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進的口号振奮的呐喊

作者:李春發

在衆多反映部隊生活的歌曲中,有一首歌曲以很強的畫面感,透着靈動和親切,如一幅幅美妙的寫意畫般舒緩展開,它就是與海濱有關聯的《打靶歸來》。這首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歌曲富含軍旅生活氣息、頗具詩情畫意,讓人耳目一新,如飲甘泉;就像一葉輕舟飄過風雲雷動的歲月,靜靜地泊靠在人們心中,令人難以忘懷;尤其是歌尾那句铿锵有力、洪亮高亢、激情豪放的“一二三四”,是前進的口号,是振奮的呐喊。

前進的口号振奮的呐喊

歌詞源自一首小詩

這首歡快向上、朝氣蓬勃的歌詞,出自當時的年輕戰士牛寶源之手。他當時隻是一名有着國小文化、年僅20歲的坦克兵。1956年3月,牛寶源從遼甯省北鎮縣入伍,開始了他向往已久的軍旅生涯。雖然隻有國小文化,可是牛寶源從小就有文藝天賦,加之他謙虛好學,積極上進,常手不釋卷地勤奮讀書,一有空閑就埋頭寫作,入伍後成了連隊的文藝骨幹。他善于觀察,常常把軍隊大家庭湧現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一一記錄下來,或寫成小詩,或編成數來寶、快闆、相聲,在團隊内演出。天長日久,他的表現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和推崇,成為團隊上下公認的小秀才。1959年3月,牛寶源随駐守于大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機械化師坦克團,來到大連黃龍尾進行實彈射擊訓練。一連數月射擊訓練下來,牛寶源練就了過硬的射擊技術,多次打出5發子彈中48環的優異成績,幾次胸戴紅花受到表彰。

一天傍晚,訓練歸來後,意氣風發的牛寶源像平時一樣在營區内尋找着藝術創作的靈感。不知不覺走近了靶場,突然傳來誕生于1950年夏天的軍旅勁歌《我是一個兵》那一串串熟悉響亮的歌聲……

原來,正有一隊戰士扛着槍,扛着靶牌,胸前戴着大紅花,雄赳赳氣昂昂、精神抖擻地行走在夕陽下,戰士們個個臉上洋溢着青春歡快的笑容。刹那間,這動人的圖景引發了牛寶源的創作靈感,一個念頭閃現了:若有一首反映戰士打靶的歌,該有多好!自己不如試着寫一首這樣的歌。他急忙掏出随身攜帶的筆記本,揚揚灑灑寫下四句小詩:

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

胸前紅花映彩霞,清脆的槍聲滿天飛。

當晚,回到營房後,牛寶源又聚精會神地對那首小詩反複揣摩、修改和推敲。随後,寄給了沈陽軍區政治部主編的一份相關文藝刊物《部隊文藝創作選》,很快就被刊載了出來。

心生共鳴增詞譜曲

這首清新隽永的小詩發表後,引起了另一位部隊文藝青年的興趣,他就是《打靶歸來》的曲作者王永泉。1960年年初,王永泉在解放軍步兵某團任俱樂部主任,當時部隊完成了施工任務,即将開始軍事訓練,他想結合部隊的軍事訓練寫一首歌。在準備資料時,軍區發來了一本一年前的刊物《部隊文藝創作選》,王永泉在翻閱中讀到了牛寶源的那首小詩,頓時心生共鳴,就想把它抄下來準備譜曲。

由于當時文藝彙演在即,時間緊,無暇新作,王永泉便對小詩研究一番,修改了有悖“常識”的地方,使其更适合歌曲的演唱格式及韻調。王永泉覺得:例行打靶歸來胸前是不會戴紅花的,因為不是凱旋。而“風展紅旗”場面就壯觀多了。随即提筆把“胸前紅花”改為“風展紅旗”。他又認為“清脆的槍聲滿天飛”這句詞欠妥一些,感覺在打靶時會有清脆槍聲,可是歸來就不能再亂放槍了吧?打靶結束,戰士們取得優異成績後那種自豪的心情和朗朗的笑容,用歌聲來表達是最好不過的,應該是嘹亮“愉快的歌聲”回蕩在天際。于是,王永泉提筆就把第4句改為“愉快的歌聲滿天飛”。如此一改,就有了《打靶歸來》歌曲現在的第一段歌詞:

