擔子太重,而且我也沒感受到那種愛。我真正生完兩個孩子當了媽媽以後,一直跟在媽媽身邊去管理學校的事情,我才發現她所說的小愛與大愛的差別,其實她真的很愛我們。”
責任在肩又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陳愛蓮迎來了“第二個春天”。經曆過更多的坎坷之後,她對舞蹈與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1979年,為向國慶三十周年獻禮,陳愛蓮供職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了舞劇《文成公主》。彼時陳愛蓮已經40歲了,她要挑戰全新的角色。
文成公主生活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因和親吐蕃而成千古傳奇。故事發生在641年,那年文成公主16歲,曆經千辛萬苦遠嫁松贊幹布。她不是一條魚,也不是多愁善感的唐代少女,她是有擔當有責任的“和平使者”。剛剛經曆過“文革”,陳愛蓮對“和”有不一樣的了解,對“和”的“使者”充滿了敬意。
舞劇《文成公主》第一場叫“智認公主”,各地婚使雲集長安大明宮辨認文成公主。松贊幹布的婚使講述松贊幹布折箭的故事感動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讓他認出了自己,于是唐太宗許婚。而第二場“辭親壯别”,文成公主離開唐宮,唐太宗灞橋送别。接着有“建閣迎親”“擲鏡赦登”等情節,布達拉宮就是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至今成為雪域高原文明與和平的象征。
劇中,陳愛蓮就是唐公主,雖然不說一句話,但是她用纖麗雍容的舞姿來表現人物性格與平和澄明的内心世界。1979年《文成公主》獻禮表演,創作獲二等獎,表演獲一等獎。當劇目成為“二十世紀舞蹈經典”時,最高的榮譽屬于主演陳愛蓮。
陳妤說:“《文成公主》排練的時候,媽媽身體很不好。但是她用強大的意志力完成了演出。那時她一會都站不住,最後卻能跳下整場來。她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夠有的。媽媽經常說,成功并不難,難的是要堅持住,而且要能咬得了牙。”
42歲到80歲,她是不老的“世外仙姝寂寞林”
1981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改編中國文學集大成者《紅樓夢》為古典舞劇,由陳愛蓮首演。那年,陳愛蓮42歲了,她會不會因為年紀太大而把14歲的林黛玉演成中年婦女呢?面對質疑,陳愛蓮刻苦研讀原作,還因為她身世獨特,讓敏感而弱不禁風的黛玉“活”在了舞台上。
觀衆為什麼會喜歡陳愛蓮飾演的林黛玉呢?陳愛蓮說:“我特别突出她内心陽光、好的東西。在我看來林黛玉有四氣:一是由绛珠仙草幻化而來的‘仙氣’;二是出身鐘鳴鼎食之家的‘貴氣’;三是滿身的‘才氣’;四是招人喜歡的‘人氣’。”幾輪演出之後,陳愛蓮的黛玉得到了全社會的褒獎。
豆瓣評論說:“舞劇《紅樓夢》着重運用了傳統的古典舞蹈素材,形成了獨特的典雅清淡的舞劇風格。她抛開了一般舞劇慣用的宏大場面,大幅度的跳躍,而運用了中國古典舞蹈中的素材,如圓場、水袖、花梆步等典型的中國古典舞動作,進而為寶、黛、钗的舞蹈形象的确立奠定了一個有時代特征的基礎。成功地塑造了大家所熟悉的‘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林黛玉及‘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賈寶玉藝術形象”
1989年,“陳愛蓮藝術團”成立,陳愛蓮出任團長。1995年,“陳愛蓮舞蹈學校”正式創辦,陳愛蓮出任校長。成立學校,陳愛蓮想着要培養中國舞傳承人,把她身上的技能傳承下來。那時女兒陳妤年輕而任性,雖從國小習舞蹈,但有幾年的時間沒有在舞蹈事業上持續耕耘。陳愛蓮就找陳妤談話:“你别老‘拉抽屜’,你這麼好的條件就把自己放棄了?你看,媽媽現在辦了一個學校,我覺得你在舞蹈事業上條件非常好,有表演能力。如果不出來挺可惜的。”
