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一南,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将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著有《苦難輝煌》《浴血榮光》《為什麼是中國》等。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入侵中國東北;194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取得勝利。這兩個日子,濃縮了中國人民百年來的苦難與輝煌,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曆時14年的抗日戰争中,中國共産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光輝旗幟和堅持抗戰的中流砥柱。軍人戰場喋血,群眾覺悟喚醒,曾經一盤散沙的中國,凝聚成一個堅強的共同體,中華民族用3500多萬人生命的巨大犧牲和英勇無畏的頑強抗争,譜寫出世界戰争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如今,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鬥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近日,本刊特邀金一南教授講述血與火的抗戰歲月,解讀抗日戰争對我們的啟示,以史為鑒,警示未來。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昭和軍閥集團的集體運作
記者:今年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侵略的序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作為抗日戰争的開端,這一事變是如何發生的?
金一南: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1.9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軍19萬人不戰而退。關東軍3天占領沈陽,一個多星期控制遼甯,3個月控制東北三省。當時的中國從思想上尚未做好打一場全面戰争的準備,兩國工業能力和軍事現代化程度的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實。1894年甲午戰争時期,日本已完成近代化改革,武器裝備水準遠超清軍。1931年中國與日本的國力差距比甲午戰争時期更為巨大。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年産鋼鐵580萬噸,中國隻有4萬噸;日本年産飛機600架,中國一架也産不了;日本年産坦克200輛,中國一輛也造不出來。
而且,20世紀30年代前後,從1928年6月的皇姑屯事件到1931年6月“中村事件”、7月“萬寶山事件”、9月九一八事變,從1932年一·二八事變到1935年“張北事件”再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就一直在通過不斷制造和利用危機,向預定目标節節推進。如果說軍事獨裁是日本政府肆無忌憚的前提,那麼積貧積弱的中國便成了他們垂涎已久的肥肉。是以說九一八事變并非意外,而是昭和軍閥集團成員成熟的集體運作。
記者:請您談談日本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發動侵華戰争的背景。
金一南: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既帶來了先進思想的源頭活水,也帶來了侵略戰争的滔天禍水。日本比中國早 36 年知道了馬克思主義,但耐人尋味的是,當大批中國青年志士去日本尋找救國真理之時,日本法西斯理論鼻祖北一輝卻在中國上海的亭子間,用清水泡米飯完成了他的法西斯思想代表作《國家改造案原理大綱》。1926年12月25日,北伐軍正在中國大地摧枯拉朽的時候,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繼位,改元“昭和”。由此,開始了一場以少壯軍人為前導、以清除腐敗為旗号、将整個日本拖入法西斯深淵的“昭和維新”運動。他們對日本社會現狀充滿了批判,批判的武器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法西斯主義,認為隻有軍人奮起,才能打破腐敗的政黨政治。就這樣,日本進入了軍閥瘋狂、媒體瘋狂、群眾瘋狂的時代。另外,日本軍國主義瘋狂的背後還有處心積慮的盤算,他們肢解中國、占領中國的計劃從來就不是草率和簡陋的。從甲午戰争前後它在中國做的大量細緻的情報工作和在國内完成的周密軍事準備上,就可見一斑。
油畫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日本投降)陳堅/繪
中國共産黨點燃民族火種,喚醒民族覺悟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關鍵。”如何了解抗日戰争期間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金一南:什麼是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抗日戰争中,以科學的綱領和方針引領抗日戰争取得勝利所發揮的根本作用,就是在最黑暗、最困難的時候,堅決抗戰、奮勇殺敵,不畏犧牲、絕不投降的不屈精神。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釋出《對日戰争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草拟《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産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1937年9月23日,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發現日軍的第二十一旅團有可能進犯平型關,上級組織即指令獨立團突襲敵人後續部隊。次日,該獨立團團長楊成武率獨立團到達腰站這個地方,淩晨時就與先到來的日軍的小股部隊進行了激戰。但第二天淩晨,日軍兵力倍增。獨立團選擇了平型關一帶的喬溝作為伏擊點,這裡是因雨水長期沖刷所形成的一處險隘之處,也是敵軍必經之地。在這次激戰中,獨立團一舉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日軍汽車100餘輛,還繳獲了大量武器。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産黨和八路軍的聲望,使許多人由此相信共産黨不但堅決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戰勝敵人的。
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隻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堅決抗戰到底。1938年7月,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率部投敵,組成“程斌挺進隊”,将楊靖宇的密營全部搗毀,把楊靖宇逼入絕境。1940年2月,軍部警衛排長張秀峰攜帶機密檔案、槍支及抗聯經費叛變投敵,向日軍提供了楊靖宇的突圍路線。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特等機槍射手張奚若,叛變後在僞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的指令下,開槍射殺了楊靖宇。蒙江縣“保安村”村民趙廷喜上山砍柴發現了楊靖宇,他對楊靖宇說:“我看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不殺投降的人。”楊靖宇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這句話真是震人心魄。今天之是以還能有中國,就是因為有像楊靖宇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的中國共産黨人,用自己的靈魂與血性,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他們,将階級擔當轉化為民族擔當,由階級鬥争的開路先鋒轉變為民族救亡的中流砥柱。
記者:不畏犧牲、誓死不降,是共産黨人的鮮明品格,除此之外,在整個抗日戰争期間,您認為中國共産黨上司全民族抗戰最突出的特點展現在什麼方面?
