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很多次魯迅故居,念及他讀過的書,便可提一提他的書櫃。大先生是少爺級别的人物,除了家宅特别大以外,自然少不了那些年的時新玩意兒。當年,閱聽人學者追捧的是上海同文書局在印刷二十四史時設計的十樣景字箱,各箱可移動可合并。不管是魯迅家中,還是他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家中,即三味書屋,都有這種十樣景二十四史書箱,類似我們今日家中的書櫃。紹興魯迅紀念館的陳列展櫃中,還放着當年大先生的閱讀筆記和他閱讀過的書籍,有《西廂記》《紅樓夢》。至于外國作品,我卻印象不深,這很奇怪。不知是尋覓無果,還是未曾留意,我竟毫無印象。直到這一本《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才發覺原來大先生還有我不知道的另一面,是以便十分好奇,他究竟還讀過哪些書,何以成就了一個頂天立地的魯迅先生。

書名“他山之石”出自《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大先生曾說,自己能夠創作出短篇小說,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這140多部作品以表格的形式在書裡附錄一中,整理得十分詳盡。其中38篇外國名作被分為四個部分,選入了《他山之石》之中。據說《他山之石》醞釀了三十年之久,如今我們終于見到了這一本揭開大先生創作秘訣的書籍。我們對照着魯迅先生的作品,從中可以發現很多異曲同工之妙的蛛絲馬迹,比如大先生與果戈理的《狂人日記》、阿Q與亞卡基耶維奇、《社戲》與《昔人》、《謾》與《傷逝》。不過,撇開這些,我們又能把這本書當作是魯迅推薦的外國小說集,也挺有意思。這個角度編纂的小說集不多,充滿了創新意識。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魯迅先生創作《狂人日記》的場景
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小說
整本書的設計充滿了魯迅元素,細節滿滿,我很喜歡。不管是書的整體顔色,還是封皮的質感,都有一種古樸陳舊之感,像老紹興的磚瓦,像穿越魯迅故居那條河上烏篷船的色系,撲面而來的是大先生治學的嚴謹與端重。書的内外封上都是活躍于大正末期至昭和前期的版畫家谷中安規的作品,大先生曾經購買并收藏了外封上的版畫《春夜》。谷中安規喜愛描繪都市繁華表象之下的本質,大先生曾題字向青年推薦。不知你有沒有被書中裝飾細節——大先生親手繪制的花邊所驚豔到呢?他不光設計過北大校徽,我曾親眼見過他學醫時候的課堂筆記,都有被他精細的畫風所感染到。總之,這本書的外觀,也很符合這本書的内容。
春夜,《白與黑》第35期刊載1933年
在大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來一起追尋他的創作之源吧。
感謝閱讀,祝您今天也要開心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