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彦卿 不忘初心 永葆本色

<b>记者 </b>闫海峰

近日,92岁的市供销社离休干部刘彦卿为素不相识的患病演员捐5000元钱不留名的事迹被传为美谈。了解刘彦卿的人都说,其实他的经济条件一般,却乐善好施,单位让捐款时,规定离退休人员不用捐,他也积极捐款;得知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时,也是慷慨解囊。刘彦卿一心向党,对党无比忠诚和向往,86岁时入党,那年,我省仅有3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入党。他不仅一直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也教育自己的后代保持节俭作风。

刘彦卿虽已92岁,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谈起参加革命的经历,他说:“我1925年出生在正阳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家长看到我们兄弟姐妹几人中数我聪明,就让我上了学。我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汝南师范。当我们正在学校好好学习时,日本鬼子打过来了,成天人心惶惶的,也没心思学习。那时,我充分理解了‘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便想着怎样打鬼子。刚好我的一个堂哥是地下党,从外地回来,我便央求他带我去部队。家人劝我上完学,我坚决不愿意再上学了,便毫不犹豫地跟着堂哥走了。”

刘彦卿说,他是1943年当的兵,在新四军第五师。当时,他们的首长是王树声。刘彦卿在部队是后勤兵,保障部队供给的。他参加了两年抗战、四年的解放战争,后来在信阳上班,1965年调到驻马店地区供销社。

“上学时我努力学习,打日本鬼子时,我也一点儿不惜命。你看,我的头上、身上的伤疤很多。”刘彦卿说,“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刘彦卿是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过来的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他当时在单位里是一名领导,对同事非常关照,时时处处爱为别人考虑。他不爱支使人,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让别人做,没有一点儿架子,大家都很尊敬他。”市供销社副处级调研员邱新民说。

文革时,刘彦卿错被打成了“右派”“特务”“反动分子”,被下放到西平劳动改造,但他始终相信,党终究会还他清白的。1978年,刘彦卿终于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又上班后,我就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复。”刘彦卿说,“但我一点儿也不泄气,年年写入党申请书,直到离休。离休后,我仍坚持写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都是刘彦卿自己写的,写的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从不让子女代笔。

2011年,刘彦卿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坚持不懈要求入党的事惊动了当时的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明。李明说,对党这么忠诚热爱的老同志,咱一定要让他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并把他的事迹汇报到省里。李明被刘彦卿老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发表在当时的省级报刊上。2011年正好是建党90周年,赶到这年入党,对刘彦卿来说非常有意义。那年,我省一共有3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入党。刘彦卿说:“我是老同志、新党员,我参加革命以后,就认准了共产党是最值得信赖的党。”

邱新民说:“老人的觉悟很高,我们单位一有捐助活动,他只要听说,总是积极捐款、捐物,且捐的数额不小。其实,单位有规定,离退休人员是不用捐的,可他非捐不可。他家的经济条件很一般,他自己经常服药,前些年他的小女儿患重病也花了很多钱,但他就是乐善好施。他还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做了好事从来不对别人说。”“创文时,老人可没少出力,主动打扫家属院的楼道,楼梯扶手也是他擦的。”市供销社老干部科负责人周新田说。

刘彦卿的大女儿刘春霞今年50多岁,已退休,经常和妹妹来父亲家照顾他的生活。刘春霞说:“父亲是一个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不爱讲吃穿。我们几个给他买衣服,他总爱说衣服能穿就行,没必要穿新的。父亲也特别爱劳动,从不让自己闲着。你看我们院子那么干净,就是父亲打扫的。他不光打扫自己的院子,还爱打扫家属院的路面。下雪天,他总是把家属院路面上的积雪打扫干净,害怕别人滑倒。我们做儿女的也非常支持他、理解他,我们为有这样的家长感到自豪。”

刘春霞介绍,父亲心胸开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们兄妹几个,他们也都是这样的人,那就是与人为善、不斤斤计较,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