金一南:七七事變之前,日本統治者以為3個月可滅亡中國,他們隻看到了中國政府的羸弱。七七事變發生20多天後,蔣介石判斷對日作戰可支撐6個月,他看到的是國民政府手中的有限資源。毛澤東卻說:“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群眾的無組織狀态。”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他看到了中國群眾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日本侵略者完全沒有想到要面對兩支性質完全不同的軍隊,面對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戰場。不但要面對蔣介石上司的正面戰場,還要在毛澤東上司的敵後戰場面對覺悟了的、開始為捍衛自身利益英勇戰鬥的千千萬萬普通群眾。戰争初期,日軍全力以赴進攻蔣介石上司的國民政府軍隊,根本不把共産黨上司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放在眼裡,随着日軍越來越深入中國土地,情況變化越來越出乎他們的預料。1939年12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參謀長笠原幸雄說:“華北治安戰的緻命禍患就是共軍。隻有打破這個立足于軍、政、黨、民的有機結合的抗戰組織,才是現階段治安肅正的根本。”到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時,日軍已有9個師團和12個旅團被釘死在華北,嚴重牽制了日軍兵力,消耗了日本國力。敵後戰場全民皆兵、全民參戰、軍民一緻打擊侵略者,為侵略者壘起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令日軍震驚不已。這正是毛澤東所說的,“戰争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群眾之中”。發動群衆、組織群衆、武裝群衆,是共産黨的法寶。
民族複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是對“蔣廷黻之問”的回答和超越
記者:您在多個場合,就抗戰問題作了很多精彩的演講,有的關于正面戰場,有的關于敵後戰場,有的分析舊式軍人因素,有的分析戰術技術因素。重溫那段曆史,請您從總結教訓的角度,談談如何消解日本侵略對國人造成的創傷,并談一談這場戰争對我們的啟示。
金一南:這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争給中國人民的生命和财産都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今天我們回顧抗日戰争,絕不是聽一段傷痕文學,然後舔舔傷口、包紮傷口,落淚不止就結束了。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從中獲得了什麼?抗日戰争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今後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性支撐是什麼?是空前的民族團結,是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深刻的民族覺醒。我們再也不能讓這種悲劇發生。
抗日戰争發生之前和發生之初,中華民族的命運跌到了谷底,我們是從谷底開始攀升,在大災難中開始了覺醒、奮發。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體制中,存在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這種思想所帶來的影響無所謂國家利益,無所謂民族利益,隻有王朝利益,隻有姓氏利益,這是中國近代緻弱之源,就是孫中山為什麼講4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而抗日戰争是中華民族第一次真正經曆了全民的覺醒,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日本侵略者殺中國的人、掠中國的地,絕不是僅僅在和一個國民政府打仗或者和中國共産黨打仗,而是對中華民族全民族的挑戰,是以中華民族全民族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現在我們講民族複興,應有之義有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的普遍富裕等,但強調物質的同時不要忘記精神。當物質上來了,精神垮下去了,依然無法實作有效複興;當然,光憑精神力量沒有物質力量也不行。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複興,才構成一個民族全面的真正的複興,就是由一盤散沙變成一個堅強的整體。我們的抗日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等,向世人展示了什麼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中國共産黨上司的全民戰“疫”所表現出來的這個堅強整體,就是在物質和精神雙重作用下,構築起來的堅強堡壘。
記者:您曾在演講中談到過曆史學家蔣廷黻發出的“蔣廷黻之問”:“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您從這一問題談起,給出中國共産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趕上西方國家的回答。在建黨百年、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新征程開啟之際,請您再談談今天怎麼認識“蔣廷黻之問”?
金一南:“蔣廷黻之問”是在1938年抗日戰争最艱難的階段提出的,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中國革命為什麼能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麼能勝利,社會主義改造為什麼能勝利。這些問題大清王朝回答不了,北洋政府回答不了,國民政府回答不了,曆史證明,隻有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新中國能夠回答。新中國的成立,是對“蔣廷黻之問”的回答,是中國共産黨人為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獻上的一份大禮。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共産黨的勝利,絕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的勝利,我們不是為了主義而主義,為了意識形态而意識形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分析中國問題的一個方法和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一個途徑,但它不是我們的目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是中國共産黨存在于中國,存在于全世界華人心目中最根本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就是說,這個黨、這個政權最能代表、捍衛和維護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最能展現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價值點。
“蔣廷黻之問”提出時,他想到的是怎麼樣讓國家能夠保全,怎麼樣能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對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他想都不敢想。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工業技術等快速發展,尤其是高新科技的發展,進一步回答了“蔣廷黻之問”,就是我們能夠趕上西洋人,并在很多領域擁有了先進的科學和機械,走在世界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是對“蔣廷黻之問”的有力回答和超越。蔣廷黻當年也沒有想到,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中華文明,唯有中華文明不僅一直延續下來,而且在今天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中國共産黨所上司的中國革命,賦予中華文明的全新的生命力。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中國紀檢監察 曹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