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作者:漁人劉文俊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魚體身上或者鱗片上有"血"點、血斑、紅斑現象,一般情況下就是發生了魚類的大型寄生蟲---錨頭鳋(蚤),又稱叮蟲病、針蟲病,或稱蓑衣病,因為錨頭鳋嚴重暴發時,蟲體布滿魚的體表象披了蓑衣一樣。鳋,按現在讀音是騷亂的"燒",蚤,讀音為水蚤的"早",是以,按照讀音的不同,應該是"錨頭蚤"的稱呼也許才是正确的。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一、病原

魚類錨頭蚤病的病原由魚類寄生蟲的錨頭蚤寄生于魚體引起。錨頭蚤屬節肢動物甲殼類的一種,屬于直接發育,無中間宿主。隻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蟲及雄性成蟲均營自由生活。錨頭蚤蟲體的頭部即"錨頭"狀鑽到魚體肌肉裡,再用口器吸取水生動物的血液而生存。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雄性錨頭蚤始終保持劍水蚤的體形,而雌性錨頭蚤體形會發生很大變化,體形拉長,體節愈合呈筒狀并且扭轉,頭胸部長出頭角。錨頭蚤成蟲長約1厘米,蟲體後端帶有1對卵囊,蟲體前端有叉狀兩角,與船錨相似,又因該蟲叮在魚體時,形如船體停靠時用的錨頭"下錨"固定,并且也象"錨頭抓地"一樣叮在魚體身上,是以,故名錨頭蚤(鳋)。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劍水蚤:錨頭蚤雄性始終保持劍水蚤的體形)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船體停靠時向水中"下錨")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錨頭蚤蟲體)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船體停靠水岸時"下錨")

常見的錨頭蚤有四種:對魚類危害最大為多态錨頭蚤。

1.寄生在鲢魚、鳙魚體表和口腔的叫多态錨頭蚤。寄生于口腔内時,可引起口腔不能張合,因而不能攝食。

2.寄生草魚鱗片下的叫草魚錨頭蚤。

3.寄生在草魚鰓弓上的叫四球錨頭蚤。

4.寄生在鯉魚、鲢魚、鳙魚、烏魚、金魚等體表的叫鯉錨頭蚤。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草魚身上出現的紅斑和蟲體)

二、症狀

錨頭蚤是魚類養殖中最為常見、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體外寄生蟲之一。當錨頭蚤寄生于魚體時,其雌性成蟲的頭部鑽入肌肉組織中,後半部露在外面且肉眼可見,猶如在魚體上插入了小針,故有人又稱之為"針蟲病"。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錨頭蚤寄生部位紅腫、發炎、化膿,寄生部位腫脹較明顯。錨頭蚤主要攻擊魚的體表、鰓、口腔,吸取魚體營養。被錨頭蚤鑽入的部位周圍組織發炎、紅腫,又因溢血而出現紅斑。使得魚鱗片破裂。病魚煩躁不安,體質瘦弱,魚因痛癢難忍時常用寄生部位在水草及石塊上摩擦,在水中亂竄,引發"鬧塘",食欲減退、行動遲緩。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當錨頭蚤寄生在鲢、鳙等鱗片細小的魚類體表面時,引起寄生部位周圍紅腫、發炎,形成明顯似石榴樣子的紅斑,寄生部位腫脹較明顯;當寄生在鯉、鲫等鱗片較大的魚類體表面時,寄生部位的鱗片往往被“蛀”成一個缺口,寄生部位腫脹不明顯,隻是形成充血紅斑。

我們所看見的"紅點"、"紅斑",是由于錨頭蚤雌性成蟲的頭部鑽入魚體組織,引起組織切割性出血及發炎反應,有大量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液體滲出;蟲體寄生部位周圍組織發生水腫,靠近蟲體的組織壞死。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從魚身上取下來的錨頭蚤蟲體)

