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氣候變暖,生态環境的改變,世界各國貿易往來頻繁,外來物種入侵事件早已變得屢見不鮮。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也是成為世界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新的物種群在我國泛濫成災,不僅危及了我國生物多樣性,就連生态環境的安全也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

<h1>美國餐桌常客"紅魚"—被吃到瀕臨滅絕</h1>
美國紅魚又稱為"紅鼓魚、斑點蘆葦等",整個紅魚的外觀與鲈魚非常相似,體型呈紡缍形,魚的腹部是微紅色,頭背部由背鳍起點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帶;幼魚時,尾柄上有鞍狀斑。紅魚主要分布在美國大西洋一帶,是肉食性雜食魚,能适應多種飼料。與其他魚類相比,紅魚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抗病能力強,生長快速,存活率高,不管多麼惡劣的生态環境,隻要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紅魚。紅魚味道鮮美,食用口感比較可口,沒有什麼刺,肉質比較肥厚,也有着豐富的蛋白質,再加上紅魚的脂肪含量比較低,深受國外友人的喜愛,尤其是在美國餐桌上,紅魚更是一種常見的食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紅魚因為“味道鮮美”在美國開始走紅,美國人對紅魚的喜愛程度達到了癡迷的地步,有的美國小鎮居民幾乎是頓頓離不開紅魚,在他們眼中這種紅魚價格低廉,營養價值高,深受喜歡。在短短的十年中,紅魚在美國被吃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态,在對紅魚烹饪過程中,美國人有多種做法,不管是燒烤方式,還是煙熏方式,紅魚在美國是非常受熱捧的,由于市場需求量大,慢慢的在美國野生紅魚遭到了過度捕撈,數量出現了急劇下降。
據美國相關垂釣者介紹說:“在佛羅裡達州,不管是垂釣還是捕撈,都讓紅魚陷入了瀕臨滅絕的窘境。如今想要釣到野生紅魚,會非常難。”眼看着紅魚就要走向滅亡的道路,佛羅裡達州政府開始釋出相關政策,拒絕過度捕撈,每個人隻限捕撈一條,而且隻允許捕撈體長在46~68公分範圍内的紅魚。可即便如此,美國的紅魚數量依舊在減少,很多商家開始不斷進行人工養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解了美國紅魚的野生資源難題。
<h1>中國人的噩夢:美國紅魚逆向入侵,在本土泛濫成災</h1>
中國國土遼闊,生物資源豐富,近年來确實經常飽受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但與之相比,美國更受生物入侵的折磨,比如亞洲野豬、亞洲鯉魚、緬甸蟒、風滾草等,但曾經在美國走紅甚至是瀕臨滅絕的紅魚竟然“逆向入侵”在中國泛濫成災?有網友不禁會問道:“為何美國紅魚會在中國泛濫成災呢?”
1、人工水産養殖紅魚技術的引進
自從美國開始培育人工養殖紅魚後,這種物種開始進入了水産養殖的高速快車列道中,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紅魚優良品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國台灣也加入到了紅魚人工養殖的隊伍中,此後在海南和福建等地區都開始出現了大規模養殖紅魚。就這樣漸漸地,美國紅魚開始适應了我國的生态環境,并且進入了長期“居住”的狀态,還成為了重要養殖水産品品種。與其他魚類相比,紅魚不僅生長速度快,繁殖速度也很快,進入九十年代後,紅魚開始大量上市,出現在了人們的餐桌中。
随着養殖戶越來越多,紅魚的産量也位于前列,這種活躍的生态物種一旦遇到台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是極易容易發生“越獄逃走”情況,是以紅魚“越獄”也是在所難免,然而一旦進入河流等地,紅魚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因為它适應生态環境能力極強,不管是在海水、淡水,還是在半鹹水環境中都最能夠正常生長,不管什麼樣的水資源,對紅魚來說都有很好的适應性。
2、受傳統思想影響,人工放生紅魚,祈福寓意頗深
對于部分中國人來說,尤其是長期從事生意者,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非常注重“放生”,對于放生一事擁有一種強烈的執著信念,而且還覺得放生的動物越是水産的,就越有靈性,放生行為也就越有功德,祈福靈驗。每天各種放生戲碼輪番上演,放生的動物也是五花八門,從魚籽到草魚,從泥鳅到草龜,從毒蛇到食人魚。世界萬物,皆可放生。而紅魚,也是其中放生的一種生物。曾經網絡相關媒體釋出了一條這樣的新聞:在2015年6月份,20多位神秘人士在膠南市積米崖碼頭放生了大約一萬條美國紅魚,海面上萬魚争遊,還不時有魚躍出水面,引來數百名市民觀看。
