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新縣之“舊”
文/ 劉彥卿
到新縣采風,同行的好多朋友都在關注新縣之“新”,諸如新規劃、新景觀、新氣象、新體驗,等等,從“新”中感受新縣的日新月異,彰顯新縣的時代風采。但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我在觀“新”之餘,對新縣之“舊”——經扶縣,則更感興趣。巧合的是,來新縣之前,我剛剛收到從收藏網上淘的一幅泛黃的經扶縣地圖(圖1)。透過這幅繪制于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的河南省經扶縣地圖,可以了解許多新縣舊事。

圖1:民國三十一年繪制的經扶縣地圖
經扶縣設立于1932年10月,系國民黨政府為了便于控制鄂豫皖邊界的大别山區,對付革命力量,強化其統治地位,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名設立的。這是蔣介石為嘉獎手下将領,鼓勵其他“剿共”部隊的士氣,在大别山中地跨鄂豫皖三省之間“三不管”的險要城鎮,以其将領名字所設立的兩個縣之一(另一為在安徽省金家寨、用衛立煌名字命名為“立煌縣”)。從圖中可看出,當時的經扶縣為五等小縣,以新集為縣治,面積2160平方公裡,轄1鄉6鎮120保,總人口僅有95274人。經扶縣版圖包括原光山縣南部五個裡(八水裡、五馬裡、沙城裡、長潭裡、青山裡)、17個保(神留橋、樸風山、沙窩、永陽贅、五龍、杜橫、夏陂山、長潭、朱向、董範店、墨鬥關、潘殷沖、官堰、柴山、觀音、沙城、千斤),湖北省麻城縣三個區(仁美區的三分之二、擇裡區的三分之二、豐義區的二分之一)、黃安縣的兩個會(長水會、塔耳會)。隸屬潢川專區,後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别山,新集獲得解放,設定經扶縣愛國民主政府,并經劉伯承、鄧小平提議,将經扶縣更名為新縣,進而結束了經扶縣不足15年的短暫曆史。
圖2:經扶縣地圖中的縣概況表
地圖的左側,有一欄“縣概況表”(圖2),從表中所列資料可看出,當時的經扶縣僅有1所中學,即經扶縣立初級中學。該中學成立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此之前,經扶縣的學子要想上學求取功名,須到80多公裡外的潢川縣就讀。經扶縣立初級中學校址設在新集城内靠近城北門的一所舊廟堂内。分甲、乙、丙3個班,計有157名學生。從建校起到1947年新集解放止,縣立初級中學共招生九屆,畢業七屆,培養國中畢業生600餘名。1947年12月經扶縣改名新縣後,縣立初級演變為今新縣高中。
圖3:縣治設定背景說明
之前曾在網上經常看到湖北、河南甚至安徽的網友為經扶縣的歸屬問題争論不休。采風途中,就這個問題與信陽的朋友交流。當地的朋友倒是看得很淡。其實,經扶在革命時期并不歸哪個縣管,甚至河南、湖北兩省均鞭長莫及。因為它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是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建黨基地,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三省交界處的“三不管”地帶,往往也是最窮、最亂的地區,土匪盤踞,打家劫舍,各路豪傑層出不窮。是以,在經扶縣幾乎村村築有村寨,家家備有自衛器械。在這幅經扶縣地圖“縣概況表”中,首欄便是設縣原因說明,直言“本縣前系光山新集鎮,因遭奸匪之亂,于二十年十二月始設新縣治,以資震懾。”(圖3)
圖4:經扶縣箭廠河鄉在經扶縣地圖上,我還看到了箭廠河鄉的位置(圖4)。
曆史上的箭廠河鄉屬于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明末清初時期,稱之為“百步樁”,因過河無橋,樹石柱九十餘個,故稱“百步莊”。清初時該鄉出了個武舉人叫王學舉,在此設廠造箭,箭廠河的地名由此而來。箭廠河也是當年鄂豫皖工農革命的發祥地之一,是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在這塊血腥苦雨的土地上,發生過艱苦卓絕、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鬥争史實。
之是以提到這個鄉,是因為前些年在一位收藏家朋友家中見到兩件與列甯國小相關的藏品,一是用門闆制作的“中華蘇維埃政府列甯國小”木牌,二是“列甯國小學生證”(圖5)。在經扶縣箭廠河鄉,當年也設有一所列甯國小,此乃1926年秋箭廠河農民運動日益興起之際,由共産黨員吳立子和進步知識分子劉雅亭創辦。如今,這裡已成為河南省重點革命文物保護機關。當我們一行人來到箭廠河鄉,走進列甯國小簡陋的教室時,那裡的每一個角落仿佛還能看到那些仁人志士抛頭顱、灑熱血,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場景。這次新縣采風活動,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在出發前不經意間聽到嶽母一家與開國将軍許世友的關系。幾十年來,嶽母第一次向我講起許世友的故事,讓我大吃一驚。從她那裡,我還得知許世友将軍也是一個收藏愛好者,生前收藏有13000餘枚毛主席紀念章。是以,在三天的采風活動中,我對與許世友将軍相關的東西特别關注。
圖6:許世友将軍生前收藏的毛主席像章及相關的展覽
毛主席像章是現代徽章藝術中特有的收藏類别,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其豐富的内涵和特殊的背景以及精美的造型,已超出了一般徽章的固有特性,被中國收藏界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觀”。許世友将軍戎馬生涯60年,一生追随毛澤東主席,對毛主席十分崇拜和感恩,為新中國國防及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收藏的這些像章是在其去世後家人整理遺物時才被發現的。于是,新縣有關部門在許世友将軍紀念館,專門舉辦了了“許世友将軍生前珍藏萬枚毛主席像章展”,展館内一幅由許世友收藏的主席像章組合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格外引人注目(圖6)。在信陽收藏界的朋友的幫助下,我看到了許世友将軍收藏的部分毛主席像章及其相關的史料。看到這些藏品,我仿佛看到了将軍的傳奇身世,猛然感覺到與将軍一下拉近了距離。除了關注許世友将軍外,三天的新縣采風,我還一直在關注“經扶縣”的文物遺存。這個縣的設定盡管是昙花一現,但卻别具一格,應該通過相關物件的展示,通過新、舊的對比,完整、系統地映照這段曆史。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我終于看到一方珍貴的大型石匾。匾上有個蒼勁有力的繁體“縣”字,非常醒目。遺憾的是,其前面的兩個字已被鏟除,看不清了。詢問身邊的信陽朋友,果然是“經扶縣”三字,這應當是當年經扶縣衙的匾額,非常珍貴。隻是這樣的老物件太少了,刹那間,我有了将“河南省經扶縣地圖”捐獻給這個博物館的沖動。我想,信陽的朋友若能促成此事,應該是很有意義的。能讓更多的人在此“豫”見“經扶”,進而溫故知“新”,不亦樂乎!
作者簡介:劉彥卿,洛陽夾河灘人,長期在政府機關從事政策研究工作。現為洛陽市雜文學會會長,河南省雜文學會執行會長。
來源:紅城藝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