三、流行狀況

錨頭蚤可侵入鯉、鲫、鲢、鳙、草、鳜、加州鲈等品種,大多數魚類都可感染寄生。對幼魚危害特别嚴重,可引起死亡,對大魚影響小一些,最主要影響生長速度和影響外觀的商品價值,一般不緻于死魚。此病流行地區廣,全國各養魚地區都有發現,終年可見,夏、秋季是嚴重流行暴發期。

錨頭蚤在水溫12-33℃都可繁殖,繁殖适溫為20-25℃,當水溫超過33℃時,不但不能繁殖且成蟲也會大批死亡。它的壽命長短與水溫高低有着密切的關系,最長的壽命為5個月~7個月,最短的壽命隻有15天左右。水溫低時,蟲卵會沉入底泥中,有時幼蟲還會潛入魚鱗下過冬,當水溫達到15℃左右時,就開始孳生了。

據有人在實踐中發現,瘦水容易發生錨頭鳋寄生,肥水少見或者難有暴發性的錨頭蚤寄生。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四、相似與差別

錨頭蚤以頭部的"錨頭"插入魚的鱗片下,用似"錨頭"的口吸器叮入魚體内吸血供養自己,寄生處鱗片往往脫落,出現溢血的紅斑。這是錨頭蚤寄生後最明顯的特征。魚身鱗片上有血點或血斑出現,它和我們早已認知的"出血病"或者充血症狀相似或雷同,有時可能會誤認為是出血病。出血病或者充血症狀是連片呈現,錨頭蚤的紅斑大多呈點狀或者斑塊狀顯現。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鲫魚錨頭蚤病:體表紅斑或斑點)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鲫魚體表出血或充血症狀)

錨頭蚤蟲體可以寄生在魚體的各部位,起初呈白線頭狀(幼蟲階段)随魚遊動。有的蟲體上長有棉絮狀青苔,往往被誤認為是青苔的苔絲挂在魚身上。錨頭蚤蟲體寄生處四周組織常紅腫發炎,同時靠近傷口的鱗片被錨頭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蝕成缺口。如果是隻見紅斑不見蟲體,可能是錨頭蚤還處于幼蟲期。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魚尾部寄生錨頭蚤蟲體)

五、發育特性

錨頭蚤先排出的蟲卵孵出無節幼體,經過5次蛻皮變成桡足幼體,桡足幼體再蛻4次皮,需要3-4天,當錨頭蚤在第五桡足幼體時,達到性成熟,在魚體上交配後的雌性錨頭蚤尋找合适的寄主,開始寄生生活。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觀察錨頭蚤成蟲形态判斷區分:在殺滅錨頭蚤時,實際上是殺滅水中的幼蟲,對成蟲很難殺滅。是以觀察判斷成蟲的形态來判斷水體中幼蟲,根據蟲體的生活史,采取針對性的殺滅。

童蟲狀如細毛,無卵囊,寄生在魚體上的部位出現血斑。

壯蟲身體透明,可見體内墨色的腸蠕動,卵巢在腸道兩側占顯著位置,其身體後端常帶有1卵囊,用手撥動蟲體時可以豎起。

老蟲身體渾濁,變軟,體表常着許多累枝蟲。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錨頭蚤的生活史分為無節幼體(幼蟲期)、桡足幼體(成蟲期)和老蟲期共三個階段。錨頭蚤在第5桡足幼體時期進行交配,一生僅一次。當環境水溫在18-20℃時,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體共需5-6天;水溫在25℃左右時則需3天;當平均水溫高達30℃時,隻需3天時間。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鲫魚體表紅斑---錨頭蚤幼蟲,己附體的幼蟲)

六、殺蟲難度

平時我們殺滅錨頭蚤之是以難,就難在于長成成蟲或是壯蟲後的錨頭蚤,其錨頭頭部深入魚的鱗片下的肌肉内,大多數的藥物很難透過魚體再進入錨頭蚤體内,這就是導緻錨頭蚤難殺的根本原因。