從目前來看,紅魚在中國泛濫成災跟這種放生行為有直接關系,随着放生紅魚形式推陳出新,從以往固定地點放生,到打“放生遊擊戰”,越來越多人都開始加入到放生的隊伍中,似乎在這些放生者心目中已經形成一套神化理論,他們把自己放生的動物都在心底裡供奉為仙,受到迷信思想作祟,紅魚在我國泛濫形勢嚴峻。從相關調查資料研究來看,從2004年到2006年我國漁民捕獲美國紅魚就已經超過上萬公斤,如今紅魚已經适應了野生環境,大量的繁殖,從人工養殖紅魚變成了野生美國紅魚。
<h1>除了美國紅魚,還有哪些水産品物種入侵我國?</h1>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引進國外魚類品種達到了高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國外引進的魚類已有65種以上,其中鯉科魚類有8種。除了美國紅魚在我國出現了泛濫的情況,還有産自北美的雀鳝魚也在我國出現了泛濫的情況,雀鳝魚它是一種大型的兇猛淡水魚類,會攻擊其他魚類,并以其它魚類為食,和食人鲳并稱為“水中殺手”,對水資源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此外,清道夫對我國生态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清道夫泛濫成災,它是一種雜食性魚類,主要飼養于水族箱中用來清潔青苔、藻類、底栖動物和水中的垃圾。但這種魚如果大量繁殖,會吞噬其他魚卵,導緻其它魚的滅絕。目前在我國清道夫還沒有天敵,一旦出現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導緻本地原生魚類滅絕。
在衆多入侵水産品物種中,還有一類魚外觀上長得極像鲫魚,但它并不是鲫魚而是綠太陽魚,它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屬于暖水性魚類。随着氣候變暖,該魚已經在美國山區冷水溪流中逐漸蔓延。綠太陽魚喜在緩水、有沙礫的地區産卵,這種魚最可怕之處是會吃掉其他魚卵及小魚仔,不管是成年的綠太陽魚,還是幼仔,都會對其他魚種構成極大的威脅。
<h1>水産品物種入侵泛濫成災,對我國能夠造成什麼樣的危害?</h1>
1、本土物種滅絕
随着各國貿易往來頻繁加劇,如今物種打破局域生态界限,泛濫成災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态适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随着外來物種大量繁殖,數量加劇後,本土生物多樣性會逐漸喪失,物種入侵破壞了原有的生态環境,讓本土物種出現了滅絕的情況。打個比方,清道夫原本作為垃圾魚引入我國,沒想到這種物種即便在惡劣的水裡也能夠活得莺歌燕舞,不斷壯大自己的族群,最後泛濫成災。清道夫破壞力非常強,不僅啃食水草和藻類,而且連其它水生動物産在這些地方的卵也不放過,長此以往,就容易導緻其他魚類物種出現滅絕的危險。
2、影響自然生态環境的穩定性
美國紅魚入侵徹底打破了我國原有生态系統物種結構的平衡,它的入侵是難以控制的。此外其他魚類品種的入侵,也對我國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性,比如太湖新銀魚的引入,導緻浮遊動物不斷銳減,湖内水草面積大量消失,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3、造成區域性病菌侵入
在外國水産品魚類入侵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另外一個嚴峻問題,那就是這些入侵的魚類自身攜帶的病菌也會随之入侵,造成我國本土更多生物受到影響。比如我國最常見的草魚出血病是危害嚴重傳染性疾病,從2.5-15厘米大小的草魚都可發病,有時二年以上的大草魚也患病,這種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都是區域性病蟲害,之是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于水産品魚類入侵引起的。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水産養殖業、農業造成直接影響,也讓城市生态環境深受其害。對于外來生物入侵問題,我們應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重點在前瞻性和預防性上下工夫,這樣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在物種入侵這件事中,我們千萬不要當幫兇,盲目地選擇放生,忘了保護我們的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