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

風展紅旗映彩霞,愉快的歌聲滿天飛。

緊接着,王永泉覺得這4句小詩内容顯得有些單薄,便又乘興提筆增寫了兩段歌詞:

歌聲飛到家鄉去,父老們聽了笑眯眯,人人誇來人人講,說他們子弟有出息。

歌聲飛到北京去,毛主席聽了心歡喜,誇咱們歌兒唱得好,誇咱們槍法數第一。

歌詞寫好後,王永泉去征求首長和演出隊戰友的意見,戰友們認為歌詞意思好像有些重複。于是,根據大家的意見,王永泉又對增寫部分進行了删改,把“歌聲飛到家鄉去”這一段全删掉,最終敲定了歌詞。這樣兩段歌詞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第一段的“寫實”與第二段的“寫意”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

最後,王永泉使用他熟悉的陝北民間曲調、再結合軍營進行曲的某些格調譜了曲,并增加了“米索拉米索”語氣詞和“一二三四”密碼聲,充分表現出取得打靶優秀成績的戰士們自豪喜悅的心情。

曲調猶如歌詞的翅膀,佳詞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飛翔。王永泉憑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素養,在汲取了陝北民歌的元素後,經過反複詠唱,水到渠成,“曲調自然而然地就産生了”(王永泉原話)。

數次獲獎廣為傳唱

王永泉将《打靶歸來》的成品,報送全軍文藝彙演,在大量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歌曲類唯一的一等獎。

《打靶歸來》是一首既有民歌風格又有進行曲特點的隊列歌曲。這首歌的創新之處在于:它把簡譜“米索拉米索、拉索米多來”直接唱出來,增加了歌曲歡快活潑的氣氛,充分展現了革命戰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戰鬥風貌和樂觀精神,展現了戰士們自豪喜悅的心情。王永泉後來憶及往事時說,當初歌曲裡運用過“啊”“哎嗨喲”等語氣詞,但聽起來不自然不和諧。在反複試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戰士唱歌時都是先教簡譜,戰士們也喜歡唱簡譜,何不用簡譜發音直接唱起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歌曲中“米索拉米索,拉索米多來”這樣的唱法。歌曲最後還加上一句密碼“一二三四”,演唱起來更能展現軍旅歌曲的風格,更加符合隊列行進歌曲的特點。

有趣的是,由于當時的消息閉塞,牛寶源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詩歌已經成為軍内外風行的“流行歌曲”。直到1960年秋季的一天,牛寶源無意間從收音機中聽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打靶歸來》,熟悉的歌詞讓他感到異常的親切。他欣喜地去找唱片,幾經坎坷,待将唱片拿到手中後,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唱片上。

鑒于《打靶歸來》在群衆中的影響與日俱增,反響異常強烈,1964年9月,解放軍總政治部特意為牛寶源頒發了獎狀。一直以來,牛寶源視這個獎狀為珍貴物品精心收藏着。此後,他又陸續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相繼發表在《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歌曲》等報刊上。

1976年3月,牛寶源退伍轉業到地方工作,到2002年最終從律師崗位上退休後居住撫順。幾十年過去了,年近古稀的他談及《打靶歸來》的誕生和流傳經過依舊如數家珍。他謙虛地說:“那首歌是曲譜得好,歌詞隻是表達了自己當時在練兵場上的感受和對軍營生活的真實描繪,是部隊給了我創作的源泉。”令牛寶源遺憾的是,他始終未與原在沈陽居住的曲作者王永泉(于2007年去世)見過面。

在新中國成立40周年時,《打靶歸來》被收錄進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喚起我美好回憶的那些歌》和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難忘的歌聲》。曲作者王永泉也被寫進《中國音樂家名錄》《袖珍音樂辭典》《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中國音樂著作權法協會的會員及常務理事、沈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除《打靶歸來》外,還創作了《我當上解放軍》《志願軍的鐵匠爐》等200多首歌曲。

《打靶歸來》這首歌,歌曲旋律的清新激昂不言而喻,創作手法也新穎别緻,獨具匠心。它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征──簡練樸實、貼近生活、旋律優美、易于傳唱的顯著特點,以及輕快活潑、青春澎湃、激情飛揚、富有自豪熱烈的戰鬥情緒,成為一首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及影響力。它被傳唱了半個多世紀,伴随着人民軍隊的成長與壯大一路走來,彰顯着它價值非凡的永恒藝術魅力。(李春發)

來源: 天津日報

繼續閱讀