錨頭蚤一旦爆發很難控制,很容易反複複發。有人提出了感染錨頭蚤痊愈後的魚體可以獲得免疫,其實不然,經過多年的實踐中發現,發病後的魚體第二年仍會或完全可能又會發生寄生,"免疫"之談是無從談起的。

處于壯蟲階段的錨頭蚤,"錨"頭部深深插入魚體裡面,露在外面的隻是蟲體的軀幹體節。據有人試驗,此時即使采用高濃度殺蟲劑浸泡,浸泡到魚都難以忍受時,也不一定能夠殺死寄生在魚體身上的錨頭蚤。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壯蟲階段的錨頭蚤)

七、殺蟲用藥次數

針對錨頭蚤生活史的薄弱環節用藥方能有效,其薄弱環節無疑就是處于還沒有附身魚體,仍在自由生活階段的無節幼體或者桡足幼體。因為一旦錨頭鳋寄生到魚體上,無論是處于“幼蟲”、“成蟲”還是“老蟲”階段的蟲體,由于蟲體已經深深地入侵到魚體肌肉内,已不受外界幹擾。是以,潑灑的各種藥物實際上是很難以對其産生作用的。也就是說,潑灑各種殺蟲藥物的目的,并不能殺滅魚體上的成蟲,而隻能殺滅正處于自由生活階段的錨頭蚤幼蟲,控制其繼續繁衍。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要想徹底消滅水中的錨頭蚤,則必須連續下藥2次~3次。這裡就有一個間隔多長時間的問題。有人有方法是按水溫乘以天數等于100來計算,也就是說水溫20度隻間隔5天,當水溫15度,則間隔7天,以此類推。但總的間隔時間大緻是五至七天(一周前後)。

如果魚體感染的主要是細小白色無卵囊的錨頭蚤“幼蟲”,可在半月内連續用藥兩次;若主要是體透明具綠色卵囊的錨頭蚤“成蟲”,則用藥一次即可;若是蟲體混濁的錨頭蚤“老蟲”較多,因為老蟲階段己是生命盡頭,則可以忽略或暫時不用藥。

如果是大體魚寄生的蟲體不多,或者馬上進入冬天(低于12℃),或者高溫(高于33℃)的天氣時節時,錨頭蚤蟲體大多會自滅自死或者卵體沉泥冬眠,可以暫時忽略不治。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八、殺蟲方法建議

對于大個體名貴魚或者小水體(含水族箱)飼養的觀賞魚,在患該病時可将病魚撈出,用鑷子直接除去錨頭蚤,塗上消炎藥即可。據說,錨頭蚤的幼蟲具有弱趨光性,在沒附身魚體時,早晨和傍晚時刻喜集中于水面,是以用藥時間以早晨和傍晚為好,但須開啟增氧機為宜,慎用該方法。

另外,在使用殺蟲藥劑時,為了增加藥效,可以在用藥前先潑灑硫酸亞鐵。硫酸亞鐵具有助溶與滲透性的作用,在水産上的運用,更多的是利用其在消除魚體皮膚表面的固着物,使黏膜細胞脫落,增加藥物與病竈和寄生蟲的接觸,增加藥物的滲透性。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1.殺蟲藥劑

(1)敵百蟲及其合劑。

A.晶體敵百蟲。0.5-1.0克/立方米水體潑灑,可以5-7天後再用一次。注意:蝦、蟹混養塘以及對敵百蟲敏感的虹鳟、白鲳、鳜魚、加州鲈魚等魚塘,不能用敵百蟲治療。

B.敵百蟲硫酸銅合劑:每立方米水體用,0.5-1.0克的晶體敵百蟲與硫酸銅0.5-0.7克的合劑,全池均勻或者連用潑灑2次(天),5天後再用一次。可以殺滅錨頭蚤、孢子蟲。

