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都要退休了,我終于有機會看到‘雲門舞集’了!”昨晚,雲門舞集、北京陶身體劇場共同完成的《交換作》在四川大劇院演出最後一場。三位國際級編舞家——72歲的林懷民、43歲的鄭宗龍加上34歲的陶冶,祭出各自原創新作——《秋水》《乘法》和《12》,《秋水》也是年底将退休的林懷民為雲門舞集編創的最後一支作品。
現場,林懷民将那“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甯靜之舞,舞者們仿佛樹一般地紮根在地面以下,在用他們的生命表達每一刻的沉穩與靜谧,令人愉悅而安心。既有長者對後進的提點,也在其中看到了華人現代舞藝術的新穎氣象。短短20分鐘的《秋水》,百轉千回,終是一去不回頭,卻共長天一色。以這一支《秋水》作别一個時代,回味悠長而又豁然開朗。
兩個舞團“互相交換”的作品
《交換作》,顧名思義是兩個舞團“互相交換”的作品。陶身體劇場的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陶冶為雲門舞集編舞,作品名為《12》,雲門舞集的下任接班人鄭宗龍為陶身體劇場新創作品——《乘法》。
陶身體劇場成立于2008年,如傳奇般地發展,蜚聲國際舞台。陶冶說,從很小的時候,看到林懷民天馬行空的《逐夢》開始,雲門舞集就是大神級的存在。這次《交換作》的靈感來自于在淡水的一次促膝長談。“前年,陶身體受邀到雲門劇場去演出。我和鄭宗龍見面以後,一見如故,我們談論了很久,相見恨晚,我說,不如你給我們陶身體劇場編一支舞吧,他說,那你也給雲門舞集創編一支吧。”
陶冶編創的作品是《12》,“12個舞者,12個獨舞,12猶如數字的圓滿。”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自然而然,跟雲門合作就想到了雲啊,靈感是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說,自己一開始把這次創作想得很“浪漫”:“世界上沒有比雲門更幸福的舞團了,雲門劇場附近有山有海,非常安靜,周圍非常原生态,還有粉色的夕陽。沒想到,在創編的時間裡,一直足不出戶,沒日沒夜地排練,一直在趕時間。”陶冶的《12》,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雲門舞者的身體質感,讓每一朵雲都變化莫測,卻也似行雲般悄然而去,抓不住。
鄭宗龍的《乘法》,好似從陶身體出發,統一中尋求變化,形式感極強,抓人眼球。
退休前為雲門編最後一支舞
《交換作》這個大膽的提議,也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贊賞,以至于,他還要“加入其中”。林懷民創編的《秋水》由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他們最年輕的34歲,還有兩位已經50歲了。跳完這一支舞,他們也要退休,永遠離開雲門的舞台了。“我看這個作品,總是很感傷,想到他們就要離開這個舞台了,流了很多眼淚。”陶冶感性地說。
這一次,林懷民選擇了極簡主義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鏡中鏡》,音樂線條綿長,舞者徜徉其間。五位女舞者,依舊是雲門标志性的動作,抑揚頓挫,遒勁有力,仍有書法的味道。那輕柔的振臂,那去而複歸的圓場,更像是一場無窮無盡的告别。
與成都初次見面,也是告别
雲門成立46年來,第一次來成都,是跟大家初次見面,也是跟大家告别,不免讓人唏噓。作為告别巡演的7個城市之一,不少觀衆當然是為“雲門舞集”林懷民而來。林懷民也坐在觀衆席裡,以舞會友,以舞作别。
雲門舞集46年,無論是早年間《九歌》的少年意氣,還是《流浪者之歌》的尋尋覓覓,抑或是《水月》《行草》以及後來漸濃的内斂靜谧,林懷民與雲門舞集創造了中國現代舞的一個時代。
這是林懷民最後一次執掌46歲的雲門了,他早就說過,自己會在2019年12月31日退休。沒有了林懷民的雲門還是雲門嗎?
現場,林懷民好似用這一台《交換作》做了回答,以《秋水》話别,更以《乘法》和《12》給雲門留下了開放的未來。
本報記者 陳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