陳妤還知道媽媽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想做成“舞蹈世家”。想把女兒培養成接班人,在舞蹈的事業上接她的班,跟她一樣繼續跳,持續跳,不能停,不能改行。陳愛蓮鼓勵女兒陳妤:“我覺得你還應該回來繼續跳,你完全有這個條件。”
辦學後,學員們不能隻是訓練基本功。陳愛蓮和女兒說:“真正傳承古典舞或者中國舞,應該上劇目,還不僅僅是小劇目,因為小劇目面窄。上大劇目,在舞台上實踐,對學舞蹈的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樣,陳愛蓮藝術學校從小就學會怎麼表演,并能在舞台上表演去感染觀衆人。”
起初,陳愛蓮想恢複趙青主演的《寶蓮燈》,因為女兒表演《長綢舞》非常好,陳愛蓮就說:“演三聖母,你正好能把甩長綢的絕活兒傳承下去!”陳妤回憶說:“媽媽當時并不是自私地說,你跳我的節目。她認為我們應該把中國舞裡最好的東西都發揚下去。”
聽了媽媽複排《寶蓮燈》的建議,陳妤想了想,和媽媽說:“那咱們幹嗎不排《紅樓夢》呢?第一,這是你的經典之作,你能帶我,這樣不更好嗎?”于是,母女倆意見一緻了,1996年就啟動複排《紅樓夢》。
陳愛蓮是A組林黛玉,女兒陳妤是B組林黛玉。這樣母女同飾一角。報紙上贊揚陳妤的報道多起來了,陳愛蓮反複提醒女兒:“不能别人誇你,你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千萬不能翹尾巴。”
1997年,在《紅樓夢》首演16年後,58歲的陳愛蓮投資100萬元複排《紅樓夢》并在全國巡演。這年我在《音樂生活報》做記者,采訪了這台演出。多年後陳妤回憶說:“畢竟58歲了,當時輿論說我媽媽霸着舞台不下來,她挺傷心的。但是觀衆都願意看她跳林黛玉,我這個B角機會就少。媽媽說:‘這樣,你跳薛寶钗怎麼樣?這樣咱母女同台就由同飾一角變成母女同台演情敵,怎樣?’我也覺得挺有意義,挺好玩兒。”
由此,《紅樓夢》成了陳愛蓮能夠一直跳下去的一部舞劇。陳妤說:“她越演就越融到血裡去了,黛玉變成‘活黛玉’。甚至有人說,如果她死了,就再也沒有黛玉了。”
81歲,不進行任何有創傷的搶救
2020年春節之後,陳愛蓮日覺食欲欠佳。到了年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一直沒有胃口。即使這樣,當學校開學,她照樣上課、練功。9月28日,她還去通州參加了文化部老部長高占祥的繪畫、木刻、攝影、書法展開幕式。她說:“我身體不舒服也一定要出席,朋友就是要互相支援。如果明天不去,我就會倒在床上了。”她身邊的人說,這是她人生最後一次出場與登台。此後,她去了醫院,從天壇醫院到人民醫院。結果是胃癌晚期并骨轉。
友人喬智正在編一本關于陳愛蓮的畫冊,他儲存了陳愛蓮10月11日、14日的幾條微信。在醫院的陳愛蓮說:“等過些日子一定再聚聚,找一可以演唱表演的地方,邊吃、邊唱、邊跳、邊朗誦、邊潑墨。藝術氛圍濃一點,串行、跨行表演的、出洋相的都可以,隻要能開心就好。……估計還得再有幾項檢查,才能綜合會診,做出比較合适的調理和治療方案。我真的是難得有這麼強制性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清靜機會,我就抓緊來享受一下吧!”
11月18日傍晚,陳愛蓮對女兒陳妤說:“我扛不過多久了,我要走了。畫冊一定要出得光彩、亮麗,不能黑的、暗的。”19日,陳愛蓮開始發燒;20日中午不能說話了。家屬和醫生尊重陳愛蓮願望:“不進行任何有創傷的搶救。”
21日0時59分,陳愛蓮辭世。在她彌留之際,家人為她換上表演《春江花月夜》的霓裳。陳妤說:“媽媽離開了,我覺得她隻是在肉體上的一種離開,她以另一種形式繼續陪伴着我們,因為她已經升華成了一種精神——愛蓮精神!”真的,這次是舞仙歸位,從此她去天堂裡“起舞弄清影”了……
文/劉紅慶 供圖/喬智 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