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水産研究社
最新首發 | 了解最新水産養殖知識,關注:水産研究社
水産研究社水産養殖,病害防治,水質調節,技術交流,生态養魚,養蝦,養蟹,健康漁業,您值得信賴的水産小幫手。291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白皮病、打粉病、小瓜蟲病、微孢子蟲病、痘瘡病相同點:病魚體表都有白點
不同點:
白皮病:白點出現于背鳍基部或尾柄處,病情發展時隻是白點本身的面積擴大,最終表現為以背鳍至臀鳍為界的整個後部皮膚呈白色;
打粉病: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後出現白點,但随病情加劇白點數量增多,最終白點遍及全身,整個體表白點似擦了一層粉末
小瓜蟲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細看白點間有充血的紅斑,體表、鳍條或鰓部布滿帶有白色小點的囊包
微孢子蟲病:病魚死後2~3小時,觀察其發病部位,仍有白點的是由微孢子蟲引起的,如果沒有白點的是由小瓜蟲引起的;
痘瘡病:特征雖與小瓜蟲病相似,但小瓜蟲病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到蟲體,而痘瘡病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病原體;
-----------------------------------------------------------------
白頭白嘴病、車輪蟲病、鈎介蟲病魚病相同點:病魚都呈現白頭白嘴狀
白頭白嘴病:刮下病魚皮膚鏡檢,可見到蠕動的細菌;
車輪蟲病:較大的車輪蟲主要侵襲幼魚的皮膚,它分布于魚的全身,特别喜歡聚集在魚的鳍條和頭部,有時也出現鰓上;
鈎介蟲病:肉眼可見病魚嘴、鳍及皮膚都有鈎介蟲寄生;
車輪蟲病、指環蟲病相似之處:都會出現鰓蓋張開;
不同之處:車輪蟲病有典型的白頭白嘴、鰓絲鮮紅等症狀;指環蟲病:鰓部明顯浮腫,鰓絲呈暗藍色
豎鱗病、鯉嗜子宮線蟲病相似之處:鱗片隆起;
不同之處:
鯉嗜子宮線蟲病,鱗片隆起的程度較大,蟲體寄生部位的皮膚肌肉充血發炎;
豎鱗病病魚鱗片豎起如松果球狀,鱗片基部水腫呈半透明小囊狀,擠則出水。
瘋狂病、中華鳋病、大中華鳋病、鲢中華鳋病、錨頭鳋病、複口吸蟲病相似之處:具急躁不安、狂遊、跳躍的現象;
瘋狂病:病魚具有脊柱向背部方向彎曲,整個尾部極度上翹而露出水面,呈波浪形旋轉運動,時而沉入水底,時而露出水面;
中華鳋病:脊柱不彎曲、尾鳍僅上葉露出水面,且病魚僅在水體表面打轉或狂遊
大中華鳋病:寄生于草、青魚的鰓部,病魚跳躍不安;
鲢中華鳋病:寄生于鲑、鱗魚鰓部,病魚一般不跳躍;
錨頭鳋病:嚴重感染時魚體似披薏衣;
複口吸蟲病:在水面不安地掙紮,有時頭朝下、尾朝上,嚴重時出現眼球脫落成瞎眼等症狀;
跑馬病、泛池、小三毛金藻病相似之處:魚在池邊聚集周遊或頭撞岸邊;
跑馬病:僅是繞池周遊,驅之難散;
泛池:一般發生在無風、悶熱,氣溫上升,氣壓下降,打雷不下雨或西北雨的情況下,在半夜以後發生;全池魚類均浮在水面,用口張着呼吸,或橫卧水面或頭撞岸邊,呈奄奄一息狀态;
小三毛金藻病:往往有大部分魚類狂遊亂竄,一般池魚向池的四角集中、驅之才散;病情嚴重時,池魚兒乎都集中排列在池邊水面附近,頭朝向岸邊,靜止不動;
草魚病毒性出血病與草魚細菌性赤皮病相似之處:體表發紅、鳍條充血。
草魚病毒性出血病:體表發紅是肌肉充血、出血引起的,剝去表皮後,其肌肉呈塊狀或點狀甚至全身肌肉充血、出血發紅,鳍條充血在靠近肌肉的基部。
草魚細菌性赤皮病:體表發紅,隻是表皮出血,而非肌肉充血、出血,剝去表皮後,肌肉顔色正常、不發紅,鳍條(特别是尾鳍)的充血,充其量隻是在鳍條末端。
草魚細菌性腸炎與草魚病毒性腸炎相似之處:一般都有腸黏膜發紅症狀。
草魚細菌性腸炎:腸内表面有膿狀液,且有潰爛。草魚病毒性腸炎:腸内表面紅腫,無黏液,無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