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苦”了技術員 “樂”了養殖戶2020年05月27日

作者:營口政法
“苦”了技術員 “樂”了養殖戶2020年05月27日

技術人員正在進行養殖水質檢測

春寒乍暖,又是一年蝦苗投放季。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營口增殖實驗站炮台基地又熱鬧起來。溫棚裡的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正酣暢戲水,翹首期盼“新主人”的到來。

老邊區柳樹鎮段家村養殖戶王兆威和村裡的同行們來到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溫棚,準備正式投放蝦苗。王兆威談到這種大規格苗種投放的好處:“我今年養殖水面是4.5畝,準備放12萬(尾),都用這種大規格苗種投放。這種方式比投放小苗好管理,不用特别去管理養殖小苗的時間段。另外,大苗成活率高,養殖風險小,我們散戶養殖管理技術水準有限,降低風險,能保證收入。”

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是利用鋼結構溫棚将仔蝦培育至2.5至3厘米後,再進行池塘養殖的新型培育技術。相比2.5厘米以上的大規格苗種,傳統的池塘養殖隻有1.0至1.5厘米的放苗規格,苗種适應能力和抗逆性等都比較差。大規格苗種可有效規避養殖前期氣候和水環境不穩定等原因造成的大量死亡問題,提高養殖成功率。

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進階工程師宋松偉告訴記者,傳統的方式主要就是5月中旬投放小規格苗種,這期間苗種容易受天氣,水環境的變化,造成先期大量死亡。大規格苗種投放之後,市場反應比較好,它最大的優勢在于苗種規格夠大、溫度易控、病害抵抗力較強,傳統投放的苗種,從近三到五年看,最終的池塘養殖率不超過30%。溫棚培育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是相當于把苗種先期集約化管理,再投放到老百姓的池塘,根據近兩到三年的跟蹤,池塘養殖成功率可以達到70%。比之前傳統養殖方式成功率提高3倍。培育大規格苗種就是把養殖風險往上遊移,以前養殖風險是大量集中在養殖戶的養殖池塘當中,現在是最大限度的保障養殖戶的養殖效益。

凡納濱對蝦,又稱南美白對蝦,是目前世界上養殖産量最高的三大優良品種之一,它具有頭胸甲小、含肉率高、抗逆性強、生長快、繁殖期長、耐高密度和低鹽度養殖、離水存活時間長,便于活蝦運輸等諸多優點。我市地處遼東半島渤海之濱,沿海灘塗平坦,水資源豐富,水質肥沃,餌料資源豐富,是凡納濱對蝦苗種繁育、養殖的優良區域。自1999年我市引進凡納濱對蝦以來,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技術人員不斷研究推廣新技術和新模式,我市養殖技術始終處于全省領先水準。2013年,他們還攻克了利用海參育苗室進行工廠化養殖的關鍵技術,使得我市凡納濱對蝦養殖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我地區的優勢主導産業。但遼甯地區凡納濱對蝦養殖一直普遍存在的養殖前期死亡率偏高問題,一直困擾着養殖戶。為了适應養殖需求,降低養殖戶的養殖風險,2018年以來,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組織技術人員對江蘇省如東小棚養殖模式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綜合考量,技術人員發現,除了種質和苗種品質外,苗種規格及放養時間也是養殖過程中的關鍵所在。另外,近年來,營口地區受幹旱影響,養殖前期水源短缺,水質較差,也是造成放養前期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能破解這樣的難題?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與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營口增殖實驗站炮台基地和遼甯天時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在借鑒江蘇如東小棚養殖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更科學的符合本地實際條件的新型培育模式,緻力探索溫棚培育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技術。

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教授級高工王連勇說,苗種的培育是個細緻複雜的過程,技術人員天天在現場,苗種經過十幾天的培育逐漸轉入大棚養殖。在大棚養殖過程中,技術人員要進行可控養殖,定期的進行一些水質的檢測,根據蝦苗的狀态及時調整,每天在封閉的環境去調水,去觀察蝦的活動狀态、吃食情況,每天要檢測十幾次,十分辛苦。溫棚培育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技術的另外一個突出優點是養殖周期短,大約70天左右,在8月中旬蝦病爆發之前,就可達商品規格,實作錯時上市銷售,進而有效促進養殖戶增收,漁業增效。目前,我市用于研究示範溫棚培育凡納濱對蝦大規格苗種的水體已達到5千立方米,3年來已累計推廣水體達1.5萬立方米。

來源:營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