C.敵百蟲硫酸亞鐵合劑:晶體敵百蟲與硫酸亞鐵以4:1的比例配合,劑量為0.2-0.3克/立方米;2.5%粉劑和硫酸亞鐵合劑1.2:0.2全池潑灑,使水體濃度達1.4克/立方米,可以防治鲢中華蚤、魚鲺等。

(2)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對水生動物敏感,慎用。兩者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療魚類的錨頭蚤、中華蚤、魚鲺、三代蟲、指環蟲、枝角類等寄生蟲病。用量按使用說明或以往安全劑量。

(3)阿維菌素、伊維菌素。廣泛應用于殺滅各種魚、蝦、蟹、貝類等寄生的錨頭蚤、中華蚤、魚鲺、線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蟲及枝角類、桡足類、松藻蟲、水蜈蚣等。每畝每米水深15到20毫升,或按使用說明或以往安全劑量。

(4)辛硫磷。可以用于防治魚類指環蟲、三代蟲、錨頭蚤、中華蚤、魚鲺等寄生蟲病。對枝角類、桡足類等也有殺滅作用。蝦蟹禁用。用量按使用說明或以往安全劑量。

(5)高錳酸鉀藥浴。根據各品種對高錳酸鉀的耐藥性不同,宜分别處理。據有人試驗:對患病草魚,在水溫15~20℃時用20克/立方米,水溫21~30℃時用10克/立方米,藥浴1.5~2小時;對患病鲢、鳙魚,在水溫10℃以下時用33克/立方米,10~20℃時用20克/立方米,20~30℃時用12.5克/立方米,30℃以上則用10克/立方米,藥浴1小時,均可殺死錨頭鳋的幼蟲和成蟲,但在生産上應用較麻煩。

(6)施用市上殺滅寄生蟲(錨頭蚤)專用藥物。從理論上說,所有的魚用殺蟲藥(硫酸銅除外)均能夠殺滅錨頭蚤寄生蟲,比如敵百蟲、混特安、混殺特安、魚蟲淨、混特安+魚蟲淨等等市售的殺蟲藥劑,現在還有據稱是專殺錨頭蚤的複合殺蟲劑專用藥。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2.土方殺蟲

由于錨頭蚤對漁藥容易産生耐藥性,常用的漁藥對魚類的毒性又較大,故選用一些土方消殺魚類的錨頭蚤病,則可以克服上述的缺點,但有些方法是否有效待驗證。

(1)每畝用苦楝樹枝葉、或松樹枝葉、或楓楊枝葉30-40斤,紮捆浸入池中,或者将葉搗碎,用水浸泡24小時後、或者煎藥煮水後,連渣帶汁全池潑灑。據說三天後錨頭蚤即脫落,據實踐得知,至少提前防範有效,包括車輪蟲、指環蟲等等。

(2)平均水深1米每畝用新鮮酒糟100-200斤潑灑投喂,據說5~7天後即可以見效。

(3)每畝水面用豬血或牛血10-20斤,全池潑灑或拌料後投喂,隔天1次,連用3次。據說對錨頭蚤、魚鲺、車輪蟲、三代蟲、指環蟲等體表寄生蟲有效。

(4)每畝水面用棉籽1.6斤、桐油0.4斤,全池潑灑或拌料後喂魚(棉籽先炒熟粉碎,再拌桐油及魚料)。

(5)平均水深1米時每畝的漁池投放黃颡魚50~100尾,讓其去捕食錨頭鳋的蟲卵或水體中未上魚身的幼蟲,以絕後患。

(6)水中浮遊生物中的枝角類、桡足類等浮遊動物,在其生存生長中,可以以錨頭蚤、小瓜蟲的蟲卵、無節幼體這一階段的形體為食。據說,浮遊動物多了,比如水蚤繁育旺盛時,錨頭蚤、小瓜蟲可以大大減少甚至絕迹。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備注: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内容和圖檔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歡迎指正和留言讨論)

魚身上有紅斑或者蟲體——這就是最頑固最難對付的魚類錨頭蚤病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本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寄生蟲##養魚##魚病##水産養殖##寄生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