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記者 </b>闫海峰
近日,92歲的市供銷社離休幹部劉彥卿為素不相識的患病演員捐5000元錢不留名的事迹被傳為美談。了解劉彥卿的人都說,其實他的經濟條件一般,卻樂善好施,機關讓捐款時,規定離退休人員不用捐,他也積極捐款;得知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時,也是慷慨解囊。劉彥卿一心向黨,對黨無比忠誠和向往,86歲時入黨,那年,我省僅有3位80歲以上的老人入黨。他不僅一直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也教育自己的後代保持節儉作風。
劉彥卿雖已92歲,但腰闆挺直、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聾。談起參加革命的經曆,他說:“我1925年出生在正陽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家長看到我們兄弟姐妹幾人中數我聰明,就讓我上了學。我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考上了汝南師範。當我們正在學校好好學習時,日本鬼子打過來了,成天人心惶惶的,也沒心思學習。那時,我充分了解了‘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便想着怎樣打鬼子。剛好我的一個堂哥是地下黨,從外地回來,我便央求他帶我去部隊。家人勸我上完學,我堅決不願意再上學了,便毫不猶豫地跟着堂哥走了。”
劉彥卿說,他是1943年當的兵,在新四軍第五師。當時,他們的首長是王樹聲。劉彥卿在部隊是後勤兵,保障部隊供給的。他參加了兩年抗戰、四年的解放戰争,後來在信陽上班,1965年調到駐馬店地區供銷社。
“上學時我努力學習,打日本鬼子時,我也一點兒不惜命。你看,我的頭上、身上的傷疤很多。”劉彥卿說,“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入黨,成為一名中國共産黨員成了我最大的願望。”
劉彥卿是從戰火紛飛的年代過來的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他當時在機關裡是一名上司,對同僚非常關照,時時處處愛為别人考慮。他不愛支使人,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讓别人做,沒有一點兒架子,大家都很尊敬他。”市供銷社副處級調研員邱新民說。
文革時,劉彥卿錯被打成了“右派”“特務”“反動分子”,被下放到西平勞動改造,但他始終相信,黨終究會還他清白的。1978年,劉彥卿終于平反昭雪、官複原職。“又上班後,我就開始寫入黨申請書,當時,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批複。”劉彥卿說,“但我一點兒也不洩氣,年年寫入黨申請書,直到離休。離休後,我仍堅持寫入黨申請書。”入黨申請書都是劉彥卿自己寫的,寫的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從不讓子女代筆。
2011年,劉彥卿終于等來了機會。他堅持不懈要求入黨的事驚動了當時的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李明。李明說,對黨這麼忠誠熱愛的老同志,咱一定要讓他加入到黨組織中來,并把他的事迹彙報到省裡。李明被劉彥卿老人的事迹深深感動了,并把這件事寫成文章發表在當時的省級報刊上。2011年正好是建黨90周年,趕到這年入黨,對劉彥卿來說非常有意義。那年,我省一共有3位80歲以上的老人入黨。劉彥卿說:“我是老同志、新黨員,我參加革命以後,就認準了共産黨是最值得信賴的黨。”
邱新民說:“老人的覺悟很高,我們機關一有捐助活動,他隻要聽說,總是積極捐款、捐物,且捐的數額不小。其實,機關有規定,離退休人員是不用捐的,可他非捐不可。他家的經濟條件很一般,他自己經常服藥,前些年他的小女兒患重病也花了很多錢,但他就是樂善好施。他還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做了好事從來不對别人說。”“創文時,老人可沒少出力,主動打掃家屬院的樓道,樓梯扶手也是他擦的。”市供銷社老幹部科負責人周新田說。
劉彥卿的大女兒劉春霞今年50多歲,已退休,經常和妹妹來父親家照顧他的生活。劉春霞說:“父親是一個對生活要求不高的人,不愛講吃穿。我們幾個給他買衣服,他總愛說衣服能穿就行,沒必要穿新的。父親也特别愛勞動,從不讓自己閑着。你看我們院子那麼幹淨,就是父親打掃的。他不光打掃自己的院子,還愛打掃家屬院的路面。下雪天,他總是把家屬院路面上的積雪打掃幹淨,害怕别人滑倒。我們做兒女的也非常支援他、了解他,我們為有這樣的家長感到自豪。”
劉春霞介紹,父親心胸開闊、樂于助人、勤儉節約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他們兄妹幾個,他們也都是這樣的人,那就是與人為善、不斤斤計較,過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