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我想讀者都肯定能背出書裡面那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庸俗卑鄙而羞愧,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世界,為人類的解放而鬥争……’”這段名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中國已經傳頌了幾代人,可以說是幾代中國人最熟悉和喜愛的世界文學金句之一。
作為一部蘇聯文學的“紅色經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它的思想意義特别重大,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30多年時間裡,這本書裡面寫到的很多人物的着裝描寫,竟然引領了那個時代中國年輕人的着裝文化,從領子上有藍條紋的白色海魂衫,到褲腳大開口的喇叭褲。那時候的中國年輕人愛美,追求時尚,很多人嘗試這些新東西,就是從這本書裡面學來的。是以,你看,“紅色經典”“時尚元素”,這兩樣東西看起來好像有點不搭,可是在中國,幾代的中國人讀這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偏偏就把它們混搭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一起重溫一下這個經典的英雄成長故事。
主人公保爾的革命之路,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當中,分别有三個男人深刻地影響了主人公的命運。
第一階段講的是主人公保爾如何走上了革命之路。保爾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被迫辍學去當了童工。當時,保爾生活的那座小城正在遭受德國占領軍的統治,後來又有當地的白匪作威作福,很不安甯。小童工保爾當時在一家發電廠工作,有個電工師傅經常給他講發電機的結構,教他各種電工技術,有時候還教他打拳擊。這對師徒整天泡在一起,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保爾人生中這第一個師傅,也正是以後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引路人,這個人正是朱赫來。這個人其實是紅色革命遊擊隊的一名共産黨員,這時候按組織安排,以勞工的身份隐蔽下來,負責組織敵後工作。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有這麼一天深夜,朱赫來為了躲避匪軍的追捕,慌忙之中爬進了保爾家的窗戶,正巧這時候就保爾一個人在家,是以,朱赫來就在保爾家裡躲了八天。他也對保爾公開了身份,說他是共産黨員,而且,還給保爾講了很多革命的道理。小男孩兒保爾,他聽得如饑似渴,第一次産生了一個願望,想當一名革命戰士。就這樣,在革命引路人朱赫來的啟發下,保爾一點一點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第二階段中,紅色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了,保爾所在的小城也解放了。保爾也如願當上了一名革命戰士,随部隊轉戰各地,和頑抗的匪軍作戰,而且,對外還要和波蘭軍隊作戰。這時候,保爾的身份是一名偵察兵。他負責起偵察任務來盡職盡責,本來工作幹得好好的,可是,有這麼一天,這個年輕人卻突然找到了上司,提出一個請求,去騎兵第一集團軍改行當騎兵,奔赴波蘭前線作戰。布瓊尼,是保爾革命之路上對他産生深刻影響的第二個男人。這個人是一個曆史上的真實人物,在紅色蘇維埃時期,布瓊尼是一位戰神級的人物。他指揮的騎兵第一集團軍号稱“紅色騎兵軍”,是革命新政權的一隻拳頭部隊,指哪打哪,所向披靡。
最後,在保爾革命的第三階段中,由于之前幾年戰鬥、工作累積下來的大量傷病,保爾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下去了,組織上為了他的健康考慮,給這個戰鬥英雄下了指令,指令保爾好好休假,養好身體。就在保爾即将休假之前,因為打架,保爾和法伊洛就都被拉上了人民法庭。黨組織的全部成員都集合到這,最終,法庭通過決議,把法伊洛開除了黨籍。但是,在給保爾的鑒定中也指出,該同志因為神經系統受過嚴重創傷,在個别場合表現暴躁,缺乏自制力。正是從這一事件以後,保爾徹底地淡出了一線革命工作。可以說,這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對他本人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塑造的保爾這個英雄形象,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或者聖人什麼的,而且,也是像我們普通人一樣,有着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他身上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他有一種火一樣的熱情,就是革命激情,激情燃燒。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保爾可以不顧一切忘我付出。是以說,當作者給出保爾心中的一段獨白,就是咱們一開始引過的那一大段名言,才能讓人産生那麼強烈的精神共鳴。同時,中國的讀者接受這部紅色經典的時候,一方面,中國讀者為保爾的革命理想主義熱血沸騰;另一方面,也沒有把冬妮娅這個人當反派,當成負面形象,而是很有一種拿來主義精神,把冬妮娅穿衣打扮的風格和她身上的時尚元素都拿過來了,恰恰做到了把這兩點不可調和的東西調和起來,兼包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